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閹人如何成為秦朝短命而亡的最強助推器?(一)

秦朝短命而亡。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創建立了強大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帝國。只可惜,他曾希望的“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秦帝國,卻二世而亡,僅存在了15年。

古往今來,史學家們對秦朝的速亡作了不少的分析,大多把秦的短命歸咎於秦始皇及其繼承者的殘暴統治。

不過,在秦朝政治生活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閹人趙高也。史籍曾說,秦始皇晚年,趙高趁其“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

他在秦王朝權力心臟,偽善狡猾、阿諛逢迎,弄權亂政掀起陣陣血雨腥風,成了秦朝政治生活中的靈魂人物,可以說他是秦朝短命而亡的推進器。那趙高是如何從一個小人物而一步步進入秦朝權力中心,搞得偌大一個帝國大廈傾塌的呢?

一個閹人如何成為秦朝短命而亡的最強助推器?(一)

1.趙高是何許人也?

現今的秦朝影視劇中,都把趙高進行了各種演繹,那歷史上的趙高到底是何許人也呢?據《史記》記載,趙高(?—前207),原是趙國宗室貴族的“疏遠”後代,有“昆弟數人,皆生隱宮”。這裡的“隱宮”,意思是被圈禁在某個特殊的地方,從事規定的活動,沒有自由出入之權。

對於他的父母,沒有多記載,只是說其父身世不詳,母親曾受過刑戮,“世世卑賤”,社會地位低下。可見在當時趙高並不是宦官,那他為何又成了宦官呢?《陔餘叢考》說趙高“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仇,乃自宮以進”。

入宮之後的趙高,為達目的,可謂步步為營。他深知秦始皇注重法制,“以吏為師”,為投其所好,曾下一番苦功,對秦朝律令刑獄制度十分精熟。再加上,趙高相貌英俊、身軀偉岸、臂力過人,所以“秦王聞其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

這時趙高還不到30歲。中車府令是九卿之一太僕的屬官,職掌皇室車馬輿騎,兼行符璽令事。官職雖不高但可接受國家機密,這為趙高從內部破壞秦朝根基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顯示赫赫權威,“親巡天下,周覽遠方”,而趙高作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自在隨行之列。

為取悅秦始皇,每次出巡他都安排陣勢極其宏大的車隊,“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半之。屬車皆皂蓋赤裡,木轓戈矛弩箙,尚書、御史所載。最後一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如此使好大喜功的秦始皇非常滿意,對趙高更加信任。

一個閹人如何成為秦朝短命而亡的最強助推器?(一)

趙高劇照

2.沙丘政變,改寫秦朝歷史。

趙高最為史家津津樂道的就是主謀的沙丘政變。前面說秦始皇喜歡巡遊天下,公元前211年,第六次大巡狩途中,出現了意外。當時秦始皇已50歲,此次出巡,丞相李斯伴駕,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經過十個月巡遊,北返至平原津時,秦始皇身染重病,但“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當秦始皇車駕到達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大平臺鄉)時,秦始皇已病危,臨死前令趙高筆錄遺詔給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但書尚未發出,秦始皇便一命歸天,詔書和玉璽都落在了趙高手中。政治上十分老練沉著的李斯認為皇上巡遊途中逝世位立太子,“恐諸公子及天下人有變”,便當機立斷決定秘不發喪,當時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及皇帝親倖的五六個宦者。

為不至於引起人們的懷疑,李斯等人把秦始皇屍體放在轀輬車中。歸途中,百官照常奏事,進獻食品,宦者在車中代批百官奏章,車隊取道九原回咸陽。然而,正是這套秘不發喪的計劃,為一向居心叵測的趙高提供了施展陰謀、發動政變的機會和時間。

一個閹人如何成為秦朝短命而亡的最強助推器?(一)

秦始皇劇照

3.遏制扶蘇力挺胡亥。

扶蘇,秦始皇的長子,此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在政治上遠見,曾直言勸諫秦始皇的殘暴屠殺政策,因“數直諫上”,被派邊陲監軍。

趙高在被任命為中車府令後發現諸公子中唯長子扶蘇最有才幹,而少子胡亥年幼嬌稚,甚得始皇寵愛。於是趙高想方設法接近討好胡亥,教他學習秦律法令故事成為他的老師,從而進一步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

相比扶蘇,胡亥是極庸碌之輩,毫無政治才能與社會認識,是非常好控制的,所以趙高極力接近胡亥,而胡亥也視趙高為知己,事無鉅細都依賴和求教於趙高。

趙高心術不正,野心勃勃,且陰險精明。他手書12字遺詔,深知詔書發至扶蘇手中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

這是因為皇位繼承問題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若詔書發出,扶蘇即位,依靠蒙氏兄弟,那他必死無葬身之地;而他與胡亥有師生之誼,頗得胡亥信任,且多年來對胡亥“能薄而材譾”昏庸無能的弱點十分清楚。

若胡亥登基,他肯定得到重用,並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權利慾。特殊的政治形勢令他憂心忡忡,而又興奮不已,他決定導演一場宮廷政變,遏制扶蘇推上胡亥

一個閹人如何成為秦朝短命而亡的最強助推器?(一)

扶蘇劇照

於是趙高扣留了秦始皇的遺詔,並開始遊說胡亥、李斯。這樣,中國帝制史上第一次奪嫡之禍上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