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里,范闲写一诗力拔头筹,却显得少年老成

《庆余年》里,范闲写一诗力拔头筹,却显得少年老成

根据猫腻的网文改编的热播剧《庆余年》里,作为穿越男一枚,范闲在靖王举办的诗会上,可不要太如鱼得水。

其实呀,不论他人再怎样文采斐然,范闲从《唐诗三百首》里​随便拿出来一首,都可以分分钟碾压。不过,他直接祭出了诗圣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果不其然,此诗一出,便才惊四座。不过在我看来,诗是好诗,就是有点儿杀鸡用牛刀的味道。要知道,这首诗可是在格律诗里的NO.1,说它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一点儿也不为过。

《庆余年》里,范闲写一诗力拔头筹,却显得少年老成

众所周知,这首诗的作者杜甫,和李白是唐诗的两大高峰。他们俩,一个是浪漫派,另一个呢,是个写实派。个性的不同,导致作品风格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文学成就上的并驾齐驱。不过具体说到唐诗独创性的最大成就,还是非杜甫莫属了。

至于原因,还得从格律诗这种唐朝新兴,并且逐渐走向成熟的诗歌体例上说起。

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诗固定七个字,至于“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每句诗结构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个字的声调安排是固定的。

这种形式上的不自由,对于李白这样不拘一格大开大合的诗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束缚,他更擅长古体诗的写作,而杜甫则在这种新兴文体里,精雕细琢,把这种独创性的艺术潜力推到了极致。

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对称美,简单来说,就是把诗当成对联来写。

唐诗在诗歌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对称美探索到了极限,而在这一种探索的道路上,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就是杜甫。

这首《登高》,不仅做到了句与句之间的对仗,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甚至每一句之内,不同的词语和意象也会形成对仗,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里,“风急”对“天高”,和这一句相对的“渚清沙白鸟飞回”里,“渚清”和“沙白”对仗,一组小对仗组成的单元和另一组小对仗的单元形成更大的一组对仗。

这是只有古汉语才能达到的形式美,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望尘莫及。所以说,让这首《登高》来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它是当之无愧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范闲胸有成竹,写下此诗。作为一个后世的灵魂,坐拥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轻轻松松,只此一首,天下再无诗。

只是,范闲,你一个风华少年郎写这样的诗,显得心境也太老了些吧!老是苍老,也是老辣。诗为心声,没有相当的经历,很难有相似的感慨。

《庆余年》里,范闲写一诗力拔头筹,却显得少年老成

接下来,让我们从内容上聊一聊。

这是一首登高诗,向来,武者登高说征服,文人登高爱赋诗。话说,杜甫在晚年流落到了夔(kuí)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身患肺病,生活困顿。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独自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使其心有触动。

情盈满怀,不能自抑,那就写诗吧。于是,从眼前景写起,秋风紧,天高远,四周传来猿猴的叫声也被衬托得几多凄凉,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盘旋着飞回……

好一幅萧瑟的秋景图!

如果说这是小视野,那么,随后的两句就可以称为大视野了: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萧萧而下,前涌后逐的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如同一种镜头语言,一下让人的视线从此时此地,拉长拉远到无穷尽的时间和空间,苍茫感也随之而生。

置身于这样的气氛之中,诗人不由回顾自己的一生,一年又一年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即使辗转万里,从来都是一个四方漂泊的过客。

多无可奈何,时间就像这东去的流水,无情而逝,忽然间人就老了,到了生命的秋天。年轻时,也曾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如今,多少豪情在时间里虚掷,老病相加,对着明天,心生的更多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孔子曾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杜甫老梗新用,看是相似,又有不同。同样站在水边,如果说,孔子看到的是水无可挽回地“流去”,杜甫看到的却是水无法抵挡的“奔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的流水,前者寄托的是怅惘和无奈,而后者,则有点儿恐惧和悲哀。

也就是说,杜甫看到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来”的视角产生巨大的压迫感,足以使人屏住呼吸。仿佛自己愈发渺小,无所仪仗,眼睁睁看着排空巨浪扑面而来,自己无处可逃。

《庆余年》里,范闲写一诗力拔头筹,却显得少年老成

杜甫一生艰辛,到了鬓发如霜染的老年,又拖着病体独自登高。其心境,可想而知。似乎如此,只有酒可以浇愁,但病太重、人太潦倒,连酒也喝不得了。

这些,与范闲的人设,是大大不符的,也是不该体会到的。即使有类似感触,在旁人看来,也该是诧异,而不是举座皆惊,纷纷叫好。诗终究不是炫技之用,而是人内心情绪的展露。

剧中,范闲尚可调侃别人,写作“东望云天岸,白衣踏霜寒,莫道孤身远,相送有青山”时有傲气,却沦为他人门客,谄媚求存。他人为何却连质疑的资格,也不曾用到。只能说,主角光环有点儿开大了。

同样是登高的题材,杜甫在年轻时还有一首诗,完全不同的境界,倒是真正的少年意气风发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END

【作者简介:青青竹叶青。山高水远,文字相伴。浅浅文,淡淡情,写不尽的诗与远方。你若恰好在,我们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