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歷史,“濟南府”是怎麼來的?

宋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屬京東東路,設治所於歷城,此為府治之始。宋代所置的濟南府,確立了明清以來濟南的行政級別及城市格局,城市由此擴大、繁榮。

“府”的設立源自於唐。唐代建立伊始,“時天下未定,凡邊要之州,皆置總管府,以統數州之兵”。唐代,除沿邊重鎮所置都護府外,內地置府可分兩類:一為京都及行在所設之府,如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置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一為國內衝要之地所置總管府,後改稱都督府,濟南在唐代就曾有過齊州總管府、齊州都督府。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兼理軍民,分轄國內各州,惟畿內諸州不隸。唐代這兩種形式的府在宋代逐漸合一,演化成為地方常設機關。

北宋初年,濟南為齊州。北宋時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是兩級制,即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府、州、軍、監以上的“路”為監察區,不屬於行政區。州雖與府同級,但其地位要略低於府。宋代的州若按官名等級有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四級。齊州的地位,《宋會要》記載:“齊州,國朝初為防禦州。”按北宋定製,州升府必先升節度,未有稱府不為節度者,故齊州是不能升為府的。直到治平二年(1065年),齊州成為興德軍節度,濟南才有了升府的可能。“軍”是宋代府、州、軍、監一級的行政區劃,領一州或一縣。

學點歷史,“濟南府”是怎麼來的?

刻有“興德軍”字樣的石碑

興德軍的設置並非偶然,與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繼承大統前領齊州防禦使有直接關係。北宋第四位皇帝仁宗趙禎的兒子楊王趙昉、雍王趙昕、荊王趙曦都是早年夭折,於是將濮王趙允讓的十三子、太宗趙炅的曾孫趙宗實過繼給仁宗為嗣。嘉祐七年(1062年)農曆八月初四立趙宗實為皇子,初九改名為趙曙。九月封趙曙為齊州防禦使、鉅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農曆三月仁宗逝世,四月趙曙繼皇帝位,是為英宗。因為英宗趙曙入繼大統前是齊州防禦使,所以齊州變成了潛藩之地。按照宋代定製,“潛藩皆升為節鎮,建軍、府名”,新升藩鎮多是如此。故治平二年(1065年)十一月英宗冊立皇后之時,一併將潛藩齊州升格為興德軍節度。

學點歷史,“濟南府”是怎麼來的?

宋英宗趙曙,曾任齊州防禦使

此時的濟南,不僅稱興德軍節度、齊州,同時還保留了濟南郡的稱呼,顧祖禹所著的《二十一史方輿紀要》裡便記有:“宋因之亦曰濟南郡興德軍節度”之語。在宋代,每州同時還存在一個郡名,沒有郡名的州很少。不過宋代的“郡”主要是供王公封號之用,並沒有行政編制。

宋政和六年(1116年),因齊州屬興德軍節制,齊州才有資格直接升為濟南府。北宋一朝,凡國都、陪都及皇帝誕生、居住、任職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最終都會改置為府。比如,宋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創業,升宋州為歸德府,後為應天府;太宗以晉王即位,升幷州為太原府等等,皆因潛藩擁戲之地故耳。

學點歷史,“濟南府”是怎麼來的?

宋代設置濟南府後,拆除了歷下古城的舊城牆,將郛郭改築為城牆,城區面積才得以擴展。此後,除元代為濟南路外,金、明、清三朝都設有濟南府。民國二年(1913年),民國政府廢除府州建制改設“道”,廢除濟南府,將原清代濟南府所屬濟東泰武臨道改為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正式設立濟南市。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濟南府徹底廢去,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區劃中的濟南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