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是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在高中,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当时就被女主努力学习考上哈佛的事迹所打动。

如今再看,又有了新的体会,更能理解身处社会底层人民的不易,电影的女主丽丝让我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他们同样处于社会的底层,顶着生活的重重压力,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同样的事情感受是不一样的。

当我还是一个学生时,我并不能理解丽丝对生活的那种挣扎,而如今,我已经是一个被社会现实”毒打“过的职场人,当我一次次被拒,一次次深陷生活困境中的时候,我就越能理解生活的不容易,越能体会到内心那种想要挣脱现状的挣扎。

原来,人生的苦与难是互通的,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承受着自己命运下的苦难。

可尽管如此,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还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通过努力一点点的往上爬。

所以再次看到丽丝的成长时,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能成功,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肯定,所有的成长都在路上。

接下来,我想站在成长学习的角度,解析一下主人公丽丝的成长历程,希望从中可以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启示。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一、爱是源头:在困境中寻找爱,是心中那点星星之火,带给丽丝希望和勇气。

尼采曾说: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爱没有期限,爱是永恒;另一个是心中有爱的人可以战胜一切。

人生而孤独,却因爱圆满。电影中,丽丝出生在贫民窟,父母吸毒,还染上艾滋,一贫如洗的家庭让丽丝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时常在垃圾堆里捡吃的,这样的家庭似乎没有爱可言。

可丽丝说:“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看到这里很受触动,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缺少爱,其实不是,我们缺的是感受爱的能力。爱不需要大动干戈,它很简单,它是一句鼓励,一个拥抱,生活中处处都有爱。

丽丝母亲由于吸毒,长时间都不清醒,有时会打骂丽丝 ,可丽丝知道那不是正常状态下的妈妈,在妈妈发疯时,她会哄着妈妈入睡,帮她洗澡,等到妈妈睡醒后,会给她拥抱,会说爱她。

她知道父母是爱着她的,尽管他们不能照顾自己,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爱我。这里可以感受到,爱是丽丝的一种信念,给她带来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这和她幼年时期的成长有关,片中有个回忆片段,丽丝和妈妈在斜坡上玩滑板,两个人沉浸在欢笑当中,从欢笑中能感受到,丽丝幼年时期得到的爱很完整, 所以在经历家庭变故后,丽丝时常通过回忆幼年美好的过往,找回父母儿时对自己的爱,这份爱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研究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在幼年时期,丽丝和母亲之间的爱护为她身心健全发育提供了基础。

同时丽丝还有着很好的感受爱的能力,妈妈清醒的时候会抱着丽丝,会说爱她,丽丝很喜欢看到妈妈笑,每次微笑都能给她带来温暖,这些是她内心的一股源动力。

这和生活中的我们不一样,我们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责备,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会有情绪或心生怨恨,和丽丝在苦难中仍能感受爱的情况相比,我觉得自己应该反思,和家人相处不开心,往往是因为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珍妮博士在《感受爱》这本书中提到:

一个人能否感受到爱与人们在压力和创伤中能否焕发活力之间存在关联。感受被爱会刺激体内分泌“催产素”,催产素会抗衡身体有害的皮质醇,会让我们觉得快乐、受保护、接纳、专注、放松。这种能力在困境时能够有很好的应对能力。

丽丝就是这样,她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那是她内心的一股动力,她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在面对种种不幸的时候,还能够坚强的面对,甚至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

这让给我想起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的主人公弗兰克尔,他是犹太人,二战时他一家人被关在集中营,最后只有他和妹妹存活了下来,支撑他存活下来的,是他内心的信念,对爱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丽丝也是一样,直到电影最后,丽丝都说:“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是这份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让她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和意义,她爱自己的父母,她也坚信父母爱她,这份信念,是她往前走的动力。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处于何种苦难,何种人生状态,我们始终没有忘记的,就是去寻找爱和感受爱,人生因为苦难残缺,却因为爱得到了圆满。


二、挣脱困境:从安于现状到主动抗争,是思维转换之后,意识的觉醒。

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那仰望星空的人,必定内心藏着生生不息的梦想和希望。

丽丝就是那个仰望天空的人,在母亲去世之后,她失去了依赖,“家”已经没有了,这使她陷入了人生的思考。

电影中丽丝趴在妈妈的棺材上,心里想着:有时候我觉得世界外有一层外壳,我们所有人都生在这层外壳之下,你能从外壳里看到外面,但是你却走不出去。

这层外壳,就是丽丝身处的困境。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摆在她眼前的选择并不多,也许就只有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

“我想上学,我不想当傻瓜。”

看到这句的时候,我有很深的感触,身边总有人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现实是,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出路,它能让你看到更多的选择,也会赋予你选择的权力。

三年前,弟弟念完高中,就决定外出打工,不再上学,我极力劝阻,自己出钱让他继续上大学,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我深切的知道,人生的有些阶段, 一旦你错过了,就无法弥补了。

所以当看到丽丝想继续上学的时候,我深受触动,我明白这一次的选择,对于她的人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选择读书,是丽丝意识觉醒后的关键选择。

丽丝在演讲中说:“哪怕你是一粒尘埃,也没有理由放弃自己。”

这是对我们说的,也是她对自己说的,成功入学的她,意识到这次机会对她来说有多重要,她每天最早出现在学校,最晚才离开,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连在饭店洗碟子的时候,也把资料贴在墙上一边看一边洗碟子。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早上的时候,她会搭乘很早的地铁,因为学校没有开门,所以她在地铁上全程来回跑四次,这些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争分夺秒,她用两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她的老师评价她:”你是在拼命。“

可丽丝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她没有退路。

相比于丽丝,她的好友克丽斯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她认为自己这样的出身不适合读书,也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她就继续过着待在收容所,每天流落在街头的日子,以捡垃圾为生。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个对比给了我们很好的认知提醒,人生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 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丽丝觉得她只要足够努力, 她就能和哈佛的学生一样,受最好的教育,过更好的人生。

很显然,丽丝最后做到了。

莎士比亚在《裘力斯·凯撒》 中关于命运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有时可以支配他们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亲爱的勃鲁托斯,那错误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这句话很真实,却道破了命运的真相,很多人面对人生的不幸,往往首先的归因就是认为是命运的不公,我命不好,因而自暴自弃,殊不知,真正导致命运结果的,不是某一次的遭遇,而是你的选择和态度,意识决定了成败。

电影中丽丝去面试《纽约时报》奖学金的时候,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她去找姐姐借了一件衣服,可这并没有让她自卑和气馁,反而给了她勇敢表达自己的勇气。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面试过程中,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打动了现场所有人,也因此得到了上哈佛的奖学金。

这画面让人备受鼓舞,当你觉得自己可以的时候,就没有东西能够阻挡你。

我想起了《都挺好》中苏明玉也是一样,出身在一个对自己极不好的原生家庭,被父母排挤,受哥哥欺压,甚至连基本的教育都差点被剥夺,但她没有放弃自己,一直隐忍和努力,最后也冲破了枷锁,成为了女王。

那种破釜沉舟最后得以翻身的感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苦难和不幸就是人生中的岛屿和暗礁,对于懦弱的人来说,苦难会摧毁他的一切,可对于顽强的人来说,苦难和不幸能够激发动力,孵化梦想。

丽丝一次次的冲破命运的困境,一次次拓宽自己的边界,让自己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用亲身行动告诉我们,普通人一样有无限的可能,前提是你要相信你可以。


三、活出生命的意义:透过丽丝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带给我们现实的启发。

尼采曾说过:“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电影中,当丽丝明确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的时候,她正在经历的那些苦难似乎都不值得一提了。

回顾到我们自身,你会发现,其实你觉得累,觉得迷茫,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浑浑噩噩,碌碌无为。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说到这点,我似乎理解了克丽斯,她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不知道生活的意义,这也许就是她甘于平庸,自我放弃的原因。

克丽斯和丽丝代表着时下的两类人,也许没有对错,可人生总要有意义,认真努力过,才不枉此生,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别人的成长经历中,总会产生一些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最后想聊聊丽丝的成长带给我们的几个启示。

1.学会设定目标,找到驱动力。

丽丝在蜕变过程中始终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首先是通过上学摆脱原有的糟糕生存环境,后面在哈佛的参观之旅中,明确了自己想要来哈佛学习的目标,之后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

这整个过程中,是不断朝着目标去前进的,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

也就是说,当你能明确自己目标的时,它能够刺激你不断地采取行动去向目标迈进。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考研一样,在复习之前,你要先明确自己想要考的专业,通过这个专业去筛选出比较好的院校,确定好自己要考的学校之后,你再查找与这个院校考试相关的复习资料,然后一步步的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这整个过程中,你都不会觉得盲目,只需要按照计划,一步步朝着目标去复习就可以了。

不仅仅是考研,人生的成长也是一样,很多人在职场多年,却还是原地踏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做着相同的事情,这样的方式怎么会有成长。

网上流行着一句很经典的金句:一年你是活了365天,还是同一天活了365遍?

每天都在重复同一天,听起来其实挺可悲的,有目标的生活和努力,是成长路上的一座灯塔,如果你还在迷茫,还在原地踏步,请你先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千方百计的靠近它,相信我,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成长。

2.学会自我认同,你相信自己可以,那才是真的可以。

尽管丽丝出身很糟糕,但是她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反而透露出一种自信,她在求学的时候说:”我很聪明,我知道我能成功,我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是丽丝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她接纳自己不好的出身,接受自己糟糕的处境,这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丽丝能够坚定实现目标的关键。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研究理论中提到:

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他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丽丝能够重返校园,以及后面能够进入哈佛,都是她在完成了自我认同之后,做出的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份认同还包含了对自己身上好与不好的接纳,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有自己不足的地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不断成长完善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自卑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特质,我们总有这样那样让自己不自信的点,有一些人甚至因为这些就否定了自己,因而变得自闭内向,这样会极大的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不要把自己束缚起来,大胆一点,勇敢一点,接受自己的不好,也勇于展现自己的优势,学会自我认同,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3.摆脱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

影片中,丽丝和克丽斯在选择上的对比,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对比。

这两种思维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的:

固定型思维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天赋和才能先天的,不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能提高。成长型思维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得更好。

前者面对事情的态度是消极的,而后者则是积极的。

影片中克丽斯认为,我出身那么穷苦,读书根本不能改变我,我只能住收留所或者流落街头,丽丝你也一样,我们都做不到。

可丽丝觉得,我的出身并不能限制我的未来,我相信我可以通过努力,接受最好的教育,生活在更好的世界。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人在人生选择和方向上的不同,很显然,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止步不前。

这种情况在职场中也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在面对上司批评的时候,总以为是上司在针对自己,因而更加自暴自弃,甚至针锋相对。而另一类人则会记录下自己被批评的点,然后去找答案,最后把问题解决了,避免下次再犯。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生活,成长型思维都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因此我们要学会跳出固有思维的禁锢,用拥抱变化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人的能力有限,见识也有限,当你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能收获更多,成长自然也就更快。

人的成长,是思维、计划、行动、努力等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出身的不同,只是阻碍的难度不同而已,普通人也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成长,这是丽丝带给我们最积极的意义。

《风雨哈佛路》: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想拥抱最美好的阳光


结尾: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丽丝一样,你我也一样,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选择努力的权力,有和命运抗争的机会,我们不一定会赢,但至少努力过,人生也会更精彩。

罗曼罗兰说:“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所以别害怕失去,也别回头,勇敢的往前走,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走过这段难熬的日子之后,你会发现,以前觉得过不去的,觉得无法挣脱的,真的就过去了,挣脱了。

这是丽丝透过影片传递出来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作者简介: ,以文会友,一起走上写作成长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