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據〈帝京景物略·燈市》載說,傳統的燈節活動確是兼有放燈和經商兩大內容,“燈市者,朝速夕,市;而夕逮朝,燈也”。自清晨到黃昏,為商貿交易之市;從晚間到黎明,則是張燈嬉玩之所。正是燈市中燈具買賣活動的需要,才直接促成了燈謎的產生。燈具,作為當時人們夜間生活中的必需之物和城中諸多“夜市”的必備照明用具,家家戶戶都需要添置。燈具交易在各地市場上應是最為熱鬧的,尤其在商業經濟發達的都市裡更是一年四季長盛不衰。而在元宵節前後,燈具的展覽、銷售達到鼎盛時期。周密的〈武林舊事)被公認是記載燈謎問世情形的最早史料。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燈品至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又有人以絹燈剪寫詩詞,時離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譚語,戲弄行人。由此可以看出,南宋時期人們已將謎語張貼於彩燈之上,供人猜射戲耍。這與剪寫詩詞、人物畫一樣,都是為達到招攬顧客、促成燈品交易的目的。我們現在所發現的宋、明時期關於懸貼燈謎的記載,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南方的發達都市,如杭州、蘇州、福州、泉州等,這也從側面支持了我們上述“燈謎緣起于都市燈品交易”的論說。人們在賞燈、猜謎之餘,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購物活動。這也正是商富紛紛耗資燈火誇豪競奢的真正原因。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此時的廣告效應是無與倫比的,燈會、燈迷活動遂流風成俗,漸至尋常百姓家。在明代人李開先的一段追述中,我們發現燈謎活動已由都市商城走向“窮鄉僻壤”:宋元以來,通都大市,每於元夕,盛張鼓樂,羅列華筵,燈火輝不夜之城,壺觴瀉如混之灑。例用主謎之一人,出片紙書謎其上,數人傳播里巷。無長少,喧聚相猜,中則予紙請入坐,上座賀以酒。雖窮鄉僻壤亦然。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說明此時以謎會友、元夕聚飲的情形已迅速遍及民間,善猜謎者極受尊崇。這些盛行於民間的燈謎活動,充溢著遊戲的、娛樂的濃烈色彩。或許我們在探究迷與燈如何在宋代結下這段不解之緣時,應該騰出筆墨略作解釋:元宵燈節賞燈猜迷活動,為何能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可並流播成俗?燈與迷之間確是有著某種奇妙的聯繫。人們在元宵節這段長長的節期裡,自然是要盡情地娛樂遊玩,如果說觀燈突出了一個“賞”字,猜謎則突出了一個“競”字。謎語上燈,謎使燈在紅紅火火中多了幾絲回味,燈為迷在固有的神秘中添加了幾分熱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然而,謎語上燈,還引起了它自身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很大變化。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如謎面縮短,制謎更講究文雅、含蓄,其難度有所增強,有時甚至故設障礙,巧制陷阱,因而形成一種撲朔迷離的藝術境界。否則,是難有“戲弄行人”的效果的。所有這一切,都宣告了燈謎在逐漸地從一般謎語中脫穎而出,獨立發展起來。燈謎的這一發展勢頭,可能更契合我國民眾以含蓄中和為上的美學趣味和欣賞習慣,同時也使得謎語因難見巧、化難為樂這一競爭過程更加激烈,因而燈謎不僅在元宵節中大放異彩,牢牢佔據了一席之地,而且還流行於四時八節,成為我國民眾傳統生活的一部分。燈謎中既包括了傳統字謎,但又與傳統字謎有所不同。一般字謎離不開字形的變化,從字謎發展到燈謎即文義謎,其標誌是除一部分還保留字形變化的特點外,另一部分乃至大部分已脫離了字形的變化,表現為字義的衍化,亦即以別解成謎。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而這種脫離字形變化、純靠字義表現的文義謎正是從宋代才開始的,它是文人離合體謎詩的進一步發展。如宋代彭乘在其《墨客揮犀)一書中,曾錄有一首以唐代文人姓名為底的謎詩:佳人伴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膚。走入帳中尋不見,任他風雨滿江湖。迷底是賈島(諧音“假倒”)、李(諧音“裡”)白、羅隱、潘閥(諧音“浪”)。宋代元右年間,有好事者取達官貴人姓名為謎:秀才不肯著麻衣。(謎底:曾布)千里江山遇帝錢。(試底:馮京)天子手裡朝白玉。(謎底:王生)雷天睛色見虹寬。(謎底:韓繹)〈齊東野語》也收有以“今人名藏古人名”的謎:人人皆戴子瞻帽(仲長統),君實新來轉一官(司馬遷),門狀送還王介甫(謝安石),遊公身上不曾寒(溫彥博)。

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絕非偶然

如是等等,制謎手法雖不夠圓熟,卻是文人式燈謎創作的先聲。據史料記載,北宋著名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秦觀、王安石等,都是燈謎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東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輔以隱字唱和者甚眾,刊集四冊〈文戲集)”。燈謎形式在宋代出現,並作為一種民俗遊藝活動廣泛流播,看來絕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