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臭水塘”,如今引來村民散步

“2018年剛來時,調研得出結論,流域內工業、生活、畜禽養殖汙染貢獻比例約各佔三成,壓力很大。”在去往惠州沙河的路上,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水環境中心主任曾凡棠回憶道。

沙河發源於惠州博羅縣羅浮山北部的大小源坑,全長89公里,由北向西南匯入東江北幹流,流經博羅縣的長寧、園洲、石灣等7個鎮,也成為博羅縣的母親河。

2018年,惠州沙河水質已斷崖式下滑至劣Ⅴ類,曾凡棠團隊受邀駐點博羅縣治理沙河,到2019年底,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全年均值達Ⅲ類。如今來到沙河河口,微風輕拂、河面潔淨,岸邊不時有居民散步路過。“一年半將一條大河治好,真的很不容易。”曾凡棠說。

2020年廣東省“治汙攻堅一號令”明確,攻堅劣Ⅴ類國考斷面外,也要加強優良水體達標攻堅,強力推進惠州沙河河口等6個國考斷面,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以上。

沙河水質如何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優良水質能否穩定維持?記者深入惠州沙河尋找答案。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示範段讓居民先看到效果

到達博羅縣石灣鎮中心排渠(河涌)時,天色有些陰沉,但眼前河面的綠色水生植物依舊蔥鬱,曝氣裝置如噴泉一般,彷彿置身公園。

“汙染大約從2000年博羅縣工業和農業加速發展開始。”博羅縣副縣長李平介紹,當時發展粗放,流域內存在大量低端落後的重汙染行業企業,同時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再加之畜禽養殖業總量大、汙水直排入河。

“原來河又黑又臭,住旁邊夏天都不敢開窗。”村民賴大叔回憶說。曾凡棠介紹,類似的排渠在沙河流域內一共有19條,各類汙水直排,其中13條惡化為劣Ⅴ類,直接影響沙河水質。因此,治理首先從汙染排渠開始。

由於截汙管網不足,排渠治理首先完善管網。“這些竹柳下面都新鋪設了管網。”弘東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石灣項目負責人王建國介紹,先將排渠內淤泥挖出,做河床修復,而淤泥通過無害化處理後,建設駁岸覆蓋管道,同時上面種上植物。

隨後進一步修復河道生態。“此前由於汙染嚴重,很多微生物死亡,現在投入有益微生物,再通過曝氣裝置將氧氣溶解在水中,提升微生物活性,減少水中的氨氮含量。”王建國介紹,同時水面種植了竹柳、狐尾草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汙染物。

“這一段差不多5公里,是最早的示範段。”曾凡棠說,起初當地居民不太願意配合,於是做了一個示範段,“居民們看到治理效果後,都特別歡迎。”

同時,博羅縣也加快建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截至目前,沙河流域建成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244座,實現行政村“一村一設施”建設目標,今年將繼續打通、修復原有管網,提升效能。

通過控源截汙、河道強化處理與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目前石灣鎮中心排渠已基本消除黑臭。這樣的治理模式也在沙河其他排渠推廣,到今年3月,劣Ⅴ類排渠由13條減少為1條,沙河支流逐漸復清。

租魚塘改建生態調蓄塘

“這裡以前是個臭水塘,漂浮很多垃圾。”園洲鎮寮仔村村民李先生所說的,是園洲科普生態公園。如今走入園內,綠植茂盛、流水潺潺。這個用於周邊村子汙水治理的項目,如今已成周邊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農村生活汙水量不大,而且離汙水處理廠遠,就建設了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收集周邊村子的汙水。”鐵漢生態經理鄧鈺鋒介紹,處理後的水流入公園內的溼地,出水可達Ⅴ類,最後再流入一旁的茶亭排渠。

在農村,除生活汙水外,隨著降雨沖刷,雨水徑流等面源汙染進入農田溝渠、河流等問題突出。由此,博羅縣專門在茶亭排渠周邊租下魚塘,改建成生態調蓄回用塘。鄧鈺鋒介紹,通過調蓄能減少流入排渠的有機物和氮、磷等汙染物,且處理後的水可回補茶亭排渠,或作灌溉水源。

“建這些塘經濟效益不高,但治汙效果很好,生態效益高,也只能‘逼’著做。”曾凡棠說,今年這種“一體化處理+生態塘深度淨化補水+農業面源調蓄回用”的治理模式將繼續推廣。

此外,博羅縣也繼續整治畜禽養殖汙染,2019年已完成沙河流域136戶畜禽養殖場廢棄物清理,並督促養殖場戶完成對408畝糞汙塘的深度治理,同時也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畜禽養殖汙染網格化巡查監督機制。

治水帶來產業升級契機

行車於博羅縣園洲鎮,街道和兩旁的建築顯得有些老舊,一樣老舊的還有此前的產業結構。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工業汙染也一度讓當地治水變得艱難。

“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位於園洲鎮,光周邊企業拆遷費就花了2億多,那個就是此前惠州最大的印染企業。”順著廣東水電三局大灣區總經理陳紅軍所指,記者看到小海河道與沙河連接處,一間間廠房已被拆除。

沙河原通過小海河道與東江連通,歷史原因導致河道被填堵塞,隨後建起印染企業。最大企業的排水量達8000多噸/日,粗放式發展下,小海河道周邊也聚集低端產業,汙染加重。

“園洲鎮位於東江中下游北岸,北靠羅浮山,環境本來非常好,如果能恢復水生態,有希望吸引更多高新企業落戶,幫助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曾凡棠表示。明晰利弊後,博羅縣決定拆除企業,打通河道。隨後,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啟動,目前已將印染廠拆除,並全面實施截汙、清淤、清障等,長約4.56千米的河道正逐步恢復生態。

嚴管汙染企業,倒逼產業升級,也成為博羅縣工業汙染治理的思路。“給企業做選擇,而不是一刀切堵死。”博羅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治水以來,一方面嚴查、關停“散亂汙”無證企業,另一方面則對169家涉水重汙染企業實施轉型和提升策略。

目前,博羅縣沙河流域已有50家企業主動申請註銷排汙許可證,已註銷9家,縣財政將發出獎勵金4500萬元。而對擬提升保留的企業,10家已通過專家現場核查。另外還整治339間“廠中廠”車間。

“治水必定有陣痛期,但更應看到其帶來的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契機。”曾凡棠說,如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後,將在小海河道沿岸建起龍舟文化展覽館、粵曲文化廣場、生態農業觀景臺等,周圍環境改善也將吸引更多高端產業聚集。

經過治理,目前沙河水質已實現從劣Ⅴ類躍升為Ⅲ類。2019年1—12月,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為Ⅲ類,今年前3個月,沙河河口水質繼續保持優良,“水質基本保持穩定,隨時可以檢測。”曾凡棠很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