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病的真实过程:为什么说基因突变导致癌变的结论是错误的?

一,从致癌伤害到癌变:一个连续的炎症反应过程

炎症反应,传统定义为:带来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有血管组织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进一步考察炎症反应的本质,就是免疫系统监测到有伤害暴露,带来机体细胞各种损伤后,立即启动的抗损伤动作。包括局限清除伤害因素,启动修复机制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伤害带来细胞损伤,就走炎症反应出现。即使没有表现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致癌伤害带来的,就是这类炎症反应——它导致细胞凋亡,但是伤害轻微,没有显著的典型炎症反应特征。免疫系统照样启动抗损伤力量,清除伤害,修复损伤。

致癌伤害如果非常剧烈,带来严重急性损伤,机体就会产生严重功能障碍以及不适感觉。促使人远离伤害,采取措施。——随着伤害被阻断,损伤迅速恢复。

而轻微级别的损伤,就无法因剧烈急性伤害被高度重视。伤害就持续存在。

一个持续存在的伤害,带来不断的细胞凋亡。最终,机体会被这个持续伤害激发出适应性改变:它自己已经无力继续补充细胞缺失,无力继续分裂增殖。它就推出新的细胞应对。这个新细胞就是癌变细胞。

所以,癌变细胞是机体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结果。不是基因遭受外力伤害被动改变。

二,主要证据

1,端粒有限理论

这是被广泛证实的理论:随着细胞DNA分裂复制次数增加,端粒缩短。当缩短到所谓海弗里克点的时候,复制无法继续。细胞必须凋亡。

长期持续的致癌伤害,带来的就是这样的效应。持续缩短的端粒,逼迫细胞发生改变。否则它无法生存。

2,自由基伤害随机化理论

各种自由基能够攻击DNA的富电子区域而导致产生加合物,带来基因突变。

传统认为如果这个突变基因恰好是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就促成了癌变发生。

但是,自由基以亲电反应伤害DNA的某个位点,这是随机发生的。并不会针对癌基因位点或抑癌基因位点。那么,自由基伤害其他位点时,基因也发生突变,为什么没有出现其他病征?

这只能证明:癌变不是来自这样的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某些稳定的共性特征,表明它就是来自主动调控

比如抛开线粒体供能的糖酵解供能模式,多药耐药行等,都是看似非常神秘的改变。它们出现在所有癌细胞中。这不是基因受伤的结果,这是基因表达被调控改变的结果。

受伤改变和被调控改变,是完全不同的意义!

三,否定“癌变来自基因突变”理论的意义

如果癌变是机体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结果,那么,癌细胞就是机体最需要的细胞,而不是病态累赘。

这样的话,治疗癌症就不能“逆潮流”而动,不能去灭杀癌细胞。而要研究怎么疏导。

如果仅仅进行灭杀,机体不会同意。它一定报复性生长。

促使寻求治疗癌症方法的改变,就是突破传统理论障碍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