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所通行的货币都是“孔方兄”,即外圆内方的铜钱,但是到乾隆时期,竟然有人开始铸造“大洋”了,其实也就是一种银币,但最后直到夭折都没有大规模发行。究竟是什么样的“大洋”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大洋”,或许很多读者都不陌生,它是民国时期的通行货币——银元,不过老百姓叫得最多的还是“袁大头”。值得一提的是,银元并非是民国的首创,它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贸易流入中国,不过当时的国人并不认可。后来一直到清乾隆朝,乾隆皇帝才第一次铸造了一批“大洋”——乾隆宝藏,还被专家们认定是我国最早的银元货币,不过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货币。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据清代史料记载,公元1788年,乾隆皇帝派福安康出兵平廓尔喀之乱,最后在公元1792年收复失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维持边境安定,乾隆皇帝又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同时还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宝藏局,而小编上文提到的“大洋”乾隆通宝,就出自于宝藏局。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为了加强统一,宝藏局决定设计一种新式货币,即在原来当地银币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清朝元素,以表示天下的和平和统一。一段时间之后,宝藏局的大臣将新式货币的样币送到北京给乾隆皇帝审批,结果乾隆皇帝一看有点不高兴,因为在样币的正反面都不是汉文,更不是满文,所以乾隆皇帝认为不符合“同文同规”,故此就未批准。

虽然乾隆皇帝没有批准发行新式银币,但是他却十分喜欢这种银币的造型,于是就下旨让宝藏局在银币的正面印上汉字“乾隆宝藏”,然后再加上纪年即可发行。因此,宝藏局在接到指令后就立即照办,所以就有了清政府批准发行的第一代银币——乾隆宝藏五十八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铸流通银币,但不过仅限于当地,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行,因此数量极少,而且在如今的古币收藏圈里也是稀有货币。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从流传至今的乾隆宝藏来看,该银币一共发行了四年,即从乾隆五十八年一直到乾隆六十一年。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都纳闷了,怎么可能会有乾隆六十一呢?因为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就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当太上皇了。因此,有的专家就推测,或许是那个不懂历史的人伪造的假币,但还有专家推测是乾隆退位的消息没有传到造钱的地方,导致宝藏局误铸了一批乾隆六十一年的乾隆宝藏。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专家们又经过深入研究,结果在清朝的历书上,也发现了“乾隆六十一年”的字样。由此可见,“乾隆六十年”一说也绝非子虚乌有。因为在嘉庆皇帝即位之后,他为了表示对乾隆皇帝的敬爱,所以就下令仍延续乾隆年号纪年,一直到嘉庆四年乾隆驾崩之后才变更过来。后来,专家们还发现,在乾隆六十年的《军机处奏章》中写道,“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乾隆皇帝批阅“如所请行”。据此,专家们得出最终结论,原来是大臣和皇子们为了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于是就将乾隆和嘉庆两种年号的钱币各铸了一半,因此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宝藏银币。

乾隆年间也造“大洋”,这种特殊银币铸好之后,直接夭折没有发行

不可否认,乾隆宝藏的银币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外观精美。最关键的是,该银币为印模纯手工打制而成,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