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男孩不停地揮拳錘在沙發上,地板上呆坐著他的母親。

就在剛剛,男孩打完球回家,一進門耳邊就傳來了刺耳的聲音。

“怎麼搞得這麼髒?我養你來就是氣我的是吧?你為啥不能出去替個好人死了?”

越說女人越激動,最後跑到男孩面前,抬手就是一耳光。突然,男孩好像是瘋了一樣,一把將女人推倒在地板上,不停地揮拳砸在女人的背上、肩膀上、頭上······

女人怒吼道:“我把你養這麼大,就是讓你這麼對我是吧?“聽見這句話,男孩停手了,轉頭開始錘在沙發上像是發洩不完似的。

沉默了許久,女人開口道:“我自己一個人帶你這麼大我容易麼?你居然對我動手!”男孩平靜的說:“我從來沒讓你生我,如果出生我可以自己決定的話,我寧肯不出生。”

女人沒有回應,完全懵了,只是沉默地盯著孩子。片刻對視沉默之後,女人絕流下了絕望的眼淚。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這個片段發生在一個12歲的男孩和自己的親生母親身上,因為惡劣的母子關係,這位母親請求育兒專家幫忙解決和兒子之間的問題。

在這位育兒專家的詢問下,瞭解了在男孩四歲時媽媽就開始經常打他。“我要還手!”小男孩從最先的用手反擊,發展到用工具。不敢想象,這種仇恨是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

“為什麼打孩子?”在這位專家的一再追問下,得知,孩子爸爸出軌,並不管家裡的事情,孩子的媽媽工作辛苦,工資很少。媽媽將對工作的不滿和對孩子爸爸的所有仇恨全都發洩到孩子身上,所以在這幾年,“暴力”就成了母子倆唯一的溝通方式。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孩子的媽媽現在非常後悔,孩子還小就這麼對待自己,不敢去想長大了會怎麼樣。看著這位媽媽絕望又無助的表情,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倍感心痛,覺得她很可憐。但是,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時你暴打孩子的時候,有想過你是多麼傷孩子的心?

長期這樣暴怒的情緒和行為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身體,更會傷害孩子的大腦。腦神經專家曾指出,長期對孩子吼叫,打罵,會讓孩子的腦容量變小,而減小的區域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智慧,信念和積極向上的那一部分。

而結果更是顯而易見,如果長期處在壓抑的情緒中學習,就會出現厭學,甚至逃學。被吼大的孩子長大後,缺乏自信心,攻擊性變強,遇到挫折更容易逃避。在沒有愛的滋養中長大,你只是讓孩子活著而已,你都沒有善待孩子,怎麼能指望孩子善待你呢?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現在的孩子們接觸到的信息層面非常廣,不能去用棍棒馴服,也不是靠拳頭就能得到孩子尊敬的。不能再用這種“奴役”思想和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就算,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濫用暴力。

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那如果孩子做錯事,家長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呢?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指導代替批評或說教

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一下指導和批評的本質區別。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會不由自主地將問題本身延伸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上面,這讓孩子產生一種認知,媽媽討厭我,不喜歡我,我太沒用等等。

而指導則是家長陳述問題以及尋找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會對孩子本人進行語言攻擊。孩子既明白了問題的解決辦法,又會融會貫通,再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犯錯,自己也會解決了。

你看,父母不同的做法,對孩子來說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結局。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規定紀律代替制定懲罰

紀律是是一種事先約定,是讓孩子調整自己的某種行為,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是讓孩子從內心學會遵守和信服的。長期堅持起到效果後,孩子會非常樂意配合並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而懲罰則是在制止不當行為,合理的懲罰會給孩子起到警戒作用,而過激的懲罰只會讓當事人學會投機取巧,讓孩子內心充滿憤怒和不甘,甚至學會撒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回應大於反應

要是孩子做錯了事,做家長的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事情本身做出回應而不是反應。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

“孩子,來把這些碎片收拾一下,不要用手去撿,小心割破手指!要用掃把去掃,下次注意點!”這叫回應。

“你看看你,一個碗都拿不住,長著手幹啥使?你說你以後還能幹好啥?”這是反應。

你是怎麼對待孩子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回報以同樣的方式。遇到問題,打罵或者過度寵溺包庇都是不可取的方式,有的父母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就需要父母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已有認知,學習怎麼和孩子相處。

男孩哭訴“我不想出生”,氣急“毆打”母親,專家:是母親害了他

我是貝貝麻麻愛貝兒!關注我! 每天分享育兒知識,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