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如何當好“衛兵”

抵禦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如何當好“衛兵”

病毒入侵人體後免疫系統如何“回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院王穎教授表示,人有三道免疫防線,分別是組織屏障、固有免疫應答和適應性免疫應答,三道防線協同作戰,抵禦病毒入侵。

應對SARS、MERS和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性疾病,人體免疫系統至關重要。

王穎介紹,人體免疫系統在抵禦病原體入侵時,有三道防線可發揮作用,分別是組織的屏障作用、固有免疫系統的應答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應答。

病毒並不能獨立完成複製,而要通過感染進入宿主細胞,才能進行增殖。人體的組織屏障包括緻密的上皮細胞組成的物理屏障、由上皮細胞分泌的黏液等組成的化學屏障,還有與人類共生的微生物組成的微生物屏障,這些組織屏障承擔著把病毒抵擋在外的重任。

一旦病毒突破了組織屏障的防線,人體的固有免疫應答隨即啟動。參與固有免疫應答的細胞主要包括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它們主要存在於人體和外界接觸的部位,如呼吸道、腸道、尿道等。當固有免疫細胞中的受體與病毒結合後即被活化,活化後的巨噬細胞可直接消滅胞內病毒,或進一步分泌細胞因子招募並活化其他免疫細胞,聚集在被感染細胞的周圍,導致炎症反應的發生。

當病毒入侵併激活固有免疫應答這道防線時,適應性免疫應答作為第三道防線也悄然啟動。王穎說,固有免疫應答中的樹突狀細胞能高效地攝取、加工和遞呈抗原,並將抗原帶到引流淋巴中,在那裡激活T細胞,並進一步激活B細胞。T細胞和B細胞是人體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部分,它們可對病毒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清除,效率更高,副作用也較小。殺死病毒後,大部分T細胞和B細胞也會死去,但有小部分會留下來變成免疫記憶細胞,在人體內長期存活。當同種病毒第二次入侵時,就會迅速激活這些特異性免疫記憶細胞,產生“更快、更強”的免疫反應,從而迅速擊敗病毒。

國外專家提出的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免疫學系主任儲以微教授指出,群體免疫是指一個群體針對某種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具有群體效應。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群體免疫手段。

在各國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群體免疫”一詞走進公眾視野。究竟什麼是群體免疫?它能否有效控制疫情發展?儲以微說,群體免疫是指一個群體針對某種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具有群體效應。比如,某種病毒感染者會傳染兩三人,那麼如果一個群體中有3個人,必須有2個人有抗體,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通常,當一種外來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如果個體免疫力足夠好,則能消滅病原體,並獲得免疫記憶,不過這要建立在免疫力健全的基礎上。而且,當人體免疫系統第一次接觸新病毒,產生的初始免疫不及第二次接觸所產生的再次免疫強。儲以微表示,將人群直接暴露於一種全新病毒環境中具有很大風險,希望大部分人調動自身的主動免疫“扛過去”,等到一定的時間點獲得群體免疫的做法,在現代醫學條件下並不可取。

歷史上,在醫學不盡發達的時期,確實採用過“群體暴露”的方法來使人獲得免疫力,比如天花。天花病毒在20世紀奪走了3億人的性命,當時為了抵抗它,曾將天花患者身上的膿包瘡刮取轉接到正常人身上,使大家獲得初始免疫(主動免疫),存活下來的人如果再次暴露在天花環境下,就會激發再次免疫,這其實也是疫苗的作用原理。因此,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群體免疫手段。

有人擔心,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病毒會否發生變異,以及變異後疫苗能否敵得過多變的病毒?對此,儲以微表示,現代疫苗製備技術已相當成熟,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也在快速研發之中。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不管病毒如何變,科研人員都能以冠狀病毒屬為根基研發出相應疫苗,以幫助機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從而起到預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