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提的“明瓦灯”,什么是“明瓦”?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望 一位朋友,偶遇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生病了,她打电话给医院,然后回家等医生。“我”等不到朋友就决定去探望住在不远处的小姑娘,并且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小姑娘的母亲打了针睡着了,小姑娘一边和我聊天,一边把一个最大的红桔子拿过来。小姑娘把桔子最上段的皮削掉,然后把桔瓣从里面掏出来,最后用麻线把这个桔碗的四周相对缝起来。“我”离开的时候,外面更黑了。小姑娘把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桔碗里后点燃,这样就成了一盏小桔灯。小姑娘对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小桔灯》是著名作家冰心的名儿,是1957年1月19日为《中国少年报》写的一篇短文。至今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小桔灯“朦胧的桔红的微光”仿佛一直在温暖和照亮着时代。


《红楼梦》里宝玉提的“明瓦灯”,什么是“明瓦”?


如果说“小桔灯”很简朴粗糙,那么有的灯就是精致而美丽。《红楼梦》里有一回秋天的夜晚下雨的时候,宝玉去探望黛玉。宝玉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穿了木屐,从自己住的怡红院走到黛玉住的潇湘馆。宝玉和黛玉说了一会儿话,宝玉就要回潇湘馆去了。因为是夜晚,又下雨,所以外面很冷又路滑,黛玉就问有没有人跟着宝玉一起来的,好一起回去。有两个婆子回答说,“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因为灯笼一般都是纸质的,所以不防雨,有可能会被雨淋湿。宝玉告诉黛玉说,灯笼是“明瓦”的,能防雨,不会被淋湿。什么是“明瓦”?是古代富庶人家所用来代替窗纸的一种材料,比如贝壳磨制成薄片、或是用羊角熬汁冷凝成薄片、天然云母片等等,可以用来镶嵌在窗格上,这就是“明瓦”。“明瓦”是半透明的,又能防雨雪。宝玉在雨中用的灯就是这种“明瓦”所制。

“明瓦”本身就是已经价值不菲的材料,但是黛玉还是觉得明瓦所制的灯不好,于是她又亲手给宝玉拿了一盏自己的灯,是一盏放在书架上的“玻璃绣球灯”,跟宝玉说,“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明瓦”是半透明,透明度肯定是比不上玻璃。“玻璃”在清代是很珍贵的材料。黛玉的这个玻璃绣球灯就是用“玻璃”掉成灯罩,里面点蜡烛,确实是又亮又轻巧,很适合在雨里用。


《红楼梦》里宝玉提的“明瓦灯”,什么是“明瓦”?


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非常有名散文作家:朱子清和俞平伯。1923年的夏天,朱子清和俞平伯两个人一起在南京夜游秦淮河。然后两个人约定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题目,各自作散文一篇。两个人所写的散文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朱子清笔下的秦淮河游船上,灯光从玻璃里透出来,黄黄的散光仿佛是朦胧的烟霭,在作者笔下灯光与秦淮河水色相映,与月光交辉。在这样的意境下,朱子清用清新的文字、精巧的布局为秦淮河画了一幅工笔,显得漂亮而缜密。


《红楼梦》里宝玉提的“明瓦灯”,什么是“明瓦”?


俞平伯笔下,秦淮河上的灯光则更是层次丰富,变幻无穷。楼船上的华灯彩绘像火一样鲜明和温煦;灯火丛中和对岸孤单一盏汽油灯的对比;小小的艇子上冷静孤独的油灯;杨柳绿影下彩舫上璀璨的华灯……同样的灯月交辉、彻夜笙歌,秦淮河的风光与作者的情与思交织在一起。朱子清和俞平伯的两篇同名散文都被当时的《金陵晚报》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带着豪迈;“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写尽情思;“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是繁华之后的没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催人奋进的激励……灯光,照耀着中国文学史,永不熄灭。


《红楼梦》里宝玉提的“明瓦灯”,什么是“明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