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服役後為何卻不全速量產?

西芒


殲-20入役後,它每次出現,無論2017年的朱日和,還是2018年的珠海航展,世人總看到,或三架,或四架,反正吧,數量總是不多,這是為什麼?難道沒有實現量產嗎?魂舞大漠覺得,瞧得見的未必就這麼多,沒有瞧見的未必這麼少,就是再少,自從列裝到現在,已近兩年時光,一個航空團的數量總是有的吧?像我們進口的蘇-35,也在24架以上,有一定規模,才能形成一定的戰鬥力。像殲-10C和殲-16,飛過朱日和的時候,也都在猜測它有多少數量,人們在說,不會就那麼幾架,是的,殲-20定然也會這樣。今者一問,給定的條件如此,其實有無全速開工,沒人給定答案,全是些猜測罷了,個人倒不這麼看,至少不會這麼少,偉大的殲-20,是支撐國家天空的主力,更是威懾制空的王牌,三架,四架的,只是電視中的畫面罷了。

★借我一雙慧眼。2017年的朱日和並不能說明什麼,當年才開始生產,數量不可能太大。小批量裝備部隊以後,僅供訓練使用,且待飛機廠搭建起生產線以後,即可實現大批量列裝。是以頭一個批次有限的幾架,更要在空軍試用之後,拿出相關意見之後,提出改進建議。部隊在試裝試訓過程中,作為王牌和拳頭部隊,要做好保密工作,一般不對外發布大量信息。但是要叫外面知道我們有,並且已列裝入役,朱日和和珠海正是這樣的發佈窗口,是以需要它登場時,也沒有藏著掖著瞞著,大大方方,2018年秀彈艙,更發佈了已成功完成夜間訓練的消息,央視正有公開報道。把這些鏡頭弄在一起,世人會發現,它正在形成全晝夜戰鬥能力,它已經飛來。美,需要發現的一雙眼睛,多關注它的消息,自然會看見它與我們同在。

★殲-20A。新飛機投產後,大體都要經過一個調整提高階段,待性能穩定以後,才會投入批量生產,細心的人們發現,它的塗裝,2018與2017不一樣,說明它在部隊試裝以後,已經做出了調整,經過部隊試用調整以後的殲-20,正可以進入第一個批次生產,我們不妨稱為殲-20A。若問已經生產了幾架,美國軍事網站,掐指一算,至少有8架,無圖無真相,就是合著眼強猜的結果,具體幾架,沒人告訴你,我們的數字也是秘密。記者在珠海,圍著我們的殲-20總師,“太行”矢推這以棒,裝沒裝到殲-20上呀。總師一笑語帶俏皮反問了一句道,你怎麼知道沒有裝。呵呵,裝沒裝的,俺不告訴你,也許有,也許沒有,想痛了小腦袋殼,就不再去鑽這牛角尖。也許總師的意思,“太行”嗎,殲-20也是可以的。

★威龍營空。要成為主力,必須一個相當規模的量,這事也許我們不著急,第二個批次的殲-20,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飛機。換裝了渦扇15,進入了超音速,飛行員說就是它的天下了。總師寄語2035,營空的威龍無限好,它現在嘛,正在成長。要壯大的,豈止一型發動機。比如航電,比如電戰,比如多用途,主力飛機嘛,一切都要滿足使用,如其當時的想法和設計,也看看現在的情勢,對它巨大的冗餘設計,無不鼓掌稱妙,如其那麼大的彈艙,如果使用小直徑炸彈什麼的,人們發現,也是蠻不錯的噢。我們迎來殲-20時代,自然它是主角要成為萬人迷,想像中它有無以復加的任何作戰能力,可以超音速巡航,可以超機動,可以擁有巨大的信息融合能力,我們看見即如我們所想,總之它是最棒的。當冷靜下來的時候,也許會這樣想,可能沒有這麼強大,但也不會那麼弱小。明此,也就足夠。


魂舞大漠


不能量產?

今年珠海航展時候,我們發佈了一則新聞,說是殲20高空巡航速度達到2.8馬赫,比目前世界上公佈的任何四代機都快,足以證明我國殲20體系足夠完善

但是,沒有大規模裝備也是有幾個原因,首先,要從10年前說起,美國防張來華訪問前,美媒說中國的四代機首飛時間要到2020年以後了,結果我們直接來了個地面高速滑跑實驗,美媒瞬間打臉。這時候,中國威脅論伴著殲20的起飛達到了一個高潮。

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北方的鄰居的猛禽斯基雖然蒸蒸日上,但是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我國周邊防務壓力明顯增加,但是,如果大批量服役,必將瞬間顛倒周邊防務平衡,會強烈刺激到日本,韓國,南海諸國,印度,這幾個國家,有的具備自主研發四代機的能力,有的會在被刺激的情況下加速購買以美國為核心的f35,沉默鷹等3.5代戰機,迫使我國的防務壓力驟增。

再者,我們小批量購進了蘇35,蘇35的機動性沒人敢說不好,蘇俄的軟件優化也同樣是世界翹楚,我們在慢慢吸收消化先進技術的同時,在未來一點時間裡,周邊四代機逐漸增加時,可以先用su35 打第一照面,在保護我們自身主力殲20機群的同時,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輿論目的。

最後,僅僅一次珠海航展,就已經讓周邊某國坐不住了。據說某國的驗證機發動機核心機性能比猛禽的還厲害,我們慢慢摸索四代機的使用經驗,再慢慢升級改進,韜光養晦,未雨綢繆,在不給鄰居太大的壓力的情況下,做好完全戰勝局部戰爭的準備,為我國國防安全保駕護航



軍閥68114941


很多人說殲20是在小批量量產,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幾個數據。

F35,2011開始生產批量型號當年生產了9架,2012年生產了29架,2013年生產了35架,2014年生產了36架,2015年生產了45架,2016年生產了46架,2017年生產了66架,2018年生產了91架,據說今年結束之前要生產131架。

好的我們說回殲20,殲20從2017年夏季定型決定進入軍隊,從那時算起到今年頂多也就2年多一點的時間,那殲20有多少架了呢?根據網友們的消息(數編號的人)加上藍軍裝備的殲20如今殲20大約裝備了50架以上,這種速度可是比F35還快啊,F35量產兩年也就38架啊。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得出殲20只是在小批量量產的。

造飛機又不是打什麼遊戲,你鼠標一點它就出來了,首先生產線建設需要時間,培養熟練工人也需要時間,所以產量只能慢點慢點的爬上去,美國人生產了這麼多年也才有了今天的效率。中國人是吃苦耐勞能創造奇蹟,但中國人再怎麼吃苦耐勞也不可能突破物理與生理極限啊,我們服役的晚生產線的生產速度當然只能和別人剛開始比,你要和人家現在比你這不是難為人嗎?


開著皮卡打坦克


據悉,已經有超過五十多架了殲-20了!

在2017年6月,中國建立了第三條殲-20生產線,當年的產量指標是20架。

2018年7月3日,第四條殲-20生產線投入生產,截止到2018年年底保守計算,殲-20已經生產了50多架。

在之前的各種論證中,已經證明了殲-20是一款符合我們國家發展需要的戰鬥機,而對戰機的生產其實也就會有條不紊的進行了。


在空軍的計劃中,到2025年中國將裝備超過200架殲-20戰機,這樣平均一年30架的產量恰好是可以達到計劃目標的。


現在的殲-20,雖然還沒有大面積的換裝WS-15發動機,但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發動機的換裝其實已經是模塊化的設計,即便後期更換髮動機在產能上也不會造成產能的減小現象。

一個國家將一架戰機作為主力戰機的決策如果已經定義下來,除非這個型號的戰機在部署過程中發現有硬傷,那麼都會順利的按節奏大量部署的。


所以說擔心殲-20產量小其實在現在看來是一個偽命題。

之前大家熱議的殲-20五機同框的照片,

其實發出來的時候已經是2017年的事情了,當時的殲-20 就已經不少於20架在部隊服役。今年或明年或許我們就能看到殲-20版的大象漫步了。


軍武數據庫


首先,殲-20戰機代號威龍,已經在我國空軍服役和列裝,首個殲-20戰鬥旅也進入戰鬥值班狀態,而且殲-20戰機正在穩步推進列裝和生產線正在擴大。據說,成飛已經建立四條殲-20戰機生產線可進行快速的建造。作為我國軍工戰機的最高傑作,也代表著我國科技最高的水平,殲-20戰機一直我們的驕傲。

殲-20戰機頻頻亮相航展和國慶閱兵,這是對殲-20戰機最高的肯定,這說明殲-20戰機符合我國未來空軍隱身作戰,再加上殲-20戰機高起點和作戰出色,很容易跟美俄兩國五代戰機進行對抗。但是,殲-20戰機既然已經列裝為何無法遲遲大規模的建造,其中因素有多方面。

前幾天,網上還流傳殲-20戰機黃色塗裝的驗證機,據說就是在驗證WS-15發動機。如果這個消息屬實的話,這對殲-20戰機未來提升作戰實力非常有幫助。

發動機因素:

殲-20戰機的動力心臟依然是俄製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依然在我國殲-16和殲-11戰機列裝。並且,我國無法獲得俄製發動機的生產線,只能引進和購買俄製發動機,這也就限制我國戰機的規模。畢竟,戰機的機體可以建造,如果無動力心臟,再好的戰機也是無法飛行。雖然,殲-20戰機在進行空軍隱身及反隱身作戰演練對抗體系中,有綽號“橫掃三代機”,其中就包括括殲10系列、殲11系列、蘇30等戰機。但是,發動機依然是最大限制殲-20戰機規模化生產的重要原因。

殲-20戰機採用俄製AL-31F發動機,跟俄羅斯蘇-57戰機裝備的117型發動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跟別說跟美軍F-35戰機裝備F-135發動機的差距。發動機的差距和發動機的掣肘都導致殲-20戰機無法大規模列裝的原因。如果WS-15"峨眉"發動機裝備到殲-20戰機,我國隱身戰機規模將進一步增加,同時也更有實力跟F-22戰機相抗衡。

費用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引進的蘇-35戰機成本在8000萬美元上下,而我國裝備殲-11戰機和殲-16戰機成本很可能更低,應該在4000萬左右。畢竟,我國具備完整的戰機生產工藝,再加上成本相對低廉,這也是我國武器出口到國際軍費市場的優勢。而殲-20戰機據說單價成本在1.5億-2億美元之間。可見,一架殲-20戰機成本如此之高,這對我國殲-20戰機規模也是一種限制。何況,財大氣粗的美軍,F-35戰機每年裝備也是百架左右,據說要到2040年全部F-35戰機列裝。因此,戰機性能越優異,製造成本相對就非常高。

對標美俄:

既然,殲-20戰機是防禦作戰飛機,就必須有克敵制勝的法寶,在面對美俄等國家的先進五代戰機之時,就必須保持著自己特點和作戰實力。如果在面對F-22和蘇-57戰機的時候,殲-20戰機如果無法正面對抗,很容易讓其失去先機,導致被對手反制。再加上我國空軍對殲-20戰機寄予厚望,需要保持著奪取制空權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強大的主動式電子對抗能力,特別是先敵發現、先敵打擊的超視距能力,再加上近距格鬥能力。所以,殲-20戰機不求超越美俄,但求做到匹敵的本領。只有這樣精品的殲-20戰機才是最好的戰機。

因此,隨著殲-20戰機裝備WS-15發動機,徹底解決殲-20戰機"心"問題。到時,殲-20戰機必定在隱身戰機領域呼風喚雨,強大我國的空中防線。


沐風談兵論道


2011年,當美國防長蓋茨應邀到中國訪問時,我們嚴格保密的四代機項目,廣大網機戲謔的`黑絲帶",掀開神秘的面紗一一一 一飛沖天!以致於懵逼的美國國防部長親自向我領導人求證! 得到肯定的答案後,這位`中國要2o2o前不會有五代機"的防長,收到訪華"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禮包“!




我們在密集性的試飛`黑絲帶"殲20,邊飛邊反饋,邊修正。直至2015年11月份出現編號為2017的殲20。終修成正果。殲20列裝空軍試飛基地。接受空軍部隊的飛行包線,性能測評。為空軍探索隱身戰機戰法編寫教材。



當在珠海航展上殲20向世界首秀的2分種,當殲20與殲l6在閱兵式上的自信組合。"當今天下殊"!中國戰機首次與世界同步!器不如人的歷史終結了!

擁有與量產。當殲20裝備部隊。美軍F22,F35對我們原先巨大的心理壓力,威攝恫嚇雲消煙散。我軍得以從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與隱身戰機對抗,四代機對預警機,加油機等體系空戰中重要節點的屠殺與反屠殺。研究"一根針刺破一張網"。

再則,飛行員的培養。決定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是飛行員,需要培訓一定數量的隱身戰機飛行員。隱身戰機代表我軍現役裝備的最前沿。不可能需要大量的隱身戰機"真身",只用"模擬器"即可培訓。

價格。一架蘇35,8000多萬美元。殲16據傳也要一個多億。在滿足脈動生產線低速正常運轉下,沒必要大量生產,裝備。

發動機亦是制約殲20大量裝備的一個因素。雖沒現採用ws10B作為殲20的動力。但此型發動機在三代機上也大量需求。畢竟ws15也是正選!

三代及三代半能夠應對周邊絕大多數國家。殲20對美國也形成威攝。畢竟F35現爆出是"和平鴿"一一一美自爆不能發射導彈!F22隱身對機庫環境相當依賴!殲20有後發優勢。

當祖國的天空需要殲20更有擔當時,只要開動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殲20會天高任"殲20"飛!


紅梅快樂


▲曾有觀點認為,殲20如今產量太少是因為其技術不成熟導致,然而如果技術不成熟,又如何在航展上進行公開表演呢?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第四代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殲20一面世就吸引了許多世人的目光,尤其其在裝備部隊後,那關於它的各種看法也就絡繹不絕了。

▲現在的殲20技術不僅是成熟的,且其自身飛行性能也是十分優異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在這些說法中,有一種說法認為殲20生產太慢或者是壓根沒有大量生產,然而這種看法就是對的嘛?其實不然,作為一種第四代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從殲20本身的製造工藝來說,就比一般的三代機或者三代半戰鬥機要難很多,故而在單架的工時上,其耗費的也就一般三代機或者三代半戰鬥機要多得多;其次,目前對於我國來說,也就只有成飛集團在生產殲20,其廠房也就那麼多,故而一時半會產量也是有限的;再者單價殲20的價格十分昂貴,而對於我國有限的軍費來說,每年的採購殲20的數量自然也不會太多;最後,目前的殲20還是比較初期的版本,故而一開始的數量也不會太多,畢竟還要把採購的空間留給未來更加先進的殲20改進版(比如殲20B)。

▲打開彈倉的殲20,其內部彈倉掛載了4枚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兩側的側彈倉則攜帶了2枚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而,綜上所述,殲20的產量一時半會上不來也是在情理之中,同時也是合乎邏輯的事情,所以也就沒啥好大驚小怪的了。


軍武次位面


殲20已經進入部隊服役2年多時間,迄今為止只有兩個部隊曝光批量裝備了殲20戰機,一個是試訓基地,一個是東部戰區空軍某部隊,這些殲20的編號分別是7820X和6200X,這兩個批次殲20是殲20的小批量生產型。

圖為編號為7820X的首批量產型殲20戰機。

殲20依然沒有進入穩定的大規模生產階段,這出乎很多人的預料,畢竟美國都已經裝備了500架左右的五代機,俄羅斯的五代機也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2019年裝備了2架蘇57,我國的殲20到現在也就服役了25架左右,算上試飛飛機也不到35架的規模,確實令人感到難以理解。不過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生產線還沒有成熟,第二個是技術狀態還沒有完整。

圖為編號為62001的殲20戰機。

殲20的生產線現在有3條脈動生產線,這一點我國在人民日報上已經說過,根據國際慣例,戰鬥機的脈動生產線可以做到每條生產線每週2架的生產速度,3條生產線每週就是6架戰機,每年起碼100多架。但是這屬於理想狀態,也就是生產線每天都開動,而且戰機生產號不間斷的狀態。實際上生產線在初期運行中絕對不會這麼順利。

圖為小批量產型殲20戰機。

生產線的成熟需要生產隊伍的技術熟練、生產流程形成定式、各種配合已經完成磨合,生產線自己的改進提升,以及生產人員的技術熟練都需要鍛鍊,美國的F35戰機也不是一開始就進入了大規模生產階段,實際上,F35戰機也是在進行了3年左右的低速生產後,才進入了完全釋放產能的大規模生產階段。殲20也需要這個過程,蘇57也需要這個過程,俄羅斯的蘇57在2019年才生產了2架,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速度,以後也會更快。

圖為蘇57戰機,他的量產服役型只有2架。

第二個原因是殲20的技術狀態不算非常完整。雖然目前的殲20已經非常強大,堪稱世界五代機的前兩名,從單機的實戰性能來看,也絕對在蘇57和F35之上,對比F22也有傳感器優勢和機動性優勢。但是殲20一直也存在一個短板,那就是發動機的推力不足和沒有矢量能力的問題。美國的F22有二維矢量發動機,單臺F119發動機推力15.5噸;俄羅斯蘇57有三維矢量能力,單臺117S推力也有14.5噸。

上圖為殲20戰機大過載機動,掀起渦流;下圖為殲20戰機飛行中打開彈倉。

但是殲20裝備的太行WS10B發動機只有14噸推力,對比蘇57和F22都處於劣勢,而且殲20的發動機暫時沒有矢量能力,我國新研發的三維矢量發動機正在殲10B戰機上進行測試,這意味著我國還需要繼續對殲20的技術水平進行提升,殲20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殲20現在依然不能完全釋放產能,需要等到技術狀態完整之後,再生產完整版的殲20,那樣比先生產大量的殲20,然後再改進升級要更加節省經費,也節省人力物力。


海事先鋒


不全速量產是對的!現在的殲20不全速量產主要是有三個原因造成的。比如從機身材料上面,由於我們的合金鋼材不過關,導致我們的機體材料也得從國外定製,假如現在全速生產,那麼所有的訂單就會全給了外國,我們的國內材料研究就會斷了糧草,並且從此只能全部依賴國外進口。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那麼強的國防壓力,趁機修煉內功,提升我航空材料是正道。

其次,航發問題。我們的殲20正在試用我們國產的太行發動機,但是這款發動機目前還不合格,使用壽命只有800小時,這遠遠不夠。我們目前還在試用新款發動機,爭取趕上歐美的發動機。假如現在全速生產,那麼就失去改進的機會了。

第三個原因,空軍裝備的循序漸進。空軍不是一天建起來的,戰機本身有使用年限,現在大量裝備,那意味著在將來某一天就會同期退役,那將造成我空軍裝備的大幅缺口。比如美國現在就面臨這個問題,美國空軍有1900架戰機機齡超過27年,而美國的飛機制造商每年才能生產48架戰機,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美軍更新換代的需求。


優己


先說說殲20歷程吧!殲20的整個歷程伴隨著國人的興奮和自豪,還伴隨著有笑點也有艱辛,以及自豪!

2011年,某機場的的某片樹林裡,一個神秘的攝像頭記錄了殲20的出現,當時天氣伴隨著大霧,朦朦朧朧,殲20掀開神秘的面紗,被軍迷們戲稱為“黑絲帶”(黑四代),我想這個場景很多人記得吧!(這絕對是殲20的首次亮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殲10才搞出來多少年?怎麼一下子就跨越四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局座”還在節目上忽悠這是殲10改,四代機哪有這麼快,關鍵是很多人還信了:

包括2011年訪問中國的美國防長蓋茨也聽進去了,還在隨後訪問新加坡時說出:“中國要2020前不會有五代機”,這是這位國防部長訪華收到"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禮包“!

而之後的幾年時間,“黑絲帶”殲20進行密集試飛,同時多架戰機進行不同項目的同時檢測檢驗,邊飛邊反饋邊修正,比較初版的黑絲帶殲20與2015年11月份出現編號為2017的殲20其實修改還是比較大的,殲20也終於在編號2017後修成正果,並公佈2017年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由空軍部隊對殲20進行各項作戰性能、飛行包線等進行測評,第一由一線作戰部隊對殲20提出試飛報告已經修改建議,第二為空軍探索隱身戰機戰法探索和編寫教材!之間殲20不斷的轉戰全國各地進行試驗,甚至上高原測試、海洋作戰環境測試等。

殲20第一次官方首秀是在珠海航展的2分鐘,之後又在閱兵式上殲20與殲16的組合,昭告天下這將是未來中國空戰的兩款脊柱,並宣告中國戰鬥機首次與世界最強者同步,器不如人的歷史終結了!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不但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更是航展謝幕(空軍節)展示4機通場,然後居然就飛回來兩架,打開內置彈倉展示了4枚PL15+2枚PL10e的空戰掛載組合,宣示著殲20已經形成作戰能力。

當殲20裝備部隊,原先的美軍F22,F35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威攝恫嚇煙消雲散。四代機的成軍,讓我軍得以從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與隱身戰機對抗;得以研究殲20對預警機,加油機等空戰倍增器的重要節點的屠殺與反屠殺;研究"一根針刺破一張網"。

但服役兩年時間,為何殲20產量一直很小,服役後為何沒有大量的生產?是什麼因素制約了殲20的量產呢?

第一就是飛行員、地勤人員的培養。戰爭勝敗的第一因素是人,對殲20來說就是飛行員,是地勤,是維修保障隊伍等等,這些部隊都要培養。殲20代表著我軍現役裝備最前沿,首先應該增加大量“模擬器”,培養人才,培養隊伍,為大量裝備做準備,這一步還沒完成前盲目擴充容易往往容易出問題!

第二生產隊伍的培養,一架新戰機出現,各種零部件、各種新材料、生產線等等總得慢慢建立吧,不可能一下子開10條生產線,然後1個月生產10架,再然後大家都是新手,殲20出技術問題,甚至低級失誤找誰去?這些都得慢慢來,這也是人才隊伍的培養問題。

第三價格,想想我們買一架蘇35,8300多萬美元吧!殲16至少6000萬美元一架,而殲20個人覺得恐怕在1.2~1.5億之間。在滿足生產線低速正常運轉下,沒必要大量生產、裝備,在現有基礎上研究一下怎麼降低價格,提升零部件性能等等才是關鍵!


第四性能瑕疵,最大的當然是發動機,但不僅限於發動機。發動機確實是殲20不能大量裝備的一個最大因素。現在採用的WS-10B作為殲20的動力,此型發動機在三代機上也大量需求,而且還是一款相對較新的發動機,不但產能不足,是否有技術瑕疵和其他問題還得經過時間來檢驗和修正。還有殲20技術跨越其實是相當大的,而我們的航空工業薄弱,肯定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的地方,就是美國這麼牛,F35不也出現溫度應力收縮造成零部件之間塗料拉裂,影響隱身而被全部召回嗎?(美國宣佈召回的時候就代表已經解決這個難題了)

第五就是世界和平形勢大好,壓力不大。個人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一點,備戰需求就沒有這麼大,畢竟如今的世界主體是“和平與發展”,不是冷戰時的“戰爭與和平”,兩者相差甚大,你以為俄羅斯是真沒錢生產蘇57?沒錢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俄發生衝突的幾率很小,沒必要!

而且我國周邊大多還是三代及三代半,現有戰機完全能夠應對周邊絕大多數國家。殲20對美國也形成威攝,畢竟F35是攻擊機,正面剛恐怕不是殲20對手,而F22隱身塗料對機庫環境相當依賴,不能長時間在海外部署,更何況殲20有後發優勢,因此不必過多擔心。

當我們做著的一切準備,當祖國的天空需要殲20更有擔當時,只要開動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殲20會天高任"殲20"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