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很多人想彈吉他,但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智能吉他出現後,枯燥的學習過程變為了像談戀愛一樣輕鬆美好的“彈練愛”。

視感科技成立於2015年4月,創業三個月就獲得了真格基金850萬元人民幣投資,兩年內拿到順為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2017年更是進軍北美市場。

這家公司做的事情有別於傳統吉他生產商,他們在琴頸上鑲嵌了一塊裝有120顆LED燈的集成電路板,這樣就能通過藍牙把吉他與APP上的遊戲同步起來,讓吉他彈奏的把位變得“可視化”,從而告訴你哪裡需要改進。

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在如今智能硬件大潮下,各路科技巨頭都在進入佈局,智能手機、智能手錶、智能音箱等跑道已經相當擁擠,視感科技是怎麼發現新跑道的?作為智能硬件行業新兵,它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供應鏈實現量化生產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與視感科技的聯合創始人駱石川一起聊了聊。

創業需要四面突圍的努力

36氪:我們知道搭建一個靠譜團隊並不容易,視感科技的創業團隊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駱石川:我本身彈了十多年吉他,從小師從小百花越劇團名師,但民樂這條路的確過於狹窄,於是考取了天津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選擇像普通人那樣按部就班地生活,後來申請了休斯頓大學的教育科技專業,原本的人生規劃是讀完博士再回國當大學老師。

不過人生總會有很多意外,轉折就發生於我在北京以創業交流而聞名的車庫咖啡彈吉他期間。當時由於幫忙路演彈吉他,因緣際會下,經由別人介紹認識了張博涵(視感科技的創始人)。我們此前從未見過面,但竟然從下午兩點一直聊到晚上9點多,完全是相見恨晚的感覺。

當時智能硬件創業就已經相當火熱,遍地都是智能手環、智能插線板,不過智能樂器才剛剛起步。那時候有家公司做了The One智能鋼琴,做的非常成功。我們有預感智能吉他一定會火,於是就決定回國,投入到創業中來。

36氪:在產品開發上,有過重點攻堅的“上甘嶺”戰役麼?

駱石川:萬事開頭難,最吃力的還是起步階段吧。公司成立於2015年的4月1號,當時智能吉他還沒有融到錢,僅僅當項目在做,差不多已經有一年時間了。融資的前提條件是得拿出產品來,產品可以很粗糙,但必須讓人明白它的理念。

智能吉他意味著首先它是一把吉他,不是一個玩具,它能發聲,是有共鳴箱的;第二,它的指板上有LED燈,可以通過藍牙跟手機能夠連接上,能夠充電而且是能被控制的。但亮燈的目的不是為了演出的時候漂亮,而是用於教育、讓人能學會吉他。

一開始,讓造樣琴的工人理解這樣全新的東西就很困難,而且在製作過程因為它有電,所以琴箱開孔的工藝,和傳統工藝是完全不一樣的。無論是理念還是製作,都必須和工人溝通清楚。

軟件上,進行樂音識別判斷功能的開發,這個技術需要消除背景音和對齊延遲音。剛開始我們創始團隊也沒人懂這個,都是是自己看文章自學出來的,看了很多的論文,找了很多的老師學者探討研究,還藉助了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的研究設備,花了半年時間,最後搞出了調音器,算是一個里程碑。

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36氪:講一下我們拿到真格基金投資的故事?

駱石川:這就要說回2015年6月了,當時第一把樣琴終於做了出來,這讓我們在投資人面前分外有底氣。雖然做工不怎麼樣,但它已經完全能展示我們的智能概念,炫酷的實物展示遠比枯燥的文字和PPT更有吸引力。

因此7月底,我們就拿到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投資。當時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給它的評價就一個詞:“Awesome!(酷!)” 徐小平不僅是投資人,他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也懂音樂,所以完全理解Poputar智能吉他的意義,加上之前The One智能鋼琴的成功案例,我們拿到投資是水到渠成的事。

製造業創新難在量產

36氪:所有制造商都在涉及智能化,視感科技怎麼找到自己的跑道?

駱石川:這個時代智能在飛速發展,“效率”這個詞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曾經需要長期訓練才能上手的東西,現在也開始有捷徑可走。在這個趨勢下,視感科技的賽道就很清晰了,我們要讓自己的產品Poputar智能吉他和Populele智能尤克里裡成為樂器領域的“捷徑”。

“解決最初級部分的效率問題”是視感科技現在所做的事情,通過科技的手段和遊戲化的理念,我們能讓沒有音樂基礎的初學者避免挫敗與茫然,快速彈出他們簡化過的音樂,以及給流行音樂伴奏,讓音樂學習變得更高效而有趣。

36氪:你認為一款好的產品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駱石川:好的產品應該是事半功倍,讓人越用越難以割捨的,我們的智能吉他、智能尤克里裡是這樣,市面上的很多明星產品也是這樣。我最近頻繁使用的華為筆記本MateBook X Pr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已經每天10小時不離身了。

這款筆記本採用了少見的全面屏,看樂譜的時候,直接用手觸控屏幕,鼠標完全可以扔在一邊,這種解放雙手的感覺,會讓你覺得創作氛圍更加放鬆和自由了。同時它很輕薄,方便隨時攜帶,加上強大的續航能力,可以讓我在鄉野田間保持創作。

同時通過它的視頻拍攝和錄像功能,我寫完曲譜後可以直接錄下demo,華為MateBook X Pro的色彩還原度很高,看大師的音樂視頻流暢清晰,尤其一些手指細節非常清楚。有時發送一些很大的編曲的工程文件給同事,華為MateBook X Pro的傳輸速率也很給力。

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我們專業搞音樂的人,最看重筆記本的音質,MateBook X Pro的4麥克風非常好用,聲音效果清亮,穿透力更強。平時我們經常需要拾音測試,這4個麥克風矩陣,能減少聲音的衰減,可以幫助保存音樂最真實的音質。再加上杜比音效帶來的臨場感,會讓人覺得完全沉浸於四周流淌的音樂裡,更可以提高對音樂的品鑑能力。

這樣的產品從生活到工作都很方便,就很不錯。

36氪:說到產品設計創新,有什麼難處?

駱石川:創新並不難,難的是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改動,將資金投入量產後,市場和消費者能否接受。所以在是否要量產的問題上,要慎重做決定,這裡面存在一定風險。

製造一個新的硬件產品,通常要加很多的功能,比如智能吉他,要加LED,要加電路原件,要酷炫又要好看,依靠想象力可以設計出各類眼花繚亂的產品。但是作為商品去賣,得要量產,很多的地方就得妥協,事實上有些新開發出來的性能很難實現量產,而且在生產過程當中毀壞率會非常高,這就需要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話說回來,華為MateBook X Pro在這方面做的蠻好,他們把攝像頭裝在鍵盤上,改變了裝在屏幕上的傳統做法,最大限度提高了屏幕佔比。光是這一個設計突破,就要做很多嘗試,從功能設計,到產品量化生產流程,都要有很多創新性的改變。

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給中國製造放入一條鯰魚

36氪:在中國做智能硬件是什麼樣的感覺?有什麼優勢?

駱石川:中國做智能硬件很方便,成本也低,在深圳那邊有很多工廠,也可以快速給出很多製造解決方案。我們出國經常去比賽,跟很多國外人交流,他們的東西真的造不過中國人,中國有“二八”優勢,我們能用百分之二十的價格,做出外國人百分之八十產品的功能,這個優勢是非常給力的。

36氪:智能樂器這個賽道未來有什麼趨勢?

駱石川:去年上海樂展出現了智能樂器館,以前沒有這樣的館,只分為鋼琴、吉他、銅管樂。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進入這個賽道。智能硬件都發展這麼多年了,而智能樂器除了THE ONE智能鋼琴和我們視感科技的產品,好像沒有別家了。我們的智能硬件是用在教育領域的,相信以後會有些用於演出,也會有用在作曲編曲的智能硬件誕生。

放眼整個智能硬件大行業,我們需要從中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過渡,這是消費升級和國際競爭加劇下的必然選擇。

對話視感科技聯合創始人:給中國製造放一條鯰魚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去改變傳統制造業質量低下、價格虛高的問題,通過智能製造的升級,提高中國製造業的效率,降低大家消費的成本,提升大家享受的品質,給中國製造業放入一條鯰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