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自动驾驶汽车“该撞向谁”?

行人横穿马路,刹车来不及,如果不转向,会撞死行人;如果转向,乘客会死于翻车。

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作何选择?

人工智能时代下:自动驾驶汽车“该撞向谁”?

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自动驾驶汽车是最接近大规模商用的人工智能应用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多家公司已经上路实测,不止一家宣布要在一两年内推出自动出租车。

有汽车就有事故,有事故就有死伤,由人工智能来断谁该死谁该无恙,它该怎么断?

—般来说,对社会而言,救多个人比救一个人更有效用,救人比救动物更有效用

研究者发现,效用主义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支持用效用主义来给自动汽车编制算法。

但是,如果你是坐在车里的乘客呢?

以我为例,我认可效用主义算法,但如果自动汽车按这个算法来作选择,我却不想坐更不会买。救多个人优于救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乘客。

这样做决定的自动汽车,你敢坐吗?你想买吗?

我们希望买的是那种永远优先保护乘客的自动汽车。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自动汽车使用功利主义算法,支持别人买这样的车,但自己不买。

这就会造成典型的社会困境。你希望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

结果就是谁也不做,最后这种自动汽车根本就没人买。

功利主义不行,并不是说换个算法就行?

假如换个算法,永远优先保护乘客,你倒是愿意买了,但公众能允许这样赤裸裸地以行人为壑的做法吗?

电车难题是这样的:电车失控,转向要伤人,不转向也要伤人,如果你是司机,该作何选择?

百年来各种道德思想流派竞相抢答,没有一个公认的正解。

今天无非是我们把司机换成了人工智能。

难道自动驾驶汽车就上不了路了吗?

这倒绝不会。

第一个思路:摆脱困境的思路来自人工智能专家。他们认为既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消灭它。

谷歌的自动驾驶工程师说,道德算法是假问题。自动汽车能高速处理速度、距离、路况、天气等信息,用激光雷达和各种传感器提前感知,提前计算出最合理方案,使那些难以抉择的危险情境根本就没有机会发生。

问它撞一个人还是撞两个人,这个问题它回答不了,但是这问题在它那里不存在。工程师对技术魔法有谜之自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第二个思路:是寻找与困境并存的策略。

人类古往今来一直在做这件事。电车难题、人工智能的道德算法,本质上都是把悲剧分配给谁的问题。

在理论上不存在满足各种公平正义要求的正解,但实践中则随时随地都在分配,一刻也没有因为不够公平而停止过,问题只在于它是如何分配的。

现阶段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管用哪个算法,都必然将制造属于它特有的那一类悲剧,等到这些悲剧沉重到社会必须切换另一种悲剧来承受时,齿轮转动,算法重置,悲剧的分配重新开始。

互动

如果你是乘客,你愿意让人工智能汽车在面对可能的车祸是,替你作出决定吗?

如果愿意,你希望他用哪些道德算法来做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