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跟體內微生物和諧相處,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究竟有多重要?尹哥來告訴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一條治療建議,提到了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可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很多人因此有疑問:什麼是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為什麼能預防繼發感染?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腸道微生態調節劑聽起來很複雜,其實我們對此並不陌生,它包括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酪酸梭菌等)、益生元合生元(即益生菌+益生元的複合製劑)三種。隨著近年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相關研究的深入,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日常腸道調節和許多疾病(尤其是胃腸道疾病)中廣泛應用。

要說為什麼要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就要先看看這裡頭的成員能做什麼。



01

一號成員:益生菌


當我們吃下活性益生菌後,並不是就各忙各的了,這些新入夥的益生菌會與我們腸道中原本的菌群互動,進而通過多種機制與人體互相作用、產生一系列影響。

目前大量研究發現的益生菌作用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①調節優化腸道菌群結構,促進有益菌,遏制風險致炎菌;

②增強腸粘膜屏障功能:誘導腸上皮細胞分泌黏液、IgA和防禦素;

③雙向免疫調節作用:特定益生菌能靶向作用於腸道固有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細胞等,誘導釋放具有抗炎作用和上調適應性免疫的細胞因子譜,一方面遏制過度炎症造成的免疫損傷,另一方面上調特異性細胞免疫靶向殺滅致病微生物;

④產生免疫系統信號和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色氨酸、血清素和兒茶酚胺等),通過“腸-腦軸”影響其他器官。

總結來說,口服益生菌能讓腸道具有抗炎症作用的友好菌群數量多多,遏制發炎種群增殖。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02

二號成員:益生元


益生元是口服益生菌和一些腸道“原住友好菌群”的“口糧”,可選擇性刺激一種或幾種腸道有益菌的活性,或為有益菌的生長繁殖提供能量。主要是刺激腸道內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生長,從而改善人體健康。

研究明確的是:腸道發炎菌群嗜好高糖類和高脂肪食物,釋放能導致人體發炎的代謝產物,如脂多糖、吲哚、H2S;有益菌群嗜好長鏈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釋放對人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

目前發現益生元對人體的作用有:

①選擇性促進有益菌增殖,不利於致炎或腐敗菌生長繁殖;優化腸道菌群結構;

②有益菌代謝產物(乳酸、短鏈脂肪酸等)酸化腸腔環境,刺激腸蠕動,增加糞便含水量,緩解便秘;

③降低腸道內pH,有助於抵抗病原體及促進礦物質吸收,還可影響腸上皮完整性和激素調節;

④有益菌及菌體胞壁成分雙向調節宿主免疫,遏制過度炎症造成損傷,上調適應性免疫功能;

③益生元的代謝產物包括有機酸;

④益生元助力的有益菌,可通過抗菌物質和競爭作用等機制影響腸道菌群組成,或有助於減少感染。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03

二者搭檔:合生元


合生元因為含有一種或多種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同時發揮二者的作用,既能讓活性益生菌發揮作用,又能選擇性刺激腸道內有益菌生長,產生短鏈脂肪酸,益生作用更顯著持久。合生元並非簡單混合一種或幾種益生菌/益生元就成了,添加的益生元必須有研究數據證實能促進製劑所含益生菌存活定植,同時還能促進我們腸道中“有益菌原住民”的生長。

可以說是達到1+1>2的效果才有資格稱作“合生元”,華大的益生菌產品在研發配方階段,就會安排給益生菌對應的“口糧”,就是為了更好地達到合生元的效果。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04

“腸-肺軸”,以免疫來溝通互聯


雖然以上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功能概述,具體情況因菌株和益生元種類不同而異,但大家也可以瞭解到腸道微生態調節劑不僅維持了腸道內部的健康,更是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工作和減少有害菌定植等方面,影響全身的健康。

其中少不了近期大家關心的肺部健康,這就引出了腸道另一個重要功能——“腸-肺軸”

益生菌和益生元對人體的益處都離不開免疫力,這是因為腸道菌群本就與免疫系統有極深的淵源:全身70%~80%的免疫細胞分佈在腸道相關淋巴組織中,並且從出生伊始就不斷“培訓”我們的免疫系統。

可以說腸道菌群的平衡狀態與人體免疫力狀態是密不可分的。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腸道菌群會通過增加腸道外T細胞數量、產生短鏈脂肪酸等方式影響全身免疫,我們的肺部和腸道就是因此“聯繫”上的。“腸-肺軸”的溝通正是通過免疫系統實現的,因為呼吸道、胃腸道都具有典型的黏膜結構,是人體與外界物質交換的場所;同時都是分泌型IgA抗體進行免疫反應的主要場所。

當我們體內有一處黏膜發生病變時,會因此產生免疫應答,可能通過黏膜免疫的途徑影響傳變至另一處,造成不同黏膜部位產生程度不一的免疫應答,即可看做黏膜之間會共享免疫信號。當腸道接收到相關信息後產生的大量免疫B細胞,由腸道向呼吸道和其他效應部位遷移,進行“

免疫支援”。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05

如何利用“腸-肺軸”保護肺部健康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呼吸道組織炎症和感染必然會波及到消化道;因為當人體發生呼吸道病毒感染時,同步會出現的還有腸道菌群紊亂和肺、腸兩個器官的黏膜組織免疫損傷。

腸道菌群紊亂表現在腸道乳酸桿菌屬的丰度減少,致炎的腸桿菌屬的丰度顯著增加,從而加劇對免疫系統的負面影響。

所幸的是,飲食上做出調整能幫肺部一個大忙。2019年的一篇高質量綜述文獻闡述了膳食纖維具有抗呼吸道病毒保護肺組織作用:

①膳食纖維被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會進入體循環系統並調節骨髓免疫細胞的發育,如促進循環單核細胞的數量,後者進入到肺組織能夠遏制中性粒細胞過度炎症所造成的肺損傷;

②腸黏膜免疫細胞被激活後,通過體循環到達肺組織調控炎症應答;

③腸道菌群代謝物通過體循環到達肺組織能夠誘導肺泡上皮和單核細胞釋放一型干擾素,提高抗病毒特異性的細胞免疫。

因此從理論上講,調理好腸道菌群有利於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最後總結一下,腸道微生態調節劑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和腸道內環境,影響我們的免疫力的同時保持了“腸-肺軸”的溝通順暢,增強肺部抵抗病原體入侵的能力。

因此在疫情時期,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別忘了多關注自己的免疫大本營——腸道,用飲食給自己增加多一道保護。

與其擔憂“罩不保夕”,不如強化“體內後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