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閒扯北宋歷史的另一面(7)宋真宗趙恆時期

宋朝的第三個皇帝是宋真宗趙恆,上面有他爹趙光義和他伯父趙匡胤的光芒萬丈,似乎宋真宗沒什麼的功績可顯擺。一提起他,最能想起的就是澶淵之盟和泰山封禪。後者是北宋的一大荒唐事,史書已經定性。前者雖定下了宋遼一百年的和平,避免人民陷於戰爭之苦,但大漢主義者,總把澶淵之盟看成是對遼的軟弱,是個恥辱。反正真宗皇帝沒太撈著好評,很影響在皇帝榜上的排名。

客觀地說,王朝進入第三代皇帝時期,一般都開始承平日久、社會穩定發展的時候了。打打殺殺不再是主流模式,發展生產安居樂業才是主旋律。這個時候在朝廷裡,文官的地位一般都明顯上升,武將基本都被列入丘八行列,文武的地位差異明顯拉大。更何況在北宋,這個開國皇帝就定下以文制武的國家戰略的朝代。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打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因為“宰相需用讀書人”,就特別注意選拔人才,還開創了科舉的殿試。此後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趙匡胤時期的科舉,每次取的進士數量不多,每科也就20個人左右,但舉辦頻率很高,基本每年都考一次。到了宋真宗他爹趙光義時代,更是一下放大了N倍。當皇帝的第二年,宋太宗在太平興國二年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一共錄取了進士一百零九人、諸科二百零七人,又增加錄取特奏名進士和諸科一百八十四人,這一科共計錄取了五百多人。

趙老大在位18年,開了15次科舉,再加上取連考十五場不中的106人,作為“特恩”,特賜本科出身,一共才錄取了400來人,趙老二一次就超過了。此後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這16年間,宋太宗共開了8次科場,一共錄取進士、諸科多達6692人。宰相薛居正勸諫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驟”,然而他哪知道這正是宋太宗的初衷:“興文教,抑武事“。從趙匡胤開始的,多次考試不中的,也可特賜,稱為“特奏名”,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有機會撈個官做了,可見北宋的皇家對讀書人多好。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宋真宗是長於太平盛世的皇帝,自然更加繼承發揚光大了這一原則。有幾句特有名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趙恆的手筆。當朝皇帝都勸你,趕緊讀書吧,多讀書讀好書,金錢美女大大滴。

宋真宗鹹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參加殿試的考生有八百四十人,而另外又有“特奏名”多型百餘人。宋真宗景德二年即公元1005年,又賜特奏名五次以上應試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將作監主簿。在宋朝,你讀書讀得差不多,積極參加考試,再不濟也會混個官做。

比如宋太宗時,有個趙昌國上書要求應考百篇科,說自個兒一日之內能作出百篇詩文。趙二也是二,真信,給他出了20個試題,每題賦五首律詩。結果趙昌國從早到天黑僅完成了十首,水平基本略高於打油。就這樣宋太宗還是特賜及第。宋仁宗的時候,成都一個老秀才,給成都知府獻了一首詩,有一句:“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意思是隻要把守住劍門關,燒掉入川必經的棧道,四川就能割據一方。這不是赤果果的挑事嗎,擱哪個朝代都得看作反詩不株連九族就不錯,成都知府趕緊向朝廷舉報。宋仁宗聽了僅一笑了之:“這不過是老秀才急於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遠小郡,出任司戶參軍一職。”

這就是兩宋朝廷對讀書人有多寬容。北宋的官家如此極力地攏絡知識分子,防範失意士人心生異志,免得再出現黃巢這樣的,科舉沒中就開練,弄一出滿城盡帶黃金甲。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趙恆在位,對科舉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糊名”制度,就是真宗朝的一大貢獻。早在宋太宗淳化年間,莆田籍官員陳靖就曾上疏,請求在考試中使用糊名辦法,得到宋太宗同意,但不知什麼原因,這項制度在當時並沒有實行。到了宋真宗時期,山東籍的官員周起也向朝廷建議考試糊名。

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江西籍的官員陳彭年任職中書省,上書給皇帝強烈推薦教育改革,得到了宋真宗的同意。他和中書省另一個官員戚綸,一起制定了詳細的考試條例,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就包括試卷糊名、謄錄。新考試規範中的“糊名”制度,就是將試卷中的考生姓名、籍貫等信息進行彌封,主考官也無法知道試卷是哪位考生的。為了防止考官認識考生字跡,或者是考生在試卷中留下的特定文字記號,所有考生的試卷,全部由書吏照抄一遍,再呈送考官,這就叫“謄錄”制度。這些手段一弄,就杜絕了請託等作弊問題,公平性和公正性大幅提高。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新的考試規則中,把對考生德行的考量也給廢止了。只注重考生的考試成績,也就是考生的才藝。原來的時候考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為成績論了。如此一來,產生了一個新問題,錄取的進士不一定都是有名望的飽學之士,有的或者德行有虧,說這個弊端是從陳彭年的新條式開始的。這個就有點假道學了。自古以來選官員當然想選賢任能,理想情況是能力和德行都好。可這道德方面的評估,到現在也只有標準沒有方法。我們可以拿出一個寫著1234條條槓桿的模板,說什麼樣的才是高尚的道德,但你怎麼能在當時就評估並保證這個候選人就是道德好的很呢?要是能做到了,歷朝就沒這麼多貪官墨吏了,紀檢委也不需要了。這個怪到陳彭年身上有點冤。

當然陳彭年還是得罪了很多人,因為他的這個方式確實杜絕了很多拉幫結派的。朝廷內部有些想扶植自家考生的也沒了道路,斷了別人擴大羽翼的方法。後來陳彭年被說為奸臣,一個是得罪了一些人,更重要的是他附和宋真宗的封禪泰山。這個問題說過了,封禪這事被當時輿論和後代史書都定性是個破事了,而陳彭年因為博學,負責編訂了封禪禮儀這個煩瑣而重大的任務,而且做的倍兒好。陳彭年將幾乎所有禮儀都能找到出處,要知道上一個封禪泰山的皇帝,數到好幾百前的唐朝了。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文人的美好時代


陳彭年新的科舉制度,雖然並不完美,但從保證絕大多數考生的公正性而言,優點還是大於缺點。由於陳彭年的努力,宋真宗時期把科舉考試的各種條例完善的七七八八了。自真宗以後,兩宋在殿試結束後,都會把前十名的進士試卷另謄錄一份,拿到宋真宗影像前焚燒,算是告慰開先河的祖宗之意吧。

文學大家餘秋雨有個文章講《十萬進士》,有好事者統計歷朝歷代的中榜進士數量,只多不少,有種說法大約有16萬之多。地方政權的我們不論,看看主流政權唐宋元明清的

1、唐朝,壽命289年,開科268次,進士約7000人,平均每科三四十人。

2、元朝,壽命98年,開科16次,共錄取進士1139人,每次取71人左右。遊牧民族,不行教化,可以理解

3、明朝,壽命277年,總共開科89次,共錄取進士24536人,每次取275人

3、清朝,壽命267年,總共開科112次,共錄取進士約26849人,每次取239人。

4、兩宋,壽命320年,別看兩宋孱弱,加起來高壽。總共開科118次,每次取進士多達39711人,次均336人。

對讀書人而言,宋朝才是他們的美好時代。

勵學篇(宋真宗 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