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細品王維詩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感謝大家光臨靈溪講座,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來欣賞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詩作。今天我們要欣賞的詩篇,是王維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麼樣?聽到這首詩是不是特別熟悉、特別有溫度呀!

沒錯,這首詩可是王維一生眾多詩作中的重磅大作。如果說王維有必背十首詩的話,那麼此詩必定入選。如果說有兒童必背十首古詩的話,那麼此詩有極大概率入選。因為這首詩在中國詩壇有著極高的地位,它簡直就是思鄉念親題材古詩的標誌性作品,或者說是登峰造極之作。在我看來,中國有關思親的詩,排名第一的應當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線”,第二名就應該是這首“獨在異鄉為異客了”。因此,說它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點兒都不過分。

因為這首詩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品評和講解這首詩的作品太多、太多了,大家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了。您想想,它都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了,老師不定都講了多少遍了。所以,我再在這裡長篇大論,還有意義嗎?

我覺得是有意義的。所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如此千古名篇,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審美和感悟,我今天就想表達表達我的感悟,相信您可能從沒聽過我的這種分析角度和品讀感悟。

我從小時候就會背這首詩,可是多年以後,當我四十多歲重新要品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突然感到一絲詫異和驚奇,那就是這首詩體現著王維與他的年齡和經歷不太匹配的老成和疲憊,這就是我的新感悟,以前從沒認識到過。

大家知道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多大嗎?才剛十七歲。十七歲是什麼時代,正是青春勃發、張揚自我的時代,是精力旺盛、鷹隼試翼的時代,這個時候哪懂什麼疲憊、哪懂什麼挫折,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闖蕩天地我怕誰的時代。可是十七歲的王維,剛剛在大唐的都城長安漂泊闖蕩了兩年,卻寫下了在我看來只有屢屢失意的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才能發出的慨嘆,那種蒼涼的心境、那種失意的孤獨和沮喪,令人唏噓不已呀。一個十七歲的小青年表達著四十歲的心態和境界,怎不令人差異?我覺得,這也太少年老成了吧!只有身心俱疲的漂泊者,才能有這樣的人生感悟,才能寫下這樣的詩。

您可能不太理解我的這番感受,可能會問,王維怎麼就漂泊了?這首詩怎麼就少年老成了?沒看出來呀?沒關係,我先來把寫作這首詩的時候的王維的狀態給您刻畫一下,您就能理解了。

此時的大詩人王維,對於他的身份、他的形象、他的狀態的最逼真、最貼切、最完美的定位,就是兩個字,“北漂”。“北漂”這個詞是我們當代的一個熱詞,大家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它基本上是指那些來北京來創業、打拼和闖蕩的非京籍人士。由於是背井離鄉、孤身闖蕩,而且往往是工作辛苦、生活不易,加之往往又居無定所、收入微薄,所以一提到“北漂”這個詞,往往其中蘊含著一絲艱辛、一股酸楚、一縷悲傷、一種孤獨,箇中滋味,可能只有真正“漂”過的人才有深切的體會。

此時的王維就是這種狀態。只不過他不是漂在北京,而是漂在當時的帝都長安。與每一個來北京打拼的人一樣,王維也是懷揣著自己的夢想,來到充滿機會、金融發達的大都市來追夢的。王維是有才氣的,他學識淵博、能詩能畫,可謂是才藝雙絕。那時候如果有什麼超男超女的選拔,估計憑王維的才藝,應該能夠賺足流量吧。王維其實也是這麼想的,他想憑藉他的才華,到京城之中結交一些達官貴人,爭取進入他們的圈子,甚至成為他們府中的座上賓,然後再經由這些達官貴人的舉薦,出任個一官半職的,他的人生就可以就此起步了,這就是王維給自己規劃的人生髮展路線圖。大家是不是感覺很親切,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直接,時隔一千三百多年,今天的人們絕大多數也是懷著這樣的理想和憧憬踏上了自己的漂泊之路,來到大都市,為名、為利、為前途、為理想,我們和王維都是一樣的奮鬥者。所以,身為漂泊一族,我們沒什麼可失落的,因為就連名揚千古的大詩人王維,他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嗎?他不也和我們一樣住蝸居、喝涼水、被嫌棄、遭白眼嗎?有什麼呀,只要堅持住,都有另外一番人生。

王維的老家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他十五歲離開家鄉到長安去當“京漂”,到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才剛“漂”了兩年。這個資歷未免太單薄了,比起我們今天的很多漂泊一族動輒就闖蕩了十年、二十年之久的,才闖蕩了兩年就開始感嘆世事滄桑、人生不易,未免會被老江湖們恥笑。可是,才漂了兩年就能把漂泊者的生態和心態刻畫得如此深刻、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真真是見識不凡、太有才了,這一點,又著實令人欽佩。

漂泊者的生態和心態是什麼?我認為,除了身體上的艱苦、辛勞和疲憊以外,在內心世界裡,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枷鎖,讓漂泊者們揮之不去、倍感沉重,這兩個枷鎖,一個叫做認同感,一個叫做歸屬感。每一個漂泊者漂泊在大城市,卻很難真正融入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不論闖蕩多少年,總是還會覺得自己是外鄉人,這裡還是別人的城市,這叫沒有認同感。另外,自己仍然不屬於這裡,可能仍然會因為很多原因受到排斥和非議,然後讓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外來的闖蕩者,這叫沒有歸屬感。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可能是每一個漂泊者內心最脆弱的一塊,沮喪、嘆息、悲傷和眼淚,很多皆源於此。王維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年方十七歲的時候,就能夠一語戳中他自己以及千年之後的人們的淚點,讓人覺得一語中的、感同身受,一句時隔一千三百年的真心話,讓人感到變了的只是時間,怎不令人嘖嘖稱奇呢?

王維是怎麼表達的這種情感的呢?我們下面就來仔細品品這首詩。

詩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是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這一節日尤其重要和隆重,按照傳統的民俗,在這一天,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登高、祭祖、飲菊花酒、佩戴茱萸,是樂享天倫、其樂融融的一天。

可是這一個重陽節,王維卻不能和家人團聚,享受親情的溫暖了。此時的王維身在長安,距離老家蒲州得有好幾百裡遠呢。所謂山東兄弟,這裡的“山”,指的是西嶽華山。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王維稱自己老家的兄弟為山東兄弟。所以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因為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而在心中升起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開篇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我個人認為,這是這首詩中份量最重的一句,最為傷感的一句,一千年來最能引起共鳴、最為漂泊之人所認同的一句,因此這一句應該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孤獨的漂泊者,在失意的時候,在沮喪和悲傷的時候,心裡面的最痛的淚點是什麼?一定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這是痛苦的根源所在,而不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為什麼獨在異鄉為異客是最痛苦的?就是因為沒有認同感、沒有歸屬感,這是每一個漂泊之人共同的心痛。怎麼樣,是不是有共鳴?異鄉,這裡不是我的家鄉,我對這個城市充滿了陌生,它對我如此的冰冷,拒我於千里之外,它對我沒有認同,同樣,可能在靈魂的最深處,我對它也沒有認同;異客,我不是這裡的人,我不屬於這裡,我在這裡找不到歸屬感。因此,“異鄉”和“異客”這兩個詞,用得太貼切了,太傳神了,它把每一個漂泊者的窘境和淒涼刻畫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這是每一個漂泊者內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痕。再加上“獨在”一詞的渲染,那種孤獨、淒涼、冰冷的場景簡直是歷歷在目、淋漓盡致,“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話讀完,心中是不是有一股寒風颳過?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漂泊者的孤獨和淒涼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被推至了頂峰。本來孤身闖蕩就夠不容易的了,再到節日之時,看到這個城市裡的人們都在燈紅酒綠、車馬喧囂的盡情慶祝和享受,而自己則是寂寞沙洲冷的狀態,無人理睬,彷彿被整個世界都給拋棄了、遺忘了,這種感覺,真真是讓人想起了一句電影臺詞,“誰能比我慘呀!”

第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描寫的是作者身在長安遙想著自己家中的熱鬧場面和融洽親情,大家都在熱熱鬧鬧、歡天喜地的慶祝節日,那裡才是自己的歸屬之地,那裡才有對自己的認同和欣賞,作者痴迷的想著這種歡樂的場景,也許臉上會浮現出一絲笑意,但是這就更襯托出心中的悽苦了。

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種反襯的寫作技巧,與第三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呼應,把全詩的藝術境界提升了一大步。因為第三句寫的是自己對家中親人的思念,第四則反過來寫,其實家中親人也在思念著王維,也就是兄弟們在給身上佩戴茱萸的時候也應該會想起自己尚在異鄉漂泊不能回家和他們一起共享天倫之樂,親人們也會因想念自己而感到哀傷吧。這其實就是故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體現,家鄉也會思念我,也會為我而難過,因為家鄉一定還記得我,一定會認同我,把我當做它哺育而成的孩子。這是一種共情,一種呼應,立刻就把全詩的這種思念的意味推到了極致。所謂我思念你、你思念我,我心中有你,你心中也有我,這才是最深情、最真摯的思念呀。

好了,這首詩的內涵就可以解釋到這裡了,它既深情又非常的好理解,所以才會成為千古名篇,成為兒童必學必背的古詩。不過,我還是想在囉裡囉嗦的多說兩句。很多評述裡,都把對這首詩的評論重點和欣賞重點放在後兩句上,而我卻並不這麼認為。最後兩句只是在藝術表達上用了一個小技巧,從而把思親之情渲染得層巒疊嶂、淋漓盡致,然而,這首詩的真正價值,則是王維作為一個漂泊者發自心底的呼喊,這一聲呼喊喊出了千百年來所有漂泊者想說又說不清楚的痛,他讓這種痛隨著詩句一下子噴湧而出,卸下了漂泊者內心所有的重壓,這才是全詩流傳千古、為人稱道的根本原因。

試想,在無處容身的大城市裡,找不到家,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朋友,找不到夢想,孤獨失意,口袋空空,悽風冷雨中,眼淚即將滴落的那一剎那,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獨在異鄉為異客”,絕對是這一句,真是再沒有比這一句更貼切、更應景、更合適的了,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人們記住這首詩、傳承這首詩的根本原因了。它戳中了淚點,說出了心聲。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佩服王維了,才京漂了兩年,才是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就能把問題看得這麼透徹,把事情說得這麼清楚,這得是多麼疲勞、多麼滄桑、多麼老成的一顆心才能說出的話呀!十七歲的少年心就能寫出二十多年老江湖的心境和見識,讓我真是難以名狀,只能說,也許,這就是才華吧!讓人只有敬佩,難以企及。

最後,讓我們再來深情的回顧一下這首詩,您可以閉著眼睛想像一下,在一間寒冷的空屋子裡,詩人孤獨的坐在窗邊,可憐著自己闖蕩兩年卻一無所獲的困頓,遙想著遠方溫暖的故鄉,眼眶溼潤,默默的從心底吟誦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好了,關於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就欣賞到這兒,感謝您的欣賞,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