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毽子,又称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毽子起源于汉代,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一、毽球的历史渊源

毽球俗称“毽子”,古代文人也称为“燕子”,并有诗句“踢碎香风抛玉燕”的描述。中国的毽球运动历史久源。相传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们就有一种边跳边踢的舞蹈,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雏形。1913年山东济宁喻北屯城南张村一个东汉墓中出土了23块石画,上绘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们动作和谐舒展、潇洒自然。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我国最早记载有踢毽子活动的书是唐代释道宣所写的《高僧传》。该书载“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日:‘此小儿世戏有工。’”

反踢就是拐子。站在井栏之上能连续踢五百个拐子,足见其技术的熟练。而佛陀称踢毽子为“世戏”,可见在隋唐时期,踢毽子已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了。宋代的踢毽子活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今时小儿,三五成群走踢。”

古代的儿童非常喜欢踢毽子,踢毽子在古代也叫“打鸡”。当然不是打真的鸡,而是用脚踢打用鸡毛做的毽子。这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游戏。

毽子在古时候是用一些鸡毛插在一个圆形底座上做成的。聪明的古人常常用带有孔的钱币做底座,在它上面插上漂亮的鸡毛。尤其是小朋友最喜欢玩这个游戏了。只要有一个毽子,不管人多还是人少都可以一起玩。由于是用羽毛做成的,所以你看“毽”字就是用毛作偏旁的。

踢毽子可有讲究了。不只是要求能踢的个数多,还要变换出各种花样。古时候关于踢毽子的词语,就有“耸膝、突肚、佛项珠、拐子”等很多呢。这些词语都是指踢毽子的不同花样和技巧。

在明清时期,北京城有个踢毽子的高手,他踢毽子时手舞足蹈,很长时间都不停息,一会儿用脚背踢,一会儿用脚面踢,一会儿用自己的背部接住 毽子,一会儿用胸部接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踢得非常好,感觉是与毽子合二为一了。他踢毽子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

朋友,你会踢毽子吗?技术怎么样啊? 不会没关系,跟我一起学吧!

二、踢毽球的好处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踢毽子是全身心的健康运动。

踢毽子首先可以调节人的思想情绪,特别是众人在一起的“群踢”,宽松的心境、欢快的节奏、紧张的场面,往往使人乐而忘疲、乐而忘忧,无形中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和战胜困难、抵抗疾病的能力。

踢毽子是男女老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欢聚,还是社交的好形式,对于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消除老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及老年人的孤独感等,都是有效的妙方良药。

其次,踢毽子时出现的激烈运动,无疑能对人的呼吸、血液循环系统起到直接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而且还有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第三,毽子踢起来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人的动作要迅捷麻利,在瞬间完成踢的动作,要求人的反应必须高度机智、灵活,体态非常柔和、轻巧

,如果没有大脑、眼睛、四肢的密切配合,没有多个系统的有机互动,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踢毽子起码能对大脑的思维、眼睛的视觉、腰腿的转动屈伸功能起到有效的锻炼和改善。久而久之,就可能达到骨骼坚实、关节滑利、韧带随和、肌肉健美的目的。特别是踢毽子动作带动的人体关节的横向摆动,对动员机体迟钝部位的参与和潜能的发挥,是功不可没的,而全身机能的有效发挥,是造就人身心健康的基本元素。

三、毽球的踢法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1、 单踢

动作要领:练习者用左脚或右脚的脚内侧连续踢毽子,踢毽子的脚踢完一次后可以与地面接触再踢下一次,也可以不接触悬踢,毽子的高度不限,毽子掉地上捡起继续踢。

小孩子先练习空踢,不要毽子直接学习左足、右足脚内侧空踢,目的是培养踢毽子的基本动作熟练度及身体的平衡感。在空踢练习熟练的基础上,先从单脚踢毽子开始练习,学完单脚踢的基本动作后,再练习连贯动作。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训练方法:初学者不会踢时,刚开始可以用绳子系住毽子,练习者手系绳子踢毽子,绳子的长短可以调整,练习时逐渐缩短绳子的长度直到不用绳子;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2、脚内侧踢法: (盘)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练习方法:一般人的左足没有右足灵活,没有踢过毽子的人,右足也能踢一两次,所以,练习时左足先开始为宜,即先用左足踢起一次,要求垂直,用手接住,右足再踢一次用手接住,较熟练后,连续踢。左右足都可连续踢后,改为左右两足各踢一次接住、各踢两次接住、各踢三次、各踢四次......接住,灵活熟练后就不用再接,踢的次数越多越好。

3、膝盖踢法: (磕)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用两腿膝盖互换将毽子磕起(撞起)的踢法。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发力,将毽子磕起,大腿不要外张或里扣,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颏。

练习方法: 练习时,用手抛起不超过下颏的毽子,用膝盖磕起(撞起),然后用手接住,同盘踢的练习方法一样,形成一磕一接,熟练后不用手抛毽,改用盘踢,形成一磕一盘,协调后两膝互换,踢的次数越多越好。

4、脚外侧踢法 (拐)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用两足外侧互换踢毽,大腿放松,小腿发力向体后斜上方摆动,勾足尖,踢毽时大腿不得摆到体前,小腿向体后斜上方摆动不要过高,毽子和足外侧相碰的一刹间,踢毽脚的内侧离地面一般不越过三十厘米,踢起的毽子高度随意。

练习方法: 练习时,可象盘踢一样,采用一踢一接的练习方法。为了避免动作出错误,练习时,踢毽脚一侧可向墙或树木等,身体与墙距离约与体宽相同,如果踢毽脚踢时碰到墙或树木,便是错误动作。

5、脚尖踢法 (绷)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有的地方叫做“绷尖”,是用两足尖外三趾部分互换踢毽,单足踢毽也可以。绷踢能踢起即将落地的毽子,毽子被踝关节的发力一绷而起,所以叫绷踢。其动作是,大腿向前抬起,和身体成为150º——160º夹角,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要放松,踝关节的发力,要在踢毽子的一刹间,足尖外三趾向上猛地用力,将毽勾起。踢起的毽子高低都可,但应避免忽高忽低,为以后的花样踢法打下基础。

练习方法: 练习时,可采用盘踢的一踢一接的练习方法,但在开始练习时要踢得低一些,一般不超过腰部,再低一些更好,这样能踢的次数多一些。为了避免动作出错误,练习时可面向墙壁或树木,距离约与体同宽,如练习时踢毽脚碰到了墙或树木,便是错误动作,原因是膝关节没有放松,大腿抬得过高。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落毽法指的是将毽子用不同的方法踢起后,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分别接住。比如落在头部、肩部、背部等等。落毽法有很多有趣的名称如:“佛爷顶珠”、“海底捞月 ”、“狮子摆头”、“倒挂珍珠”等等。

它的主要练习方法是把毽子踢好的情况下,掌握好毽子的下降速度、接毽子的同时掌握落毽时的缓冲动作,落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等逐级练习。

一种落毽方法掌握好了再练习另一种落毽方法,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反复练习,即可达到随心所欲的效果。

以上为踢毽基本功的练习方法,适合家长孩子一起学习,初学时应学会一种踢法后再学另一种踢法。每天付出30分钟时间,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踢出比较好的水平来。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现代毽球运动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现代毽类运动从初兴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开展于工厂、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随着毽球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

方寸之间的另类小球——毽球,你会踢吗?

虽然踢毽子在历史上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由于它有益健康而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中国民间,所以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千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