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前几天,老婆提出要把自己住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因为房子的装修有近二十年了,所以一家人都答应了。

说干就干,当天就请朋友进行了设计,并找了一个施工队伍。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动工,把要改造的地方都拆了,也产生了一大堆建筑垃圾。为了不妨碍施工,我直接将这些垃圾搬到楼下的空坪,想着等下随便喊个货车运到垃圾站就好。

可是,事与愿违,当打电话给货车司机的时候,只要听到是运建筑垃圾的,就说这活他们干不了。后来一打听,原来运建筑垃圾的货车与一般的货车还不一样。建筑垃圾的运输很讲究,得用布盖着,不能产生扬尘,还必须运输到指定的地点,不然罚款。

讲来讲去,其实就是原本50元的运输费,现在要200元。眼看要下雨,也没想那么多了,只要有人愿意,200元就200元吧。

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装修垃圾

没多久,货车司机就来了,我们一边搬一边聊天。我好奇地问他,“运建筑垃圾,为什么收费这么高?”货车司机有些无奈的回答,“你这车货是不能倒在市区的,我们要运到乡村去,路程远不说,倒在那里还要收50元一车,除去成本,我们最多能够赚100元,半天下来也只能运你这一趟。”

原来如此,让我不禁想起前几天央视网报道的一则新闻。

在西安,位于灞桥江村沟的垃圾填埋场是西安主城区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眼下,这个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国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马上就要被填满,近期将关闭封场。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1994年建成,每天处理垃圾达到10000吨,是目前国内日处理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在原本的计划中,江村沟每日的填埋量是在2500吨上下,原本能使用50年的填埋场,提前20年迎来了饱和。

提前20年好像不算很长的时间,可是,与当初的设计使用年限50年相比,足足缩短了40%,这个数字值得让我们深思。不过,我们又能够做什么?

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塑料垃圾

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不是一句口号,大家喊喊就好。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年暑假,一家人去某风景区爬山。山中的阳光不燥,微风正好,走在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实在心旷神怡。可人群中的一对父子,其行为让大家觉得与周边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父亲大概四十岁,儿子大概十来岁。他们一边走一边大声嬉闹不说,还时不时往路旁丢一些零食的垃圾。

看到的人几乎都向这对父子投去了异样的眼光,还有几个人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其中也包括我。因为,我虽然很想去提醒一句,但怕别人说多管闲事,反倒尴尬。

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白发老头,即使看到这些,他的表情仍旧很和善,只是默默地弯下身子,将零食的垃圾捡起,丢入垃圾桶。

这一丢一捡间,看似简单,但体现的是“小恶”和“小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恶”可以做。比如,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购物自带购物袋,点餐时量力而行……

刚开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小善”对于解决环保问题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甚至会给别人一种小气的感觉。

其实不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经过积累,就会形成小溪乃至江河。再者,“小善”是会传递的,风景区里白发老头的小举动,会被很多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至少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不会再左右为难了。

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好习惯,从小养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国人是很讲究家族传承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其父必有其子”……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父母,还是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因为大家都知道,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家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孩的很多习惯大多是在七岁以前就养成的,不是说以后就改不了了,而是很难很难。其实,七岁以前的小孩,学的文化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小常识。

比如,吃饭不要掉饭粒,果皮纸屑不要乱扔,尽量不要大声喧哗……

当然,这些习惯并不是讲一讲就可以让小孩养成的,必须要父母及家人的言传身教!

小宝两岁多,大宝快六岁了,两个人在一起免不了小吵小闹。可有一天晚上,大宝对着小宝大声吼道,“你干什么?把玩具都弄脏了!”

声音确实很大,因为我住的是楼梯房,估计附近的邻居都能听到。于是,我上前“调解”,“大宝,即使弟弟把玩具弄脏了,你也不要这样大声吼他呀。”

大宝理直气壮的回答,“有时候,你也是这样对着我吼的。”

可见,小孩的很多习惯都是模仿了父母或者家人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同小孩一起,培养各种“小善”的好习惯。只要在家真正把习惯养成,将来走出去了也一样会保持。长期保持积“小善”的家庭,即使这一代不出人才,但他的下一代、下下代呢?谁敢保证?

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上海市民将垃圾放入分类垃圾箱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农民,叫吴成。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在吴成临终前,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并告诫他们,“你们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大手大脚过日子,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弄得家里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将“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自然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不能分家。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一定要身体力行。此后,两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勤来说,相信很多人都做到了。为了生活而奔波,大家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手里有钱了。也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也出现一些攀比,比谁吃的东西更珍奇,比谁穿的衣服更名贵,比谁家的房子更大更豪华,铺张浪费的现象随之出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垃圾越来越多。对此,各地也出台相关条例或规定进行治理。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

据报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完成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至10月底,全市共配置及涂装1395辆湿垃圾车、3086辆干垃圾车、84辆有害垃圾车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3998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

《条例》正式施行已有4个多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数据显示,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

诚然,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已有所改善,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于控制垃圾的产生。只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的去控制,甚至达到吝啬的地步。我其中有一种做法较为被人接受:

必须要产生的不控制,

可要可不要产生的合理控制,

没必要产生的一定要控制!

大家觉得呢?


垃圾的问题怎么解决?古人仅用四句话道出真谛,却发人深思

伏羲

炎黄笔墨,每日必有笔墨,喜欢我就关注我:诗词歌赋快意生活,与君共探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