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最近,受疫情和油價崩盤影響,美股市場十天內一連熔斷四次。熔斷不僅沒有阻擋跌勢,還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更有段子手說:“美股還差三個熔斷,才能體會到八熔八恥”。(注:美股在1997年10月曾熔斷了一次。)

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很多人由此聯想到中國2016年1月那一次匆匆而來又迅速夭折的中國熔斷嘗試。當時很多專家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中國製度改革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國家的經驗。

熔斷機制,取的名字非常形象。就像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保險絲,如果電量超負荷,保險絲就會熔斷,切斷電源,保證用電安全。熔斷機制,也是我們股市的“斷路器”,設立的目的原本是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給市場多一點冷靜的時間,避免恐慌情緒蔓延,防止大規模股價下跌。從最近美股的表現看來,熔斷制度似乎在淮南也沒有結出好果子。

到底熔斷機制有沒有用呢?我們先來回憶一下,熔斷機制在中國的實施效果。

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一、中國的熔斷歷史

2015年,A股發生了股災。為了救市,抑制市場過度波動,我國監管層參考美股市場,推出了“熔斷機制”,規定:自2016年1月起,大盤只要跌到5%,就暫停交易15分鐘,再次開盤以後,如果繼續下跌到7%,全天就暫停交易。

結果,2016年1月4日,也即熔斷機制實施的第一個交易日,因為人民幣匯率下跌、宏觀形勢乏力,大股東和高管減持鎖定期臨近等多方面的原因,A股開盤就急挫了4%。大家知道只要跌到5%,就會觸及熔斷線,交易就會被強制暫停,因此紛紛搶在跌至5%之前賣出。於是,市場就加速下滑,迅速觸及熔斷。

就像一個屋子裡的人正在打群架,吵的天翻地覆。突然停電了,屋子裡黑漆漆的,也沒有人說話,那是多麼詭異的場景?

在這寂靜且漫長的15分鐘裡,每位投資人的內心將是多麼的波濤洶湧,百轉千回。本來猶豫著要不要抄底買入的人,也決定繼續觀望。市場上充斥著賣方,卻少有人接盤。所以,暫停15分鐘之後,市場迅速下滑。僅僅6分鐘,滬深300指數就跌至7%,A股市場提前了整整一個半小時收市。

接下來幾天,類似的情形重複上演,熔斷成了A股新常態。我記得當時同事們開玩笑說:真羨慕國內的同行們,可以只用上半天班。

市場是人的市場,人又受情緒影響。在連續下跌的氛圍裡,大家會產生“世界末日”的感覺。好在,我國政府反應及時、變化迅速。新政策只實施了4天,就被監管層叫停了。

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二、熔斷磁吸效應

熔斷機制最初由美國在1987年設立。美國的熔斷機制比我們定的閾值更高,分別是7%,13%和20%三檔,當股票指數較前一天收盤點位下跌7%、13%時,全美證券市場交易將暫停15分鐘,當指數較前一天收盤點位下跌20%時,當天交易停止。

在1987年,美國討論引入熔斷機制之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尤金·法瑪等學者就曾預測過熔斷機制會帶來“磁吸效應”,惡化市場情緒,具體會有三大表現:

  1. 在接近漲跌停或熔斷價格水平時,價格上漲或下跌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2. 當有可能觸發漲跌停或熔斷時,往往就會觸發;
  3. 磁吸效應發生的過程中會伴隨成交量的劇烈變化和價格的波動。

也就是說,當股市接近熔斷的時候,看空(覺得股市會繼續下跌)的投資人擔心不能賣出,而比原本計劃的提前賣出,看多(覺得股市會上漲)的投資人則為了等待更好的價格,選擇等一等,看情況再交易。這樣使得證券的價格加速達到熔斷界限,就像熔斷線是一塊磁鐵一樣。

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這種磁吸效應不僅出現在熔斷機制上,我們在個股漲跌停時也能找到。一支股票有重大利好,卻沒辦法一次上漲到位,每次開盤就漲停,引起更多人關注加碼,本來要賣的人也捨不得賣,股價節節攀升。

同理,原本按照行情只會下跌30%的,持有者兩三個跌停賣不出,只好加壓拋售,放大了市場恐慌。大家爭相賣出,容易造成踩踏外逃的情況,加深市場的恐慌,使得本來沒有大問題的股票,也會紛紛受拖累,造成更大面積的跌停,最後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和我國個股和大盤同漲同跌的現象不同,美股個股和大盤的同漲同跌的幅度很小。也因此,出現熔斷是極小概率事件。美國自1987年引入熔斷制度以後,在本次之前,也只在1997年熔斷過一次。本次在十天內熔斷了四次,可見市場有多恐慌。

知道了磁吸效應,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以為有漲跌停和熔斷的機制,就有安全感錯覺,以為最多跌10%(A股跌停線)或20%(美股停止交易線),謹慎投資,避免使用高槓杆。


—END—


都在說「見證歷史」,你真的瞭解熔斷歷史嗎?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