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造血式”產業服務顯成效

大商所“造血式”產業服務顯成效

外匯天眼APP訊 : 2015年以來,國內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逐步推進,各類大宗農產品定價愈加趨於市場化,農產品價格波動開始擴大,涉農領域的各個利益主體,尤其是農戶擔心其種植收益,急需能夠有效規避價格風險、收益風險等風險管理工具,同年,大商所適時開創了“保險+期貨”模式,將堅持多年的“三農”服務工作推上了新臺階。2018年大商所在“保險+期貨”項目的基礎上,探索推出“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下稱“大商所農保計劃”)。2019年,結合市場新的發展情況,大商所又將場內期權、場外期權、基差貿易項目進行整合,推出“大商所企業風險管理計劃”(下稱“大商所企風計劃”),開始構建產業企業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綜合框架體系。

5年來,從期初“保險+期貨”項目推介到目前模式逐漸成熟並大範圍推廣,“大商所農保計劃”和“大商所企風計劃”吸引了越來越多期貨、保險、銀行、產業企業等多種機構主體廣泛參與,得到了涉農主體和產業企業的高度認可,成為大商所助力三農工作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路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3月1日,大商所較往年提早發佈了2020年“大商所農保計劃”以及“大商所企風計劃”項目申報通知。進一步優化拓展“大商所農保計劃”和“大商所企風計劃”,適當增大了規模、增加了項目數量、擴大了省份區域、縣域覆蓋項目和分散項目同步推進,並增加了涉及品種。同時,秉持服務國家戰略的原則,鼓勵助力脫貧攻堅、支持湖北疫區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項目。

喜看稻菽千重浪,“保險+期貨”阡陌往

從最初的“千村萬戶”工程,到“場外期權”“保險+期貨”價格險、收入險模式,5年間,大商所將“保險+期貨”試點深化拓展為“大商所農保計劃”,項目的規模、數量、保費金額、覆蓋範圍、涉及品種等方面均逐年拓展,吸引了眾多期貨、保險、銀行等多種金融機構廣泛參與。行業人士認為,“大商所農保計劃”發揮了期貨市場在服務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很好地服務了國家戰略,助力脫貧攻堅,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探索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從保險行業角度看,“‘大商所農保計劃’拓寬了國內農業保險的保障範圍,提高了保障程度,受到農民的歡迎。”保險公司有關人士表示,而且,項目與“關於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相適應,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打開了一條農業風險管理的新路徑。

截至2019年,包括“大商所農保計劃”在內,大商所已經開展“保險+期貨”項目225個,支持項目資金4.2億元,為覆蓋23省區的農業生產者提供了收入保障。2019年扶貧項目的效果則顯示,計劃項目在助力貧困地區脫貧不返貧方面也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在魯證經貿副總經理王洪刊看來,行業持續推進項目落地和推廣工作過程中,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產品供應方對於金融產品在農業領域的實踐經驗也得到充分提高,接地氣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和能力也逐漸加強。

“每年項目業務要更上一個臺階,我們也是幾經考驗。”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啟軍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從最初簡單的價格險項目,到保障綜合收益的收入險項目,現在南華期貨已經在項目中推出收入險附加基差採購,以更加貼近產業主體的實際需求。據浙商期貨產業研究所所長藍旻介紹,浙商期貨2019年在黑龍江九三管理局、山東嘉祥縣開展的縣域覆蓋項目中,還引入了基差收購、衛星遙感、訂單農業、科技種植等創新模式,從成本端、產量端、價格端、銷售端等方面提供全產業鏈風險管理服務,大幅提升了“保險+期貨”模式對參保農戶的實際保障效果。

隨“風”潛入“業”,潤“企”細無聲

為進一步鼓勵期貨市場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拓展期貨市場服務產業企業風險管理的廣度和深度,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培育龍頭企業示範,大商所在2019年推出了“大商所企風計劃”。 “大商所企風計劃”看起來面世不久,但它的前身,以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等為代表的“企業風險管理項目”其實已經開展了6年之久,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悄然打下堅實基礎。

2019年,“大商所企風計劃”共計完成56個項目,包括14個場內期權推廣項目、15個場外期權項目和27個基差貿易項目,涉及30家機構和企業,共服務70個產業企業,其中民營企業佔比68.6%。

據光大期貨大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翟海達介紹,6年間,“企業風險管理項目”和“大商所企風計劃”項目融合了場外期權、場內期權以及基差貿易等元素,為企業管理市場風險提供了更多的路徑和方案,服務大量生產經營企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為產業企業樹立了行業標杆,可以帶動全產業鏈運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風險,提升了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以及相關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從大商所第一次開展企業風險管理項目以來,我司一直都在積極參與,主要是鐵礦石的基差貿易。這幾年能明顯感受到,鐵礦石市場上以鐵礦石期貨合約作為標的進行現貨買賣的體量大幅提升。”永安資本鐵礦石期現經理徐旭晨告訴記者,貿易商對利用“期貨價格+基差”來買入遠期現貨的模式已經非常認可。這兩年來,工廠對當天現貨採購也已經開始接受“期貨價格+基差”的模式。“最近鐵礦石波動劇烈,我們也都是採用‘期貨價格+基差’向鋼廠報現貨價格,鋼廠通過掛相對便宜的期貨價格,拿到了比較便宜的現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他表示。

在他看來,這幾年貿易商、鋼廠能迅速接受“期貨價格+基差”定價的模式,離不開“企業風險管理項目”推動。市場基差貿易的量也在逐年上升,企業對利用期貨作為工具進行風險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且隨著鐵礦石場內期權的上市,風險管理的工具進一步得到了豐富。相信隨著“大商所企風計劃”的推進,貿易公司、實體企業利用期貨、期權進行風險管理將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效。

此外,從“企業風險管理項目”到近兩年的“大商所企風計劃”,大商所不曾忽略這幾年一直處於“弱勢”的中小企業。中信期貨有限公司產業業務總部(北京)副總監劉凱翔表示,根據中信期貨近年來的參與體會,交易所對通過期貨衍生品工具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其實越來越重視。實際上,2020年“大商所企風計劃”中,還單獨設立中小企業板塊項目,支持中小企業有效運用期貨市場品種工具開展風險管理,穩定生產經營,助力復工復產。

“不管是從參與門檻還是約束條件上面都更加寬鬆,真正做到了貼合企業實際需求,幫助和引導企業利用期貨衍生品項目來進行風險管理。”他說,根據歷年反饋情況看,產業企業逐步正視衍生工具的作用和地位,參加“大商所企風計劃”也越來越積極,對利用期貨工具來進行風險轉移的認識程度也逐漸理性和成熟。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樹漸成林

除了直接效益,“大商所農保計劃”與“大商所企風計劃”相關項目在國內起到的良好示範效應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大商所農保計劃”。長期以來,國內大多涉農主體缺乏基本的風險管理知識,利用金融工具來防範風險的意識薄弱,對於價格保險的作用及價值的認識不夠深。而近兩年項目的推廣活動和顯著成效如同案例範本,引導並幫助涉農主體樹立保險意識。有期貨公司反映,目前許多開展和未開展過項目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地方政府均對“保險+期貨”相關項目響應積極、開始主動參與項目。還有一些期貨公司已經開始在原先“保險+期貨”項目發展基礎上,試水商業性項目。

長江產業金融服務(武漢)有限公司場外衍生品部負責人梁程遠介紹,近兩年,長江期貨參與的棉花、豆粕、雞蛋、橡膠、玉米、蘋果等各類品種的“保險+期貨”項目中,商業性和政策性項目兼備。浙商期貨也表示,在部分地區鼓勵有能力、有技術的農業經營主體自繳保費參與“保險+期貨”相關項目。

藍旻告訴記者,2018年浙商期貨在浙江龍游開發了第一單商業性豬飼料成本保險,2019年在陝西、黑龍江等地開展了粳米、豬飼料等多個商業項目。“這些模式的運用,在擴展了公司業務板塊的同時,也為公司增添了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三農’發展的新通路。”他說,未來,浙商期貨也將繼續深入研究國家政策方向,結合地區實際,為全國各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更加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