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今年八月份,理財投資圈有件事,當時立刻炸開了鍋。

一個老基民(買基金的投資客)說,自己通過銀行的代銷購買了一款基金,要錢贖回的時候,發現自己買的是股票型基金,當時一百萬虧了60%,虧損的金額57萬多,於是把銀行告上法庭。

這個案子由北京高院審理,而且經歷過二審和再審,最終決定:

銀行得賠。

銀行不服氣的理由主要是,當時理財客自己看了“基金投資風險提示”,並在《確認書》中,也親筆書寫了其已知曉風險並自願承擔損失的內容。認為已經充分履行了風險提示義務,不應該為客戶的虧損承擔賠償。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而北京高院維持原判的理由我總結了一下:

1、理財客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是穩健型,而所購買的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較高風險”等級,兩者風險等級不匹配

2、理財客所抄寫的關於知曉風險並自願承擔損失的內容,屬於規範性文本,通用的一般性條款,未有關於客戶本次購買的基金的具體風險說明和相關內容,不代表投資客明確知道該款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情況。(銀行自己又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具體告知了該產品的風險情況)

客戶和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而且又沒有如實告知該產品的風險,因此認為銀行必須賠償客戶的虧損。

所以這個案件投資客勝訴的核心點,其實就是投資客風險等級,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的匹配和風險告知問題。


風險等級其實分兩個端口的風險等級。

一個端口是客戶端。

每個普通投資者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無論是買銀行理財、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的理財投資產品、還是其他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投資理財產品。監管要求規定,在每次購買之前,都必須通過對投資人進行風險測評,來評估該理財客能承受的風險等級,風險測評都是通過一系列問答,勾選,表格等形式,很輕鬆就能填好。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然後對普通投資理財客也就是投資人(區別於專業投資者),劃分為:C1、C2、C3、C4、C5五個等級

C1--謹慎型或者也叫保守型、

C2--穩健型、

C3--平衡型、

C4---進取型、

C5--激進型。

哪怕存個銀行理財,每次存之前,都會重新做評估,原則上每3個月就要更新一次客戶的風險測評結果(有些細分的投資領域是每1-2年),因為每個人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自身抗風險能力會發生變化。

比如情緒,情緒好的時候會明顯樂觀激進一些,外界原因(可能突然繼承了一筆鉅額遺產,於是自認抗風險能力提高),家庭收入問題(可能突然患病,經濟緊縮,只能迴歸保守型),比如投資經驗(累計了五年投資經驗之後,抗風險能力可能提高了)...等等原因會造成投資客的自身風險測評結果會階段性變化。

所以每個人的抗風險能力,本身就是可能階段性變化的。


還有個端口是理財投資產品端。

每個投資理財產品,小到餘額寶,到銀行理財產品,到信託資產產品,到私募股權基金等等,都有自己的風險等級標籤。這個標籤是根據監管層要求的出廠標準設置的。

什麼是出廠標準---我只是做了個比方方便大家理解,是因為理財投資產品的類別特別多,監管層劃分為以下5類,只要歸屬這對應類別,就是對應的風險等級標籤。

這個五個等級:

低風險(R1)、中低風險(R2)、中風險(R3)、中高風險(R4)、高風險(R5)。

低風險(R1)-----

該級別理財產品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小,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中低風險(R2)----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中風險(R3)-----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中高風險(R4)-----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

高風險(R5)-----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比如股權投資,高槓杆期貨投資。


客戶端口的抗風險能力評級,和 理財投資產品端口的風險等級之間,監管是要求這樣匹配的。如果沒匹配對,那麼見文章開頭的案例。開頭那個案例中,就是因為客戶自身的風險等級和產品的風險等級不匹配,造成的損失銀行必須負責。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上圖C1-C5只是說法不同,對應分別是謹慎,穩健,平衡,進取,激進型。)


很多市場上的理財客,只是單純從理財投資產品的風險標籤來看,這個理財投資產品安不安全,可不可靠。所以認為R2以上全部不靠譜,不保證本金,危險的很。或者只要是R2及以下的都是安全的。

更加遺憾的是,儘管正規金融機構在監管下,嚴格需按照理財投資產品的屬性,嚴格標註對應的風險等級標籤,而騙子理財投資公司就剛好利用這一點,把高風險標註成中低風險。

具體什麼類型的投資理財產品,是怎樣的風險等級可以參考感受下: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這裡要強調一下,比如信託產品中,如果這類信託資金是投向股票期貨,那就是R3 R4以上,如果是信託類固收的,那麼風險等級注成R2,可是萬一某一個信託計劃這筆錢是融資給貴人鳥的,現在貴人鳥兌付不了這筆資金了,那麼哪怕是R2的風險等級標籤,也因為貴人鳥的經營變化,變成了一個高風險類型的投資理財產品。

解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原來低風險等級,也可能高風險


再比如,廣受詬病的p2p理財,實際上風險等級統一標註為R3或者R2這樣的出廠標籤,而實際上呢,單獨就某些假p2p平臺而言,無論他們怎麼標註自己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他們的任何理財產品的實際風險都是最高級。

退一萬步說,很多人覺得國債最安全,比如美國國債,經濟上行期美國國債似乎很吃香,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國債這類別的出廠風險等級標籤統一為R1, 可是,萬一某一天美國打仗了呢,那時候就美國國債而言已經是高風險。


所以風險等級的匹配,只是監管層一個為了標準化監管的動作,最大化規範各大類理財投資產品,但無法保證對應等級的某一款理財投資產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沒有超出風險。就像不是所有帶有SQ(食品安全)標誌的食物,都是吃下去絕對安全,但是帶有SQ,至少代表一個大框架的標準,以及可以給購買者一個購買參考和法律追究的依據。


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轉發和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