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揚所長,皖蘇“牽手”氣象新 -宣城

皖蘇兩省人緣相親、地緣相近。近年來,皖蘇堅持各揚所長,深化高質量合作,深化創新共建、協調共進、綠色共保、開放共贏、民生共享,合作發展正逐漸產生“1+1>2”的倍增效應,為把長三角打造成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作出了新貢獻。

產業深度合作發展取得新成效

——在我省利用省外資金來源地中,江蘇持續位居首位,今年前8月到位資金佔全省22.6%

今年2月,省政府批覆同意蘇滁現代產業園更名為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蘇州工業園走出江蘇省的首個合作項目,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發展重點落在“高端、品牌、外資”,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營養健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累計簽約引進工業項目超過160個,其中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項目逾30個。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皖蘇兩省交流合作駛入“快車道”,合作主動性、協調性、深入性不斷增強,正在取得從零散到批量、從局部到系統的成果。皖蘇產業合作平臺不斷湧現,產業合作發展層次不斷提升。

去年以來,我省成立長三角開發區協同發展聯盟,首批成員覆蓋一市三省45家開發區、重點企業和開發區協會。多層次跨省(市)共建產業園區長足發展,《蘇皖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覆同意。

10月24日,省黨政代表團趕赴江蘇省開展學習考察和項目對接。在江蘇·安徽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座談會上,皖蘇雙方提出,加強產業轉移與承接合作,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發展,重點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合作,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進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

數據顯示,近年來,滬蘇浙在皖投資的億元以上在建項目實際到位資金,佔全省利用省外資金來源地比重近半。其中,江蘇持續位居首位。今年前8個月,江蘇省來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996個,實際到位資金1802.4億元,同比增長17.3%,佔全省比重22.6%,主要集中在裝備製造、化工、家電及電子信息、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紡織服裝等領域。

“隨著合作逐步深化,長三角三省一市相互投資呈快速增長勢頭,對我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設施服務共建共享提升新水平

——省際斷頭路“打通”建設推進順利,醫療、教育和社保等領域的制度體系也在加速對接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先導和支撐。

打通兩省的“斷頭路”,是皖蘇攜手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公路方面,與江蘇省相接的溧陽至寧德安徽段、寧宣杭狸橋至宣城段,已分別於2016年、2017年建成通車;溧馬高速、徐明高速、泗許高速、宿揚高速等跨省高速全線貫通。鐵路方面,我省寧安城際、宿淮鐵路相繼建成運營;商合杭鐵路北段年底前通車,阜陽、亳州即將邁入高鐵時代,今後兩地旅客從家門口就能方便乘坐高鐵列車前往南京方向,旅途時間較原普速列車壓縮一半以上。

同時,皖蘇在醫療、教育和社保等領域制度體系加速對接,積極打通各種無形的“斷頭路”。

馬鞍山、滁州、六安已列入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異地安置退休、異地長期居住等四類人員可享受門診費直接結算服務。滬蘇浙皖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積極創建長三角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推進環境保護、食品藥品、產品質量、旅遊等重點領域聯合獎懲機制建設。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建立了“異地查檔、便民服務”跨地區查詢協調會議機制,合肥市民與長三角有關城市實現刷二維碼無障礙異地乘坐地鐵。

2018年9月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實現“一網通辦”……通過辦好“一張卡”、共認“一個章”,提供更為便利的公共服務。

在綠色共保防治汙染方面,皖蘇將加快打造長江和淮河-洪澤湖生態走廊。開展長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推進建立淮河流域重點區域(洪澤湖)生態補償機制。深入聯動實施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統一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建立聯防聯治機制,完善危廢產生申報、安全存儲、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防範二次汙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等。

交通互聯、服務互通,皖蘇合作發展成果惠及雙方更多企業和群眾。

跨區域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有關城市正共建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馬鞍山市博望區素有中國刃具之鄉、剪折機床第一鎮的美譽。它位於馬鞍山最東端,與南京的江寧、溧水、高淳三區無縫接壤,是馬鞍山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橋頭堡。

10月15日,以“構築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長三角城市擔當與作為”為主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九次會議在蕪湖市召開。包括南京都市圈省際毗鄰區域共建合作項目在內的8個項目集中籤約,其中就包括南京市與馬鞍山市簽訂《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這是繼在此3天前寧滁兩市共同簽署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江蘇、安徽迎來的又一個跨省合作協議。

去年以來,皖蘇有關城市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南京與毗鄰安徽城市積極推動馬濮旅遊大道、205國道、313省道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揭牌成立寧淮特別合作區,謀劃建設寧滁、寧馬跨界一體化合作示範區。在交通樞紐方面,南沿江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北沿江、寧淮、寧揚、寧馬、寧蕪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在生態環境方面,南京聯合馬鞍山建立了石臼湖共治聯管水質改善工作機制,推進“三區一縣”實行聯合執法。目前,石臼湖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目前,由南京、鎮江、淮安、揚州、蕪湖、馬鞍山、宣城和滁州8市組成的南京都市圈聯盟修編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意味著,這一全國最早的跨省都市圈經過近18年的發展,即將迎來新一輪“提檔升級”。

“皖蘇雙方共同提出,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在長三角“三級運作”機制框架下,我省將發揮好市場主體作用,建立產業轉移與承接合作工作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合作、園區共建新模式,重點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聯盟建設,加快建設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滁和寧馬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皖蘇攜手,深化對接合作,將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