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祕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史無前例的大航海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幾十條大船載著成千上萬人,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出去了,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軍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他們途徑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一直抵達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峽附近。其規模和範圍,是史無前例的。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鄭和下西洋情景圖

西洋是指哪裡?

明朝,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針,指南針又分東洋指針和西洋指針,所以在地理上就有“東洋”和“西洋”。西洋是指現在的印度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中國人到西洋,並不是從鄭和開始的。早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達現在的越南地區。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東南亞不少地區,已經同漢朝有諸多往來。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鄭和

為什麼是鄭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打雲南。在戰爭中俘虜了不少人,鄭和便是其中之一。他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後來做了太監,分給明成祖朱棣。鄭和跟明成祖出去打仗時,表現很勇敢,深得明成祖的信任。並且,當時西洋的許多國家信奉回教(現在的伊斯蘭教),而鄭和也是個回教信徒(他同時也信仰佛教),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朝拜過麥加。麥加是回教的第一聖地,回教信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到麥加去磕一個頭,凡是去過麥加的人就稱為哈只。選派鄭和到信奉回教的國家去就可以減少隔閡,方便辦事。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為什麼要下西洋?

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

  •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他繼位以後,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要把他的叔叔們(明太祖封的親王)的力量消滅掉。於是,下令解除了一些親王的軍事權力,有的被關起來,有的被廢為庶人。燕王朱棣便起兵反抗,經過幾年,一直打到南京。此時,宮裡起了火,把宮裡的人都燒死了,屍首都分不清是誰。最後,雖然燕王朱棣就奪取了他侄子建文帝的帝位,但是也留下了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的疑案。假如建文帝沒有死,那麼,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朱棣的統治。因為明成祖朱棣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他的軍事力量只在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鐵路沿線上,其他地方還是建文帝的勢力範圍。因此,明成祖朱棣得想辦法弄清楚建文帝的真實情況。於是他派了戶科都給事中胡濙,名義上是到全國各地找神仙(當時傳說有一個神仙叫張三丰),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另外,明成祖聽說建文帝不在國內,從海上跑到國外去了,所以他在派鄭和下西洋去打探消息。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準確的,據《明史》記載,胡濙每次找建文帝回來都向明成祖報告。公元1423年,胡濙最後一次向他報告時,明成祖正在軍中,胡淡講的什麼別人都聽不到,只見他講了以後明成祖很高興。歷史學家們認為,最後這一次報告,可能是說建文帝已經死了。而鄭和下西洋一直到公元1433年才結束,所以準確地說,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並不是主要目的。

  • 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朝,經過洪武年間採取發展生產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大了,農作物的產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隨之而來的是,對國外物資的需要也增加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資,主要是香料、染料。像胡椒就是從印度來的,還有其他許多香料也大多是從西洋各島而來。明朝以前,我們的先人常用的染料是草木染料或礦物質,譬如藍色是草藍。這樣的染料價錢貴又容易退色,老百姓買不起染料,只好穿白衣服,所以古人說“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進口染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另外一方面是消費品,主要是珠寶,這是專門供貴族社會特別是宮廷裡享受的。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的海禁政策是十分嚴的,其主要原因是怕張士誠和方國珍的殘餘力量在沿海一代崛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迫使國家不得不通過官方的組織,進行貿易往來。

  • 彰顯國威

鄭和率領當時最大、最先進的船隊七下西洋,按照力量,足以稱霸沿途各國,但明成祖朱棣不是為了稱霸,而是為了彰顯國威,讓各國對明朝不可小覷。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回程再次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用計誘騙鄭和到國中,然後阻斷鄭和歸路,再用兵五萬掠奪船隊。情況十分危急,鄭和藝高人膽大,趁敵軍傾巢而出,領隨從二千人,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活捉了亞烈苦奈兒。帶回國內後,明成祖朱棣並沒有把亞烈苦奈兒殺掉,反而將他送了回去。從此,錫蘭山國成了明朝的鐵桿擁護者。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鄭和軍隊與國外軍隊交鋒(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要帶大軍隊?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有六十二艘大船,還帶了很多軍隊。因為當時從中國去西洋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也搶別的國家到明朝來的船隻。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的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表面投降,私下卻謀劃襲擊鄭和的船隊。由於實力玄虛,鄭和殺敵5000餘人,燒燬敵船10艘,俘獲敵船7艘,活捉了陳祖義。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影響深遠

通過鄭和七下西洋,中國和西洋的航路暢通了,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更多了。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等等,一些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比如馬來西亞的馬六甲,那裡有鄭和寶船的複製品,有許多懸掛著中文招牌的店面,有各種各樣的字畫、木雕工藝及中國結出售。據說,居住的華人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留下的一些船員及隨從在此開枝散葉,一代代的後人幾乎沒有回過家鄉,卻能用純正的漢語說自己是中國人。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有一些消極的影響。據史料顯示,鄭和下西洋所花費及明成祖朱棣對這些外國朝貢者的大量賞賜(一般是回贈朝貢者進貢物資的十倍到一百倍),僅耗費銀兩即達600萬兩,這還沒有包括對20000官兵的嘉獎。船隊攜帶銅錢出國購買貨物,造成國內“錢荒”,引起錢幣的貶值。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全面實施海禁,在北方修建明長城,還沿著海岸線築起了一道海防長城。綿延萬餘里的海岸上分佈著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處巡檢司、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臺、24座塘鋪,還有數目眾多的水寨、城堡,把這個農耕王朝徹底“圍”在陸地上了。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看到西洋各國的國力遠不如我大明王朝,只要把整個國家“圍起來”,別國就打不進來,自己發展便好。後來的海禁政策雖然時緊時鬆,但總體上來說不是開放的,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幾炮才把部分國人打醒。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航海的重大事件之一。只可惜人們並沒有好好利用這次航海的成果,甚至原存於兵部的歷史官方文獻《鄭和出使水程》,都在明憲宗成化年間失傳。

曾經有一支在世界上都稱得上強大海軍的國家,卻在四百多年以後被列強各國打得一退再退。我們都在呼籲要銘記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所走過的那段不堪的歷史。其實,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我們更加應該吸取歷史上那些“井底之蛙”的教訓!


鄭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軍強,史無前例,卻是井底之蛙

伏羲

炎黃筆墨,每日必有筆墨,喜歡我就關注我:詩詞歌賦快意生活,與君共探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