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前幾天,老婆提出要把自己住的房子重新裝修一下,因為房子的裝修有近二十年了,所以一家人都答應了。

說幹就幹,當天就請朋友進行了設計,並找了一個施工隊伍。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動工,把要改造的地方都拆了,也產生了一大堆建築垃圾。為了不妨礙施工,我直接將這些垃圾搬到樓下的空坪,想著等下隨便喊個貨車運到垃圾站就好。

可是,事與願違,當打電話給貨車司機的時候,只要聽到是運建築垃圾的,就說這活他們幹不了。後來一打聽,原來運建築垃圾的貨車與一般的貨車還不一樣。建築垃圾的運輸很講究,得用布蓋著,不能產生揚塵,還必須運輸到指定的地點,不然罰款。

講來講去,其實就是原本50元的運輸費,現在要200元。眼看要下雨,也沒想那麼多了,只要有人願意,200元就200元吧。

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裝修垃圾

沒多久,貨車司機就來了,我們一邊搬一邊聊天。我好奇地問他,“運建築垃圾,為什麼收費這麼高?”貨車司機有些無奈的回答,“你這車貨是不能倒在市區的,我們要運到鄉村去,路程遠不說,倒在那裡還要收50元一車,除去成本,我們最多能夠賺100元,半天下來也只能運你這一趟。”

原來如此,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天央視網報道的一則新聞。

在西安,位於灞橋江村溝的垃圾填埋場是西安主城區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眼下,這個佔地面積超過1000畝的國內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馬上就要被填滿,近期將關閉封場。

江村溝垃圾填埋場1994年建成,每天處理垃圾達到10000噸,是目前國內日處理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在原本的計劃中,江村溝每日的填埋量是在2500噸上下,原本能使用50年的填埋場,提前20年迎來了飽和。

提前20年好像不算很長的時間,可是,與當初的設計使用年限50年相比,足足縮短了40%,這個數字值得讓我們深思。不過,我們又能夠做什麼?

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塑料垃圾

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並不是一句口號,大家喊喊就好。它,不僅關係到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

今年暑假,一家人去某風景區爬山。山中的陽光不燥,微風正好,走在林間小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實在心曠神怡。可人群中的一對父子,其行為讓大家覺得與周邊的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父親大概四十歲,兒子大概十來歲。他們一邊走一邊大聲嬉鬧不說,還時不時往路旁丟一些零食的垃圾。

看到的人幾乎都向這對父子投去了異樣的眼光,還有幾個人有種欲言又止的感覺,其中也包括我。因為,我雖然很想去提醒一句,但怕別人說多管閒事,反倒尷尬。

這時,人群中出現了一個白髮老頭,即使看到這些,他的表情仍舊很和善,只是默默地彎下身子,將零食的垃圾撿起,丟入垃圾桶。

這一丟一撿間,看似簡單,但體現的是“小惡”和“小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惡”可以做。比如,出行儘量選擇公共交通,購物自帶購物袋,點餐時量力而行……

剛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種“小善”對於解決環保問題也起不到什麼大作用,甚至會給別人一種小氣的感覺。

其實不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做的點點滴滴,經過積累,就會形成小溪乃至江河。再者,“小善”是會傳遞的,風景區裡白髮老頭的小舉動,會被很多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至少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我不會再左右為難了。

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好習慣,從小養成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中國人是很講究家族傳承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有其父必有其子”……

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父母,還是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因為大家都知道,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而家庭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小孩的很多習慣大多是在七歲以前就養成的,不是說以後就改不了了,而是很難很難。其實,七歲以前的小孩,學的文化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小常識。

比如,吃飯不要掉飯粒,果皮紙屑不要亂扔,儘量不要大聲喧譁……

當然,這些習慣並不是講一講就可以讓小孩養成的,必須要父母及家人的言傳身教!

小寶兩歲多,大寶快六歲了,兩個人在一起免不了小吵小鬧。可有一天晚上,大寶對著小寶大聲吼道,“你幹什麼?把玩具都弄髒了!”

聲音確實很大,因為我住的是樓梯房,估計附近的鄰居都能聽到。於是,我上前“調解”,“大寶,即使弟弟把玩具弄髒了,你也不要這樣大聲吼他呀。”

大寶理直氣壯的回答,“有時候,你也是這樣對著我吼的。”

可見,小孩的很多習慣都是模仿了父母或者家人的。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同小孩一起,培養各種“小善”的好習慣。只要在家真正把習慣養成,將來走出去了也一樣會保持。長期保持積“小善”的家庭,即使這一代不出人才,但他的下一代、下下代呢?誰敢保證?

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上海市民將垃圾放入分類垃圾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農民,叫吳成。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在吳成臨終前,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並告誡他們,“你們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大手大腳過日子,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弄得家裡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將“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自然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定要受窮捱餓!”

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不能分家。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一定要身體力行。此後,兩家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於勤來說,相信很多人都做到了。為了生活而奔波,大家起早貪黑,勤勤懇懇,手裡有錢了。也正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也出現一些攀比,比誰吃的東西更珍奇,比誰穿的衣服更名貴,比誰家的房子更大更豪華,鋪張浪費的現象隨之出現,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垃圾越來越多。對此,各地也出臺相關條例或規定進行治理。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開始施行。

據報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1萬餘個分類投放點規範化改造,完成4萬餘隻道路廢物箱標識更新。至10月底,全市共配置及塗裝1395輛溼垃圾車、3086輛幹垃圾車、84輛有害垃圾車及192輛可回收物回收車。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13998個、中轉站181個、大型集散場9個。

《條例》正式施行已有4個多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統計數據顯示,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較2018年10月增長4.6倍,溼垃圾分出量增長1倍,幹垃圾處置量減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較2018年日均增長9倍多。

誠然,垃圾的處理和利用已有所改善,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在於控制垃圾的產生。只是,這並不意味著要無條件的去控制,甚至達到吝嗇的地步。我其中有一種做法較為被人接受:

必須要產生的不控制,

可要可不要產生的合理控制,

沒必要產生的一定要控制!

大家覺得呢?


垃圾的問題怎麼解決?古人僅用四句話道出真諦,卻發人深思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