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最強壯的地方。—海明威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在高中,班主任在課上給我們放了這部電影,當時就被女主努力學習考上哈佛的事蹟所打動。

如今再看,又有了新的體會,更能理解身處社會底層人民的不易,電影的女主麗絲讓我想起了《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克里斯,他們同樣處於社會的底層,頂著生活的重重壓力,卻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同樣的事情感受是不一樣的。

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我並不能理解麗絲對生活的那種掙扎,而如今,我已經是一個被社會現實”毒打“過的職場人,當我一次次被拒,一次次深陷生活困境中的時候,我就越能理解生活的不容易,越能體會到內心那種想要掙脫現狀的掙扎。

原來,人生的苦與難是互通的,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承受著自己命運下的苦難。

可儘管如此,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還是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通過努力一點點的往上爬。

所以再次看到麗絲的成長時,我有了更深的感觸,在生命的長河中,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能成功,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肯定,所有的成長都在路上。

接下來,我想站在成長學習的角度,解析一下主人公麗絲的成長曆程,希望從中可以給我們的成長帶來啟示。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一、愛是源頭:在困境中尋找愛,是心中那點星星之火,帶給麗絲希望和勇氣。

尼采曾說: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這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愛沒有期限,愛是永恆;另一個是心中有愛的人可以戰勝一切。

人生而孤獨,卻因愛圓滿。電影中,麗絲出生在貧民窟,父母吸毒,還染上艾滋,一貧如洗的家庭讓麗絲連溫飽都不能解決,時常在垃圾堆裡撿吃的,這樣的家庭似乎沒有愛可言。

可麗絲說:“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裡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地愛你。”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看到這裡很受觸動,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缺少愛,其實不是,我們缺的是感受愛的能力。愛不需要大動干戈,它很簡單,它是一句鼓勵,一個擁抱,生活中處處都有愛。

麗絲母親由於吸毒,長時間都不清醒,有時會打罵麗絲 ,可麗絲知道那不是正常狀態下的媽媽,在媽媽發瘋時,她會哄著媽媽入睡,幫她洗澡,等到媽媽睡醒後,會給她擁抱,會說愛她。

她知道父母是愛著她的,儘管他們不能照顧自己,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愛我。這裡可以感受到,愛是麗絲的一種信念,給她帶來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希望。

這和她幼年時期的成長有關,片中有個回憶片段,麗絲和媽媽在斜坡上玩滑板,兩個人沉浸在歡笑當中,從歡笑中能感受到,麗絲幼年時期得到的愛很完整, 所以在經歷家庭變故後,麗絲時常通過回憶幼年美好的過往,找回父母兒時對自己的愛,這份愛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客體關係理論來解釋,研究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在幼年時期,麗絲和母親之間的愛護為她身心健全發育提供了基礎。

同時麗絲還有著很好的感受愛的能力,媽媽清醒的時候會抱著麗絲,會說愛她,麗絲很喜歡看到媽媽笑,每次微笑都能給她帶來溫暖,這些是她內心的一股源動力。

這和生活中的我們不一樣,我們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責備,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會有情緒或心生怨恨,和麗絲在苦難中仍能感受愛的情況相比,我覺得自己應該反思,和家人相處不開心,往往是因為缺乏感受愛的能力。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珍妮博士在《感受愛》這本書中提到:

一個人能否感受到愛與人們在壓力和創傷中能否煥發活力之間存在關聯。感受被愛會刺激體內分泌“催產素”,催產素會抗衡身體有害的皮質醇,會讓我們覺得快樂、受保護、接納、專注、放鬆。這種能力在困境時能夠有很好的應對能力。

麗絲就是這樣,她覺得自己是被愛著的,那是她內心的一股動力,她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在面對種種不幸的時候,還能夠堅強的面對,甚至有戰勝一切困難的能力。

這讓給我想起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的主人公弗蘭克爾,他是猶太人,二戰時他一家人被關在集中營,最後只有他和妹妹存活了下來,支撐他存活下來的,是他內心的信念,對愛的追求,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探尋。

麗絲也是一樣,直到電影最後,麗絲都說:“如果可能,我願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是這份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愛,讓她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和意義,她愛自己的父母,她也堅信父母愛她,這份信念,是她往前走的動力。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無論處於何種苦難,何種人生狀態,我們始終沒有忘記的,就是去尋找愛和感受愛,人生因為苦難殘缺,卻因為愛得到了圓滿。


二、掙脫困境:從安於現狀到主動抗爭,是思維轉換之後,意識的覺醒。

王爾德曾說: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那仰望星空的人,必定內心藏著生生不息的夢想和希望。

麗絲就是那個仰望天空的人,在母親去世之後,她失去了依賴,“家”已經沒有了,這使她陷入了人生的思考。

電影中麗絲趴在媽媽的棺材上,心裡想著: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外有一層外殼,我們所有人都生在這層外殼之下,你能從外殼裡看到外面,但是你卻走不出去。

這層外殼,就是麗絲身處的困境。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擺在她眼前的選擇並不多,也許就只有唯一的選擇,就是讀書。

“我想上學,我不想當傻瓜。”

看到這句的時候,我有很深的感觸,身邊總有人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現實是,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讀書就是最好的出路,它能讓你看到更多的選擇,也會賦予你選擇的權力。

三年前,弟弟唸完高中,就決定外出打工,不再上學,我極力勸阻,自己出錢讓他繼續上大學,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因為我深切的知道,人生的有些階段, 一旦你錯過了,就無法彌補了。

所以當看到麗絲想繼續上學的時候,我深受觸動,我明白這一次的選擇,對於她的人生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選擇讀書,是麗絲意識覺醒後的關鍵選擇。

麗絲在演講中說:“哪怕你是一粒塵埃,也沒有理由放棄自己。”

這是對我們說的,也是她對自己說的,成功入學的她,意識到這次機會對她來說有多重要,她每天最早出現在學校,最晚才離開,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就連在飯店洗碟子的時候,也把資料貼在牆上一邊看一邊洗碟子。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早上的時候,她會搭乘很早的地鐵,因為學校沒有開門,所以她在地鐵上全程來回跑四次,這些時間都用在學習上,爭分奪秒,她用兩年完成了四年的課程,她的老師評價她:”你是在拼命。“

可麗絲覺得這是她應該做的,她沒有退路。

相比於麗絲,她的好友克麗斯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她認為自己這樣的出身不適合讀書,也不會有結果的,所以她就繼續過著待在收容所,每天流落在街頭的日子,以撿垃圾為生。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個對比給了我們很好的認知提醒,人生不是因為看見才相信, 而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麗絲覺得她只要足夠努力, 她就能和哈佛的學生一樣,受最好的教育,過更好的人生。

很顯然,麗絲最後做到了。

莎士比亞在《裘力斯·凱撒》 中關於命運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有時可以支配他們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親愛的勃魯託斯,那錯誤並不在我們的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這句話很真實,卻道破了命運的真相,很多人面對人生的不幸,往往首先的歸因就是認為是命運的不公,我命不好,因而自暴自棄,殊不知,真正導致命運結果的,不是某一次的遭遇,而是你的選擇和態度,意識決定了成敗。

電影中麗絲去面試《紐約時報》獎學金的時候,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她去找姐姐借了一件衣服,可這並沒有讓她自卑和氣餒,反而給了她勇敢表達自己的勇氣。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面試過程中,她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和經歷,打動了現場所有人,也因此得到了上哈佛的獎學金。

這畫面讓人備受鼓舞,當你覺得自己可以的時候,就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你。

我想起了《都挺好》中蘇明玉也是一樣,出身在一個對自己極不好的原生家庭,被父母排擠,受哥哥欺壓,甚至連基本的教育都差點被剝奪,但她沒有放棄自己,一直隱忍和努力,最後也衝破了枷鎖,成為了女王。

那種破釜沉舟最後得以翻身的感覺,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苦難和不幸就是人生中的島嶼和暗礁,對於懦弱的人來說,苦難會摧毀他的一切,可對於頑強的人來說,苦難和不幸能夠激發動力,孵化夢想。

麗絲一次次的衝破命運的困境,一次次拓寬自己的邊界,讓自己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用親身行動告訴我們,普通人一樣有無限的可能,前提是你要相信你可以。


三、活出生命的意義:透過麗絲對命運的抗爭,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帶給我們現實的啟發。

尼采曾說過:“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電影中,當麗絲明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夢想,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的時候,她正在經歷的那些苦難似乎都不值得一提了。

回顧到我們自身,你會發現,其實你覺得累,覺得迷茫,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因此渾渾噩噩,碌碌無為。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說到這點,我似乎理解了克麗斯,她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不知道生活的意義,這也許就是她甘於平庸,自我放棄的原因。

克麗斯和麗絲代表著時下的兩類人,也許沒有對錯,可人生總要有意義,認真努力過,才不枉此生,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在別人的成長經歷中,總會產生一些對自己人生的思考,最後想聊聊麗絲的成長帶給我們的幾個啟示。

1.學會設定目標,找到驅動力。

麗絲在蛻變過程中始終有自己明確的目標,首先是通過上學擺脫原有的糟糕生存環境,後面在哈佛的參觀之旅中,明確了自己想要來哈佛學習的目標,之後通過努力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

這整個過程中,是不斷朝著目標去前進的,心理學教授洛克提出了“目標設置理論”,他認為外來的刺激(如獎勵、工作反饋、監督的壓力)都是通過目標來影響動機的。

也就是說,當你能明確自己目標的時,它能夠刺激你不斷地採取行動去向目標邁進。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很容易理解,就像考研一樣,在複習之前,你要先明確自己想要考的專業,通過這個專業去篩選出比較好的院校,確定好自己要考的學校之後,你再查找與這個院校考試相關的複習資料,然後一步步的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這整個過程中,你都不會覺得盲目,只需要按照計劃,一步步朝著目標去複習就可以了。

不僅僅是考研,人生的成長也是一樣,很多人在職場多年,卻還是原地踏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做著相同的事情,這樣的方式怎麼會有成長。

網上流行著一句很經典的金句:一年你是活了365天,還是同一天活了365遍?

每天都在重複同一天,聽起來其實挺可悲的,有目標的生活和努力,是成長路上的一座燈塔,如果你還在迷茫,還在原地踏步,請你先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千方百計的靠近它,相信我,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成長。

2.學會自我認同,你相信自己可以,那才是真的可以。

儘管麗絲出身很糟糕,但是她從來沒有否定過自己,反而透露出一種自信,她在求學的時候說:”我很聰明,我知道我能成功,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是麗絲對於自己的自我認同,她接納自己不好的出身,接受自己糟糕的處境,這份認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麗絲能夠堅定實現目標的關鍵。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他研究理論中提到:

當一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意味著他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麗絲能夠重返校園,以及後面能夠進入哈佛,都是她在完成了自我認同之後,做出的選擇和努力的結果。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份認同還包含了對自己身上好與不好的接納,人無完人,每個人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不斷成長完善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自卑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特質,我們總有這樣那樣讓自己不自信的點,有一些人甚至因為這些就否定了自己,因而變得自閉內向,這樣會極大的影響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不要把自己束縛起來,大膽一點,勇敢一點,接受自己的不好,也勇於展現自己的優勢,學會自我認同,相信你會越來越好。

3.擺脫固定型思維,培養成長型思維。

影片中,麗絲和克麗斯在選擇上的對比,其實就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對比。

這兩種思維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提出的:

固定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天賦和才能先天的,不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能提高。成長型思維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培養得更好。

前者面對事情的態度是消極的,而後者則是積極的。

影片中克麗斯認為,我出身那麼窮苦,讀書根本不能改變我,我只能住收留所或者流落街頭,麗絲你也一樣,我們都做不到。

可麗絲覺得,我的出身並不能限制我的未來,我相信我可以通過努力,接受最好的教育,生活在更好的世界。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人在人生選擇和方向上的不同,很顯然,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固定型思維的人往往止步不前。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也經常能看到,有些人在面對上司批評的時候,總以為是上司在針對自己,因而更加自暴自棄,甚至針鋒相對。而另一類人則會記錄下自己被批評的點,然後去找答案,最後把問題解決了,避免下次再犯。

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對於工作還是生活,成長型思維都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

因此我們要學會跳出固有思維的禁錮,用擁抱變化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人的能力有限,見識也有限,當你用包容的態度去面對自己以及這個世界的時候,你能收穫更多,成長自然也就更快。

人的成長,是思維、計劃、行動、努力等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而出身的不同,只是阻礙的難度不同而已,普通人也同樣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收穫成長,這是麗絲帶給我們最積極的意義。

《風雨哈佛路》:即使身處社會底層,也想擁抱最美好的陽光


結尾:

平凡是大多數人的宿命,麗絲一樣,你我也一樣,可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有選擇努力的權力,有和命運抗爭的機會,我們不一定會贏,但至少努力過,人生也會更精彩。

羅曼羅蘭說:“一無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所以別害怕失去,也別回頭,勇敢的往前走,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走過這段難熬的日子之後,你會發現,以前覺得過不去的,覺得無法掙脫的,真的就過去了,掙脫了。

這是麗絲透過影片傳遞出來的價值,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作者簡介: ,以文會友,一起走上寫作成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