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北宋時期,火球與火藥箭類火器,雖然有多種具體的用途,但是其主要和基本的用途依然是燃燒,即燒夷敵方的人馬和糧草積聚。因此,這些火器的創制,是對我國古代戰爭中所用火攻器具的繼承和發展,而這些火器在戰爭中的使用,也就為古代火攻技術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一、古代火攻器具與火攻技術的發展

火攻,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手段,在《孫子兵法・火攻篇》中就有專門的論述。在宋代以前的戰爭中,就有不少軍事家採用火攻取勝的戰例。北宋朝廷為了總結歷史上採用火攻取勝的經驗和方法,在《武經總要》的第十ー至十九卷中,記載了北宋以前歷代所創制和使用的火攻器具,並繪製了近20種圖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火攻器具有號弩火藥箭、火兵(亦稱火人)、火禽、火牛等。

但是除火球與火藥箭外,都是用艾草、油脂、松脂等作為燃料或引火之物,依靠人力投擲,或藉助弓弩等器械施放和拋擲,或利用飛禽走獸和偽裝的草人及其他運載物將引火之物點燃後,作為火源運載至敵陣縱火燃燒,或衝擊敵陣。毫無疑問,這些火攻器具中所附著的引火之物是依靠空氣中的氧氣進行燃燒的,所以它們必然有相當一部分在運行過程中耗散或被風吹滅,因而會減弱甚至失去燃燒作用,從而降低了燃燒效率。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用火藥為燃燒源的火球、火藥箭,卻克服了上述火攻器具的缺陷。由於火藥與艾草、油脂、松脂等引火之物不同,它是自供氧燃燒體系,不需要藉助於空氣中的氧氣進行燃燒,所以無須在施放時直接點著火藥,而只要用烙錐烙透球殼與火藥包,爾後藉助拋石機或弓、弩向敵方拋射和施放。在運行過程中,只有作為引火之物的球売與火藥包被點著,而作為燃燒源的火藥尚未燃燒,所以它們在空中運行時,不會發生火藥的化學能向空中耗散的問題,只是當其射中敵方的目標後,火球與火藥包內的火藥才被引燃,產生比較旺盛的火焰,因而燃燒比較迅猛,燃燒效率也比以往的一般引火之物要高得多。

由此可見,火球與火藥箭的使用,改善了火攻器具的性能提高了火攻的技術。火攻器具性能的改善與火攻技術的提高,推動了新的作戰方法的萌生,正如恩格斯所說:“火藥是註定使整個作戰方法改變的新因素”,北宋末南宋初的宋、金多次火攻作戰便是最好的例證。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二、北宋火球與火藥箭在戰爭中的最初使用

火球與火藥箭一經創制成功後,北宋朝廷的軍工部門便不斷擴大製造,增加產量,調運全國,改善各地駐軍的武器裝備,以為作戰之需。

如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八月,朝廷從環慶路知慶州(今甘肅慶陽)趙禼之請,“以神臂弓一千、箭十萬給之。未幾,賜蘭會路(火)藥箭二十五萬”,以為抗擊外族進攻之用。次年二月,朝廷為了加強西北熙州(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蓮花)的防禦,一次就從汴梁調大量兵器,其中有火藥弓箭2萬支、火藥火炮箭2000支、火彈2000枚。這些火器在宋軍抵禦外族軍隊進或的各種樣式的作戰中,尤其是在守城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朝的東路軍渡過黃河進圍汴梁。尚書右丞、東京留守李綱奉命部署戰守,並親自登上咸豐門指揮作戰。他下令軍中,如能用床子弩與火炮擊中金兵者,給厚賞。士兵即於夜間發霹靂炮打擊攻城金軍,炮發火起,聲如霹靂,金軍被炮火燒亂了陣腳驚叫不絕。金軍因攻城無方,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向宋廷索要大量金銀和割取一些土地後北撤而去。

三、宋金戰爭中雙方對火器使用

金軍撤圍後,從被俘的宋軍和工匠中,學得了火器製造與使用之法,即進行仿製,用於作戰。當年九月,金西路軍攻佔太原後,於十ー月初用雲梯、鵝車洞子等進攻懷州城(今河南沁陽)。守城士兵從城上向下拋擲火球和縱火之物,焚燒金軍攻城器械;金軍又於城下環列拋石機擊砸城樓,宋軍即用青布帳幕抵擋;金軍便發火焚燒青布帳幕及索網,佔領了懷州。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閏十ー月初,金東西兩路軍第二次進攻汴梁,重點在城東,其攻城能力已非往昔可比,所用的攻城器械,除火梯、雲梯、鵝車洞子撞杆、鉤杆及各種拋石機外,還使用了火炮、火藥箭等火器。宋軍也用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進行頑強的守城戰。他們用火炬焚燒金軍的攻城洞子,用撞杄撞倒雲梯;當金軍採取挖地道破城的攻勢時,北宋軍隊將士採用對準敵軍地道挖豎井的方法,並在豎井與地道相同後,往敵軍地道中拋擲脂蠟、乾草、火炮、毒藥等易燃物放火,利用燃燒產生煙焰,燻烤地道內的敵軍軍,地道內的金軍被燒得傷亡甚大。

此時全力抗金的宋軍統制姚仲友,根據宋軍儲存火器的情況,建議選壯士300,分佈在城東牆的五座敵樓之上,每人發火藥箭20支,常箭50支,附火盆若干個,內放燒錐10個,以備點火,待每日四更金軍熟睡時,以鼓為號,點火射箭,焚燒金軍。與此同時,他還建議組織500名驍勇健卒,每人給20支火藥箭,各種火炮若干個。待金軍攻城時,先是萬箭齊發,繼將金汁炮、蒺藜炮猛擊金兵,再發草炮焚燒攻城戰具,最後又以常箭射敵,敵必破無疑。可惜但他的建議沒有被宋軍採納,最終導致宋軍所擁有的火器優勢也未能發揮。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與宋軍相反,金軍在進攻汴梁時,卻充分發揮了火藥箭、火炮等火器的優勢。他們先在城外

“築望臺,度高百尺,下覘城中,又飛炮,燔樓檜”。在進攻宣化門時,金軍“火炮如雨,箭尤不可計”。

在金軍猛攻下,北宋朝廷昏庸的決策者,竟然迷信一個名叫郭京的術士之言,以六甲神兵退敵,下令開城出戰,被金軍乘勢而攻,最終導致當月25日汴梁破。

四、結語:

北宋末年金、宋攻守懷州和汴梁之戰,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詳細記載使用火器作戰的兩場戰役。作戰中使用的火球與火藥箭,距其創造製作的年代已有一百多年,所用火藥的性能肯定已有一定的改進完善,所以其燃燒性能也比初創時期發揮的效率更強。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攻城者用以焚燬城上樓櫓等防禦設施,守城者用以焚燒攻城者的攻城器械和人馬,燻灼從地道內攻城的敵軍士兵,雙方用以達到各自的戰鬥目的。雖然它們的戰鬥作用僅表現在燃燒性能上,但是卻為爾後擴大火器的使用範圍,創制新型的火器提供了最初的理論和實踐的經驗。

宋·《武經總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