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人們革命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更為公平的秩序,但如果革命後人們沒有過的更好反而更差了,那麼革命政權將難以穩固,在經歷過羅伯斯比爾的恐怖統治、熱月黨人和督政府的爭奇鬥豔後,人們開始無比的懷念舊制度,拿破崙的登臺已是順理成章。

法國大革命最戲劇化的一幕,莫過於拿破崙稱帝。法國人付出40萬生命的代價,花費了數年時間,才建立了沒有國王,人人自由平等的共和政府。但在10多年後,法國人卻猛然將其拋棄,迎回了一個比路易十六還要專制十倍的拿破崙。當拿破崙將冠冕戴在自己頭上時,大部分法國人出人意料的表示了默許。為什麼曾經號稱要推翻一切君主的法國人竟然甘願匍匐在一個獨夫的腳下,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一、雅各賓的恐怖統治後,人民開始懷念舊制度

法國大革命初期,人們希望建立的是一個人人自由平等,沒有特權,所有法國人相親相愛的美好社會。人們懷著巨大的熱情發動了起義,並強迫國王廢除了所有的特權。當國王回到巴黎後,國民議會已經完全掌握了大權,在立憲派的主導下,議會正試圖建立一個君主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的立憲君主國。到了這一步,法國大革命中的有產者已經基本滿意,革命似乎應在這一時刻宣告結束,但事態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立憲派著名的領袖米拉波死後,事態開始急轉直下,法國內部的保王黨開始組織起義進行反撲,外國的君主也派遣軍隊入侵法國,而法國原本就嚴重的財政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議會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政策來應對危機。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為了對付內部的保王黨和外國軍隊,議會被迫進行全國總動員,有超過120萬的法國男人成為預備役,整個法國變成了軍營。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國民議會通過沒收貴族和教士的財產來解燃眉之急,無數的貴族被殺,剩下的則逃到外國加入保王黨,這使得法國進一步的分裂,由於這種對貴族毫不留情的打壓,法國軍隊中的軍官(都是貴族)被迫逃亡,失去軍官的法軍在短時間內連遭敗績。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在雙重危機下,革命政權風雨飄搖,在這種背景下,立憲派那種妥協溫和的聲音再也無法存在,主張堅決鎮壓一切反對者的激進派逐漸佔據主導。其中最激進的莫過於羅伯斯比爾,在討論是否要處死國王時,羅伯斯比爾大聲的說:“我們必須要處死國王,因為如果不處死他,革命就是有罪的,因為我們是正義的,因此他必須死。”從1789年到1794年,一個個黨派上臺,一個個黨派又被消滅,每次新上臺的黨派都比上一個更殘暴,每一次付出的犧牲都比前一次更大,最終,最激進的羅伯斯比爾掌握了大權。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羅伯斯比爾的權力之路是血腥的,他先是鼓動議會殺死了國王,之後又出掉了吉倫特派,最後甚至將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戰友丹東和德穆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羅伯斯比爾不斷的屠殺異己。在他當政的時間內,每天都要殺掉50人,兩個月內,一共殺了3000多名政敵,羅伯斯比爾取消了任何司法審判程序,認為對待敵人應該毫不留情,他的名言是:“沒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惡的,沒有恐怖的美德是軟弱的。”

羅伯斯比爾最喜愛的事情,就是在議會上四處打量,一旦看到有人唯唯諾諾就揪出來殺掉,這種濫殺讓整個巴黎陷入了恐懼之中,所有人都如此畏懼羅伯斯比爾,以至於他們處於極度的畏懼進行狗急跳牆式的反抗。熱月政變,實際上就是人們再也不堪忍受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出於最基本的自保本能進行的反抗,當羅伯斯比爾登上斷頭臺時,幾乎沒有人為他流淚。

羅伯斯比爾死的那一刻起,人們對革命徹底失去了耐心,他們原以為革命會改善他們的生活,但實際卻讓他們朝不保夕,至羅伯斯比爾死亡時,整個法國已在這場革命中死去了40萬人,而當時法國的人口不過才2000萬,而作為首都的巴黎,幾乎月月都有暴動和巷戰,整個街道上槍聲不斷,不斷有人頭被插上槍尖。另外,由於革命後全國秩序崩潰,導致各地的治安一片混亂,各地的暴民搶掠糧食,使得商路中斷,因為沒有人運糧,導致巴黎長期處於飢餓之中,巴黎市民因為飢餓則更加激進的革命,從而導致不可解的循環。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羅伯斯比爾之死)

革命前,雖然貴族作威作福,沒有言論自由,但人民好歹可以吃飽飯,過上基本安寧的生活,而革命後連基本的吃飯和生存都成了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法國人開始厭倦革命,開始懷念國王統治的日子。朱學勤把這一現象稱作還俗,人民出於激情或許會一時出家,但大部分人終歸是要還俗的,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今後更好的還俗,如果革命達不成這一目的,他必將被人民拋棄。

畢竟除了少數理想主義者和野心家外,大部分人還是要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日子。拿破崙看準了這一點。

二、拿破崙恢復了部分舊制度

對於在軍隊中成長的拿破崙來說,他比任何法國的革命家都要清楚民眾的需求,拿破崙深知:“民眾並不渴望自由,他們只是厭煩了他們的主子。”人民最終要的不是虛無的自由,而是和平與財富,共和國沒能處理好這個問題,因此共和必然失敗。

拿破崙的取勝固然有其掌握部分軍權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他知曉法國人的真實需求,因此才能獲得法國人長期的支持,而不是曇花一現。在除掉虛弱的督政府後,拿破崙開始恢復法國的秩序。對於當時法國殘存的兩派,保王黨和雅各賓派,拿破崙對前者進行拉攏,對後者進行無情的鎮壓,拿破崙深知,保王黨雖然保守,但是保守是利於穩定的,而雅各賓的主張只會讓社會越來越亂,因此他採取了拉攏保守派打擊激進派的策略。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除此之外,拿破崙還開始恢復天主教,拿破崙認為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如此混亂就在於人們不信宗教,拿破崙名言是:“可以沒有上帝,但不能沒有宗教,宗教是現世的,他是一種秩序。”這句話現在想來,不得不說是極為深刻,後來的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又何嘗不是一種無神的宗教呢?拿破崙認為大革命主張的價值觀不能提供穩定的秩序,因此必須要恢復天主教。因此,拿破崙讓教皇為自己加冕,歸還了教士的田產,重新開設了教堂,雖然拿破崙自己對上帝無感,但他明白上帝對維持法國的秩序和自己的統治至關重要。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除了內部的整肅,拿破崙對外還節節勝利,使得反法聯軍不得不屈從於拿破崙的統治。大革命時期的兩大外患,內部的保王黨叛亂,饑荒和治安危機以及外部的反法聯軍,都被拿破崙剿滅。當拿破崙成功之日,法國人將拿破崙視作神一樣崇拜,當拿破崙舉辦稱帝投票時,幾乎大多數人都投了贊成票,雖然拿破崙做了手腳,但大部分法國人依然默許了他的行為。

在10年前,巴黎人還在叫嚷著要處死路易十六,但如今他們卻對一個新的獨夫歡呼雀躍,拿破崙的成功充分證明人民最後還是關心秩序和物質生活。大部分人可以一時出家,但終歸是要還俗的。

三、法國的國情促成了拿破崙稱帝

拿破崙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法國國情的必然,拿破崙曾經為自己的稱帝辯解,說自己如果在美國也會是華盛頓,在法國則只能是拿破崙,這句話並非虛言。

法國大革命是受美國獨立戰爭啟迪的,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骨幹巴伊和拉法耶特,都深受美國理念的影響,他們渴望複製美國的成功,用一場溫和和折中的方式建立新國家。但是他們不知道,法國險惡的內外環境使得維持一種妥協和中立非常困難。

為何法國人將國王送上斷頭臺,卻又支持拿破崙稱帝?

美國革命的成功之所以能順利的保留和發揚在於美國是一個由清教徒建立的新國家,從一開始就沒有封建制度和貴族,因此阻撓革命的力量要小得多。但法國完全不同,法國是歐洲君主專制和封建主義最強的國家之一,舊體制讓貴族和教士們獲益頗多,如果要打碎舊制度,勢必觸犯他們的核心利益,這使得革命的內部阻力會非常巨大。

而更重要的是,在君主專制國家密佈的歐洲,如果一國發生革命併成功,那麼勢必會在他國引起連鎖反應,從而造成一系列君主國的崩潰,因此無論是出於家族利益還是階級利益,歐洲各君主國都會對革命的法國進行反撲。在這種極為惡劣的情況下,議會只能採取最極端的方式予以應對。

當一個國家內外交困時,幾乎不可能誕生優良的民主制度,因為只有專制才能解決重大的危機,危機越多越大,就越專制,無論是法國、俄國還是中國,其革命走勢之所以越來越激進,和其多災多難的國情不無關係。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適當的危機可以促進民主轉型,但如果危機超過了民主制度承受的能力,則會走向方面,這乃是法國、俄國、伊朗、魏瑪德國都驗證過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