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最近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實在不少,從縱橫馳騁影院12年之久的好萊塢漫威收尾之大製作《復仇者聯盟4》,靠不斷反轉、出奇制勝的印度懸疑文藝片《調音師》,到以情懷吸引眼球的國產催淚大片《老師 好》,個個身懷絕技,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可謂票房口碑雙豐收。然而就在這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之中,一部來自黎巴嫩的小製作影片卻異軍突起,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就是《何以為家》。

這部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目前豆瓣評分已高達8.9分,並連續三週獲得“一週口碑榜”冠軍。該片根據黎巴嫩真實故事改編,原名《迦百農》,取自《聖經》。迦百農本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位於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但現在已成為一片廢墟。“迦百農”,正是影片所表達的那種“失序”與“混亂”的代名詞。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影片的開端。在法庭上,瘦小的贊恩站在原告席,垂著眼眸。法官問他,“你今天為什麼站在這裡呢?”贊恩:“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隨著贊恩的講述,鏡頭移到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個貧民窟中,贊恩與父母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擠在一個破舊的閣樓裡。父母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沒有工作,只能做一些投機鑽營的事情為生。因此,年僅12歲的贊恩,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成熟。他四處掙錢、照顧小孩、處理家事。但即便如此,還時不時受到父母的辱罵和毆打。

最讓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紀的贊恩,一眼就看出了房東兒子阿薩德對妹妹薩哈的“心懷不軌”。他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就像個母親一樣帶妹妹到公共廁所,一邊幫她洗內褲,一邊讓她保密,因為在這裡女孩來了初潮,就可以嫁人了,現在阿薩德一直覬覦她,狠心的父母肯定會將妹妹嫁給他,以換取房租。贊恩還給妹妹偷來衛生棉,讓她偷偷使用。然後開始謀劃幫助妹妹逃跑,遠離馬上就要到來的“火坑”。但是,這一切還是晚了,贊恩的父母還是發現了並強行把妹妹送去了阿薩德家,以此換來房子的暫時居住權。

傷心欲絕的贊恩離家出走。他到處找工作,沒有人要他。直到遇到拉希爾——一個黑人清潔女工收留了他。拉希爾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難民,有一個私生子尤納斯,贊恩負責在她上班時幫忙照顧兒子。在這裡,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溫暖。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這期間有一處細節描寫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在家徒四壁的貧民窟裡,年僅12歲的贊恩想盡了各種辦法哄著1歲多的尤納斯不讓他哭,他聽到鄰居家正在播放動畫片,於是把鏡子放在窗戶外面,反射出鄰居家的電視內容,然後抱著尤納斯捲縮在牆角貪婪地看著,尤納斯開心得手舞足蹈——多麼充滿智慧的貧民式玩法——再想想我們孩子童年那些眼花繚亂的玩具和動畫片,淚水不覺間充盈眼眶。

可就連這點快樂也很快就沒有了,拉希爾因為沒有身份證明被關進了監獄,贊恩被迫帶著尤納斯開始流浪之旅。最終,因為贊恩實在養不活尤納斯了,只能把他賣給一個看起來像好人的中介,讓他幫忙找個好人家。

贊恩回到家,希望拿到自己的身份證明逃到國外,但發現自己也沒有身份證明。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還不僅於此,他發現妹妹薩哈因為流產而死,原因是醫院因為沒有身份證明而不給予醫治。萬念俱灰的贊恩衝出家門,拿刀刺傷了妹妹的丈夫阿薩德,為此被判了5年監禁。

贊恩入獄後,母親來探望他,告訴他又要“當哥哥”了。贊恩絕望地蹦出了兩個字——“畜生”。他聯繫了記者和律師,要起訴自己父母。於是鏡頭就回到了影片開始的法庭上,他憤怒的吶喊:“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這一段話,就像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了贊恩父母的臉上。

現實很骨感,但希望總會有的

看到這裡,大部分觀眾都已經泣不成聲,為了可憐的孩子們,為了這絲毫看不到希望的家庭和現實生活。然而,我們要找出背後的元兇,才能有可能找得到希望。

阿薩德是元兇嗎?他或許的確輕視婦女。但在他的觀念中,傳統歷來如此。正如他在法庭上陳述的那樣:“我的丈母孃(薩哈的母親)在那個年紀也已經結婚生子了。“

贊恩的父母是元兇嗎?他們當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合格”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他們自己都是沒有身份、無法自主的人,用贊恩父親的話說:“誰都可以作踐我們。”而母親則說:“我一輩子都活在痛苦中,為了養活孩子,我什麼工作都幹。”她質問贊恩的辯護律師——同為女性卻受過良好教育的娜丁:“你過過我這樣的日子嗎?你沒有!你只要過過一天,你就會想要自殺,一了百了。”贊恩的母親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即使她是被生活所迫而出嫁薩哈,她盡力了,讓孩子們都活著,已經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即使,孩子們未必願意這樣活著!

隨著情節的推進。你就會發現,影片中所有無家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 “身份”是籠罩在所有人頭頂的烏雲、一切苦難的根源。贊恩的父母因為沒有身份,所以找不到工作、給不了孩子正常溫暖的家;贊恩因為沒有身份,不能和同齡孩子一樣去上學;薩哈因為沒有身份,在懷孕大出血的時候,沒有醫院願意收治而喪命;拉希爾因為沒有身份,只能帶著兒子東躲西藏……而之所以沒有身份,是因為他們沒有了祖國,他們是一群難民!這一切背後所影射的戰爭帶來的危害,已經不言而喻。

《何以為家》在結尾處還是給了人們些許安慰:拉希爾找到了失散多日的兒子,贊恩流浪時認識的難民小朋友梅森要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最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贊恩的扮演者(影片據說就是根據他的真實經歷改編的)拍完電影后,在導演的幫助下也已經舉家移民挪威,現在儼然一個陽光開朗的小帥哥了……希望總會有的,只要我們懷有期待。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