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據統計,2018年全國結婚率僅有7.2%,比去年下降4.6%,離婚率3.2%,同去年持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從民政局的數據獲悉,結婚率同比下降,離婚率同比增長。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這組數據說明,結婚的最佳年紀在25-29歲之間。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既對婚姻憧憬又保留著望而卻步的思想?

一、通過幾個網絡平臺的眾測統計,經濟能力成為了步入婚姻殿堂的最大阻力。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俞飛鴻在《鏗鏘三人行》的節目中說:“90後的負擔會更高,所以他們會想的很多,我在20多歲的時候還考慮不到這些問題,我們的年代會更簡單一些,現在的社會壓力比以前大,外界對他們的要求,還有工作,還有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他們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成本會更高。”

某網友說:“結個婚,把我家兩代人的家底全掏空,還欠一屁股債,婚後估計要苦3年,結婚所有內容都按照丈母孃的喜好,我一點話語權都沒有。”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社會壓力大,生存空間擁擠,戀愛期的“金錢觀”考察,結婚前需要的成本也越來越貴,個人收入、家底是否豐厚,成了戀愛婚姻的標尺,尤其彩禮婚禮的費用支出足以挖空幾代人的血汗錢。

古代詩人對愛情這樣描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了唯美動人的千古絕唱“。

民國時期的林徽因用詩歌表達對愛人的思慕,“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現代,“貧家夫妻百日哀,糟糠之妻隨時換”,愛情變了質,婚姻就像馬上要消亡的羅曼蒂克史。

當一個男人“沒車、沒房、沒存款”,就會說女人太物質化;

當一個男人成了家纏萬貫的鑽石王老五,又說女人“拜金”;

當一個女人經濟獨立,就說男人肯定是吃軟飯的;

當一個人女人收入微薄,就說男人仗勢欺人。

因為經濟問題,太多的人都樂於跪舔“富”字,疲於倒在滿目瘡痍的“窮”字上。

二、高需求與低慾望

一個人的慾望越多,他(她)的需求就越大,當他(她)把這種需求讓對方去實現而無法被滿足的時候,並不會降低他(她)的擇偶的標準,相反對方會降低了擇偶慾望。

過去的生活太過於閉塞,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科學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精神需求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溫飽快樂,而是追求內心世界充盈的高需求。

尤其網絡時代的飛速更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足不出戶就解決了衣食住行,男人沉迷於遊戲、女人熱衷於網購,一部手機就可以掌握全世界的新聞、聯絡曾經遺失的感情,古老的看報和寫信已經從歷史的舞臺徹底退出。

當信息量達到了一定程度,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就徹底改變,以前都是道聽途說,現在都可以全程直播,世界的信息共享讓更多的人長了見識,儲蓄的能量也不斷增加,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和多面化,人們的需求不再滿足於知足常樂的狀態。

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愛情不再是至高無上的純粹感情,裡面摻雜了太多的雜質。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比如,要求男人多金、身世好、帥氣,有車有房,對女人要求溫柔、賢良、大方、廚藝精湛、家務等等,這些堪稱完美只不過是基礎要求,最重要的還要深得我心,適合我人才行。

浮誇風氣的盛行,男女在相互對比中錯失了最佳婚齡,對於結婚的慾望逐年降低。

物慾橫流的世界、紙醉金迷的都市,充斥著慾望與道德的審判和衝突。

結婚不再是過去老話講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也不再是瓊瑤劇裡的風花雪月,更多的人清楚地意識到結婚不是必經之路,而是一種選擇的人生旅程,很多年輕人都在質疑結婚的意義和價值,結婚能比現在過得就好嗎?這種思維導向了對愛情慾望的降低。

我並不覺得我今天結婚了就比昨天幸福。 徐靜蕾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註重精神的享受,不是隻有愛情可以填補精神的空缺,人們的專注點已經逐漸從一種情感轉移到其他的溝通和交流方式上,不僅僅侷限於另一半的傾聽,還有閨蜜、摯友等等都可以做到,最重要的是不被責任劃分、也不需要煞費苦心的經營,最後折騰的終歸是自己。

三、個體化增強,共同化減弱。

婚姻的百態中,最常見的是一對夫妻坐在一個飯桌上卻一句話不說,這樣的孤獨比一個人的孤獨感更可怕。

其實單身的日子也不難過呀,如果對方因此輕賤我,那我會理智的分手,好過糾纏不清,天長地久啊! 《歡樂頌》安迪

單身是強調“本我”,先以自身快樂成為標準。

當一個女人為了家庭大包大攬,放棄工作,丟掉理想,伺候公婆,養育小孩,一旦出現意外,比如丈夫厭煩婚姻或出軌外遇,女人的精神世界就會遭到打擊甚者天翻地覆,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生活的變故也開始認清結婚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婚姻中的抗風險因素也悄然地成了是否結婚的標準之一。

人心的複雜多變化和壓抑的泛濫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看明白不是捨棄小我就能照顧全局,你再努力也抵擋不住一場意外的“喪生”,所以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化取代了集體主義思想。

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有餘力愛別人。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身邊的負面事件和情緒總會引人深思,它不是人云亦云的產物,它是活脫脫的現實,因為存在太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才會無能為力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婚姻的不幸侵染了周邊未婚群體的雙眼。

女人變成了女漢子,拋棄溫柔的外表,鑲嵌剛強的內心,不再通過另一半尋找內心的缺失感和遺憾感,而是從自身控制,追求經濟和精神上的獨立從而獲得安全感。

這些經驗教訓,使得年輕人開始深信不疑婚姻帶來的“復辟至窮”的坎坷,婚後生活的質量下降,和不可預測的風險,以及人心的善變,諸多因素讓人開始望而卻步,喜歡但也不願意與對方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個人主義之風的思潮又重回了大地,不再接受傳統之風的禁錮和洗禮,對於傳宗接代,子孫滿堂,老婆孩子熱炕頭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反之婚姻的雙向選擇和人生的決定權掌握在個人手裡,而與另一半同舟共濟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過去,愛情是無私的,現在,愛情是功利的。

如果一方在感情裡沒有得到一絲的回饋,沒有人願意無償奉獻和陪葬自己的一生。

現代人的愛情觀需要個人的私念,我不要車子、房子、票子,也得圖你對我的好,但如果我看不到希望,那麼寧可獨身也不願分身。

四、原生家庭的固戀影響。

影響首先來自父母,無論道德上的還是具有嬰兒特點的干擾,都將產生影響以後生活的固戀。 弗洛伊德

人的性格有很多種,有些人遇事比較暴躁,有的人就很謙卑隨和,這些人格特點並不是父輩嘴裡常說的遺傳,而是伴自己的童年的經歷和曾經被壓抑的潛意識形成的。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父母的情緒息息相關。

2013年陳喬恩接受非常靜距離的採訪時說過這幾點。

1、我小時候非常自閉。

2、我自尊心很強。

3、在書本的世界裡我很安全。

4、我媽性格很強勢,平時很忙,也不開心。

5、打罵教育中成長。

6、我媽打我哥,我哥跑我不跑,我想打完就完了。

7、我媽不敢一個人睡,她害怕鬼,但我覺得我媽比鬼還可怕。

8、我小時候寧可進鬼屋也不想回家。

2019年陳喬恩容顏不老,越發自信,她在接受採訪時對未婚女性的有幾點感悟。

1、女人要過的有底氣一點,要自給自足。

2、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3、我今年要40歲了,但我不恨嫁。

4、我很快樂,但為什麼你們都不信呢?

陳喬恩的童年陰影經歷,使她逐漸鍛鍊成自強自立的性格,濃郁的自我保護意識色彩來抗爭外界的紛擾,所以結婚對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強大能覆蓋到一切。

中國式的教育一直延續著"不打不成器"的理念,上一輩父母並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他們為生計奔波忽略了對他們的情感體察和關注。

並不是所以人會因為原生家庭的冷漠造成自身的缺陷,但是很大一部分人會將沒有得到滿足的慾望壓抑,潛在地影響他們日後的思想和行為。

不結婚不一定是一種自我救贖,結婚也並非掉進自我設計的陷阱,重點在於你對生活的態度和選擇。

婚姻制度是通過法律保護了個人的利益,但保護不到個人的情感傷害的嚴重程度,所以對於結婚與否要看個人的內心追求和幸福的定義。

人在世上是需要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心疼你,終歸比沒有好。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隻能靠你自己,永遠如此。 周國平

年輕人總進入到一種誤區,認為結婚是否幸福,取決於與伴侶相處後的精神狀態。

比如,一對情侶結婚後,男方總是下班出去喝酒來維繫工作關係,而女方一直等到他回家才能安心睡覺。

這段關係中的女方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不平衡的心態也是她最心累的重點。

如果女方保持個體的獨處和精神上的獨立自由,就不會將重心死死的壓在一顆稻草上,如同驚弓之鳥讓自己整日誠惶誠恐。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可獨善其身,也不願意結婚?

好的婚姻就像彈簧,有自己的彈跳空間,但絕不離開重心。

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可以有一星半點的與伴侶有關,但是精神上的幸福源於自己的創生。

雖然我們總是聽看到周邊人對婚姻苦大仇深的感慨,也長看到他們愁眉不展的"掛麵臉",但是結婚的需求終歸還是靠自己內化。

你可以三言兩語的概括一個人,但是不能受思維的誘導,不能從眾,應該是基於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判斷。《歡樂頌》安迪

網絡上的評論並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心聲,人生經歷也並非全部複製粘貼,個體的獨立性是尊重相處的不同。

與其站在道德標準批判、苛責他人,不如深思、自省、感悟和挖掘內心的傾向。

無論精神多麼獨立的人,感情總是在尋找一種依託,一種歸宿。 路遙

人需要情感的寄託和關注,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沒必要去違背也無需用"偽自律"的假象獲得外界的認可。

1、缺陷是完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我們從小就沒有成就感,都是在別人苛刻的追求完美的這種壓力面前,向前走。

3、完美的婚姻是接受對方的缺點。 白巖松

天地萬物都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社會需要對婚姻出現的"緋聞"多些包容,。

人之所以存在焦慮和無力感,是因為過度聚焦缺陷的危險性,沒辦法理解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意義。

父輩總讓我們像優秀的人學習,我們開始模仿別人的人生,後來都忘了自己最初的決心,人生的最高需求在於自我實現,可是事實卻被現實數據掰歪了價值觀。

我們常將個人的情緒強力擠壓伴侶,挑起對方的憤怒點導致矛盾激化,言語的暴力襲擊也許會升級到家暴,毫無理性的人類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罪在對方身上,雖然表面糾結對方身上的不足,然,真正的起源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人生即便不結婚,重要的是有一個在你生病時能幫你買藥,在你舟車勞頓後整理好舒適的床鋪,在你傷心之餘帶你出去散心的人。

而當你非常想有個家,他又可以義無反顧地為你披上嫁妝,這樣的關係也許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