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第四本——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我读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四个大长篇系列 第四本:《刀锋》

《刀锋》——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面纱》之后的20年间,毛姆笔耕不辍,先后写了一些戏剧、短篇小说、随笔,当然也有《寻欢作乐》《黎明前的时分》这样的长篇小说,直到古稀之年写出了这本《刀锋》,可以理解为作家晚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不同于初出茅庐时期《人性的枷锁》备受争议,或《月亮与六便士》被长期忽视,《刀锋》一上市就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美国读者的高度评价。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第四本——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毛姆写了英国人眼中的美国人的故事,获得了战火中的美国读者的喜爱,诚然,战争未曾蔓延到美国本土,虽然离战争结束只剩一年,但硝烟散去的眉目似乎还并不清晰可见,人们当然也不会盲目乐观,而《刀锋》中的小拉也并未被塑造成一个刀山之上热血沸腾勇往直前的典型人物——毛姆并不善于歌颂宏大。

那么,这本书和这个人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主题关于生命无法索解的大哉问。

终极意义的命题求解不易,“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的意义也并不重大,作者关注和描述的要点在于过程,而人物的特性于其间凸显。

乍看之下,小拉必成另一个斯爷(《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同样的思维突变,同样的一往无前,同样的精力充沛,同样的遗世独立,同样的卓尔不群。

不同的是,斯爷的突变源于幼年的梦想被生活压迫到极限,而小拉在于亲眼见识了死亡——斯爷追求艺术的完美,小拉却向着生命的永恒发问。

然而小拉终也没能成为斯爷,你会发现,与斯爷相比,小拉趋近于一个毫无缺陷与弱点的完人。

斯爷抛妻弃子为人诟病,为了艺术漠视生命,争狠斗勇只为体验,在世的时候所有人都视其为浪荡子,觉得他不务正业,终老塔希提却也不得善终,身后遗作大放异彩,沾上他的光的人均是泛泛之辈,除了献身艺术求得解脱,算不得死得其所。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第四本——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小拉虽然也与大众保持疏离感,但彬彬有礼、待人可亲,善于发现身边所有朋友的闪光点,能够一眼看透旁人的执念,有效减轻朋友的病痛,并且对所有人都不曾伤害,即使不认可,也能保持心平气和,维护失败者、失足者的自尊,照顾朋友的面子。

他不上大学,却疯狂地读书,读得很多,却不迷信知识,因此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学霸。

他转向游历,当矿工、去远方、跟随牧师、追随象神大师做隐士,看似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却在逐渐接近纯粹的认知,是悟道的过程。

他和平地分手,即使收到暗示也能克制自己不去占有伊姐的童贞,并在被寡妇强奸后落荒而逃,反而轻易地接受娼妓的求欢,又努力搭救失足少女,看起来只是出于为她们着想的目的,实际上是他渐渐学着平等地看待众生、看待生活的历程。

他与贵族、企业家、作家、工人、神父、画家、冥想者……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却拒绝带着任何一种有色眼镜审视世界,始终拒绝虚伪和浮夸。

他也写了一本书,倾注了自身的所思所想,却从不认为那是什么了不起的集大成之作,更不把什么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作为己任。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第四本——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伊姐、格少、苏娘、苏妹,没有谁能绑的住他,他也从未想过要挣脱什么,他做的一切不为什么具体的目的,却是最坚持到底的那一个——他的故事始于双亲早亡,被人收养,也就无牵无挂、无所萦怀,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最终也作为一条普通的鱼儿游回到芸芸众生之中,就像一滴水珠汇入广阔世界的汪洋大海。

他把自己关于“大哉问”的求索归于“闲晃”,让人感叹的是唯有这一个“闲晃”才是全书最集中注意力于不懈追求的那个人。

阿毛对小拉不置可否,但仍然认为他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对伊姐的美貌倾心,宁可不参加沙龙,也要常伴左右为其解闷儿。

伊姐退而求其次地选了富二代格少,拥有了儿女双全的幸福人生,但她追求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安逸富足的享受。

格少曾意气风发要做杰出的企业家。大萧条抢走了他的财富,也抢走了他的锐气,他所想的不是卧薪尝胆厚积薄发,而是藏起雄心安闲度日,只待谭爷离世继承遗产东山再起。

苏娘看似热爱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也因此热爱艺术,但年老色衰之际,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唾手可得的财富、地位以及婚姻的怀抱。

苏妹原本天真无邪、敏感单纯,会写美好但幼稚的诗句,可她以丈夫、孩子的亡故为由纵情声色,拿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变得谁也认不出来。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像小拉一样集中注意力,因此也就远离生活的真理。

我们也是一样,很多的精力都被分散在价值并不够大的方方面面,当时看来不得不那样呀,没有办法呀,后来再想,确实不值得浪费,然后感叹光阴易逝,岁月如梭,继续埋首虚伪,对这点可怜的认识也弃置不顾。

我们看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小拉朝着目标前进:金钱是无所谓的,有就有,不会挥霍,没有也不怕,用脚也能走遍世界;情欲是羁绊,原始冲动让人头脑发昏,足够充实自洽就可不受其摆布;体面工作、社会地位、个人名誉更是浮云,它们能满足你此刻的虚荣,却满足不了精神上长久的空虚。

佛教擅打机锋。佛曰放下,做不到集中注意力就不可能心如明镜、神游物外,放下再多也等于没放下。

在这部作品中,阿毛的刀锋是要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这艰辛不在巨大的创伤或深重的苦难,而是日常琐碎的难以忘怀,不忍舍弃。

在小说中,旁观者阿毛、得意失意的伊姐、唐少、随遇而安的苏娘、苏妹无时无刻都能够做到享受人生,唯有“闲晃”的小拉尝过生活的艰辛。

在书中的生活里,人们在现实或心灵的艰辛面前无不是主动转移注意力着退缩:阿毛可以通过游玩换个心情,谭爷可以无视鄙视坚持虚荣,伊姐可以放弃深爱的小拉,投入唐少的富贵怀抱,唐少可以忘掉生意醉心打球,苏娘可以为了活着一个一个地换情人,苏妹可以吸毒滥交享受当下的惬意……唯有小拉,勇于集中注意力面对艰辛,求索不知能不能破解的答案。

或许,那些人们的生活才叫艰辛,因为他们因为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坚持初心,而顿悟的小拉既不觉得自己的道路艰辛,也不看低别人挣扎在享受里的艰辛,而是接受一切,融入生活的混沌。

阿毛的厉害就在于,他还自说自话着勾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关于这一点障眼法,要不然就是我信口开河,要不然就是你理解有误。

我觉得关于主题,阿毛的刀锋,不是理想因骨干而锋利,而是安于现状的生活的迟钝——重剑无锋,正是因为生活的重剑被我们背在身上,我们才既不快乐,又无锋芒,而是以自己终被无锋的重剑磨得圆滑为荣,觉得真正懂了生活!

从这本书里,我学了一个词儿:大哉问。

一查之下,才知道出自《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大意是说,与其注重形式,不如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第四本——学会集中注意力(上篇)

这与阿毛让象神大师告诉小拉的人生终极奥义不谋而合:不要被生活的表象迷惑,求问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平静。

可能很多人觉得阿毛的这个主题并不科学也不可信,似乎有点玄之又玄的意味。

但我要讲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这几年风行全球的上述三本书,极大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历史并不局限于编年的记载,而是要把眼光放宽到亿万年的尺度,作更宏观的科学思考,才能得出既广博又深刻、既让人叹为观止又令人无比信服的结论。

然而,想听听尤瓦尔自己怎么说吗?

他说自己写了这些,得益于参加了一个印度古瑜伽术修习班,又叫灵修班,所学的就是坐在原地冥想。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儿,和小拉的方法一模一样!

尤瓦尔说这样帮助他心无旁骛地思考,也就能够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出简史三部曲了。

看吧,集中注意力,嗯,是很重要的能力!

未完待续……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