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男孩不停地挥拳锤在沙发上,地板上呆坐着他的母亲。

就在刚刚,男孩打完球回家,一进门耳边就传来了刺耳的声音。

“怎么搞得这么脏?我养你来就是气我的是吧?你为啥不能出去替个好人死了?”

越说女人越激动,最后跑到男孩面前,抬手就是一耳光。突然,男孩好像是疯了一样,一把将女人推倒在地板上,不停地挥拳砸在女人的背上、肩膀上、头上······

女人怒吼道:“我把你养这么大,就是让你这么对我是吧?“听见这句话,男孩停手了,转头开始锤在沙发上像是发泄不完似的。

沉默了许久,女人开口道:“我自己一个人带你这么大我容易么?你居然对我动手!”男孩平静的说:“我从来没让你生我,如果出生我可以自己决定的话,我宁肯不出生。”

女人没有回应,完全懵了,只是沉默地盯着孩子。片刻对视沉默之后,女人绝流下了绝望的眼泪。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这个片段发生在一个12岁的男孩和自己的亲生母亲身上,因为恶劣的母子关系,这位母亲请求育儿专家帮忙解决和儿子之间的问题。

在这位育儿专家的询问下,了解了在男孩四岁时妈妈就开始经常打他。“我要还手!”小男孩从最先的用手反击,发展到用工具。不敢想象,这种仇恨是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

“为什么打孩子?”在这位专家的一再追问下,得知,孩子爸爸出轨,并不管家里的事情,孩子的妈妈工作辛苦,工资很少。妈妈将对工作的不满和对孩子爸爸的所有仇恨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所以在这几年,“暴力”就成了母子俩唯一的沟通方式。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孩子的妈妈现在非常后悔,孩子还小就这么对待自己,不敢去想长大了会怎么样。看着这位妈妈绝望又无助的表情,同样身为母亲的我倍感心痛,觉得她很可怜。但是,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时你暴打孩子的时候,有想过你是多么伤孩子的心?

长期这样暴怒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会伤害孩子的大脑。脑神经专家曾指出,长期对孩子吼叫,打骂,会让孩子的脑容量变小,而减小的区域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发展智慧,信念和积极向上的那一部分。

而结果更是显而易见,如果长期处在压抑的情绪中学习,就会出现厌学,甚至逃学。被吼大的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心,攻击性变强,遇到挫折更容易逃避。在没有爱的滋养中长大,你只是让孩子活着而已,你都没有善待孩子,怎么能指望孩子善待你呢?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层面非常广,不能去用棍棒驯服,也不是靠拳头就能得到孩子尊敬的。不能再用这种“奴役”思想和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算,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滥用暴力。

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那如果孩子做错事,家长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呢?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指导代替批评或说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指导和批评的本质区别。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会不由自主地将问题本身延伸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上面,这让孩子产生一种认知,妈妈讨厌我,不喜欢我,我太没用等等。

而指导则是家长陈述问题以及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会对孩子本人进行语言攻击。孩子既明白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又会融会贯通,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犯错,自己也会解决了。

你看,父母不同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规定纪律代替制定惩罚

纪律是是一种事先约定,是让孩子调整自己的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是让孩子从内心学会遵守和信服的。长期坚持起到效果后,孩子会非常乐意配合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而惩罚则是在制止不当行为,合理的惩罚会给孩子起到警戒作用,而过激的惩罚只会让当事人学会投机取巧,让孩子内心充满愤怒和不甘,甚至学会撒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回应大于反应

要是孩子做错了事,做家长的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事情本身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

“孩子,来把这些碎片收拾一下,不要用手去捡,小心割破手指!要用扫把去扫,下次注意点!”这叫回应。

“你看看你,一个碗都拿不住,长着手干啥使?你说你以后还能干好啥?”这是反应。

你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回报以同样的方式。遇到问题,打骂或者过度宠溺包庇都是不可取的方式,有的父母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需要父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已有认知,学习怎么和孩子相处。

男孩哭诉“我不想出生”,气急“殴打”母亲,专家:是母亲害了他

我是贝贝麻麻爱贝儿!关注我! 每天分享育儿知识,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