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生存之道:敢拼,敢干,保持危机感

为了持续生长,趣头条正在走出安全区。

过去一个月,“裁员”、“股价下跌”等一系列负面接踵而至。但不久后,在趣头条内部员工Openday上,谭思亮强势回应:“我们没有裁员,但确实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是高的,我们希望员工的自驱能力更强。”

趣头条不但没有裁员,还将“大中台”组织架构进行了更新迭代,服务创新团队,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员工发展的政策。

而支撑趣头条的精神,才是这家独角兽的逆袭之道。

从盛大到趣头条,继承一股狠劲

过去的一个月时间,趣头条重新制定了激励机制。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的季度考核变成半年考核,并增加了S级奖金。

“轮岗机制,有主动轮岗和被动轮岗两种机制,申请主动轮岗可以举手,被批准就可以去。我就经常举手。”趣头条CHO Pony玩笑似的调侃到。

谭思亮推崇贝索斯的“两个披萨原则”,单个创新团队可以用两个披萨喂饱,保证效率和可扩张性。

趣头条的创新逻辑是:团队规模10人左右,单点突破快速验证商业逻辑,验证后迅速调集资源加速扩张。

这样的逻辑演变,是为了更快开拓边界。这种理念,自趣头条创立之初就存在。

Pony回忆,早期创始团队大多来自盛大,“在这个年纪不想继续在大公司爬梯子、熬年薪。”

他至今记得,当初看到阿里上市敲钟的画面他异常激动,这样的成就感要远远大于物质回报。

“趣头条这个项目在早期孵化中经历了两三次失败,甚至想过放弃。但Eric说再试最后一次,没想到成了。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赢。

这帮人身上有一股劲儿,就是想去拼,想去干,“趣头条27个月上市,我们能不能再搞一个公司17个月上市。”

与阿里、字节跳动殊途同归

在去年末,趣头条的高管们就集体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议”,大家针对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同事、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闭关三天三夜,他们总结出20个字:快速高效、简单开放、变革创新、自驱驱他、团队协作。

寒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重组织文化。用阿里巴巴CEO张勇的话说,“一切商业竞争,到最后都会变成组织的竞争。”

“我们比较喜欢阿里的文化。上市后,我们意识到组织文化是短板,所以不停地看优秀公司的文化,组织讨论、共创。”

Pony曾提到阿里巴巴,“阿里是整个互联网领域组织建设能力最强的,组织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都能正向看待,大家会认为是全局最优。”

在他看来,阿里的文化价值观很落地,不虚。

而同样作为内容平台出身的字节跳动,它的成功来自人才密度高,内部机制扁平化。张一鸣说过,创业公司应该提高人才的密度,让优秀人才的密度超过业务的复杂度。

与人才制度匹配的,是字节跳动的组织架构,倾向于“Context,not Control”的解决方案。

Context的好处在于,能让更多人参与决策,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更快速地执行;充分的外部信息输入;参与感激发创造力;可规模化。

阿里的文化之一是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字节跳动是因为看见,所以信任。两者不同,却殊途同归。

字节跳动的理性思维,阿里巴巴的感性思维,趣头条能否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是Pony和谭思亮经常讨论的话题。

在Pony看来,趣头条的成长路径与阿里巴巴有些相似。一群草根创立了一家公司,吹了一个牛,然后拼命把它完成。

“现在是安全的,但压力是巨大的,如果DAU进一步上升,我们有变成小巨头的可能性,那时才更加安全。”谭思亮很清楚,前有大山,后有追兵,要保持危机感。

不在混乱中求变,就在舒适区里死亡,这适用于每一家互联网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