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今天要宣說醍醐灌頂這個經典的成語橋段。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醍醐灌頂有本義與喻義。

醍醐灌頂本義形容一個人突然明白了什麼,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意思差不多。

下面重點說喻義。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用醍醐來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釋經,言聞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頂,便是將人食用醍醐後的清涼通感,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豁然貫通。又如《維摩詰講經文》稱“聞名如露人心,共語似醍醐灌頂”也是此意。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醍醐灌頂”是一個意會詞,它絕不是指用一桶“醍醐”從腦袋上直接澆下來,實際上在古代“醍醐”很難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澆”得起的。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呢?“醍醐灌頂”又怎麼跟佛教扯上關係的呢?這就要分說“醍醐”和“灌頂”。

一、醍醐

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醍醐有三個意思,一是美酒,二是從奶酪裡精煉出來的油,三是佛性。表面上看這三個意思毫不相關,但其實它們關係密切,一環扣一環。

“醍醐”這兩個字雖然生僻,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酉字旁。在甲骨文裡,“酉”字的字形就是在一口大缸里加上液體,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酒罈子。“酒”這個字就是水+酉。所以說,如果一個字是酉字旁,它多半跟酒、酒罈有關,比方說釀、酗、酥、醬。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金文“酉”

而“醍醐”兩個字都是酉字旁,可以確定也和酒有關。但這兩個字的出現時間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很早的古書就有“醍”,但很晚之後才出現“醐”。

先說“醍”字。“醍”本是一種速釀的薄酒。《說文新附·酉部》說:“醍,清酒也。”而這種酒又是微帶黃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說:“醍,酒紅色。”即指古代的一種紅酒。《周禮·酒正》篇記載了先秦時代釀酒業的發展,裡面記錄了古代的五種酒,按照清濁排序,“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這五種齊就是五種酒,一號泛齊是最濁的一種酒,二號醴齊清濁相交,三號盎齊是白酒,四號醍齊是是紅酒或者黃酒,五號沈齊是清酒,是裡面最清的一種。所以“醍”就是古代的一種酒,出現的時間非常早。

再說“醐”字。在“醍”字誕生的年代,並沒有“醐”這個字,中國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裡都查不到這個字,而直到南北朝的古書裡才記載了這個字,而且它只有唯一的意思:醍醐。今天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是,如果你去查“醐”這個字,它會告訴你——請參考詞條“醍~”。

南北朝的史書裡最早出現了“醍醐”,“醐”與“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狀的液體。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顏色、一字表形狀,連起來就是赤黃色的精煉奶油,是一種絕世美食,是指從酥酪中提製出的油。醍醐質地細膩潤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

這個東西最早不是我們漢族人發明的,而是周邊一些少數民族。《魏書·西域列傳》裡就記載,西域的悅般國有個風俗,每個人都要把頭髮剪成和眉毛平齊,然後在頭髮上塗上醍醐,一頭秀髮閃閃發光。可以看出悅般國人很有創造力,把奶油當啫喱水用。

不要以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視為牛乳中的美味極品,醍醐因為是精煉出來的油,所以它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是也”。醍醐難得就難得在“精煉”上,它需要經過重重工序的提煉才能製作出來。《大般涅盤經·聖行品》說:“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穌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連佛經都忍不住稱讚這人間美味。

醍醐可用兩個字概括:精髓!可能是這個東西,不管怎麼提煉吧,總之是個高精度的複雜工程,只有經過了這些繁深的過程,才可能提煉出醍醐這種絕世美味。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南北朝到唐代是佛教在中國迅猛壯大的時代,很多佛經傳入中國需要翻譯。其中梵文裡有個詞叫“mandala”,音譯為“曼陀羅”,但光音譯不夠,還需要一個漢語詞彙來意譯。mandala的意思是一切聖賢、一切功德的聚合之處,佛教裡引申為本質、精髓、佛性。而不管是本質、精髓還是佛性,都不是表面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挖掘、修行、領悟才可以得到。唐朝僧人在翻譯mandala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東西和mandala要表達的意思特別吻合,這個東西就是醍醐,因為領悟佛本和製造醍醐一樣難。正是因為醍醐的這個特性,醍醐作為一個對梵語的翻譯詞,它又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維摩詰經》

這就是“醍醐”的意思,它原先指一種酒,後來指奶酪精煉出來的一種美食,再因為它的精煉程序複雜而代指佛性。

二、灌頂

本義源自於天竺,即印度那塊。相傳古印度君王新登基都會行灌頂之禮,用容器盛四海之水,澆於新王頭頂,喻義君臨天下,威加四海。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古印度君王受灌頂之禮)

印度的僧人等級森嚴,也有此做法。凡僧侶弟子登堂入室修行到一定程度都會行灌頂之禮,由施禮人用容器澆甘泉於受禮人顱頂,受禮完畢,受禮人將進行一段時間佛學精髓的閉關修習,由此達到內外灌頂之要義,這一點不難理解。

也就是說醍醐灌頂也喻義佛教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頓悟,我們經常看到影視劇中佛教或者其它宗教施禮人會往受禮人頭上灑幾滴水,此舉追本溯源皆出於醍醐灌頂之義。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維摩詰對醍醐灌頂有獨到見解)

什麼是醍醐又如何灌頂?本義和引申義是什麼?為何與佛性扯上關係

(精神內斂也好,演繹歸納也好,類比也好),“醍醐灌頂”建立在這個佛教含義之上,意思是佛學的真諦好像突然降臨到了頭上,一下子都明白了。這個成語第一次出現是在《維摩詰經講經文》裡:“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此句對於醍醐的描述乃出於玄奘西行幾百年之前,大概是玄奘西行回來見天竺灌頂之禮,所行所感雜糅了我國醍醐的至精至髓之要義而將之意譯為“醍醐灌頂”,既用精髓灌注人的頭腦,使人達大智慧頓徹明悟的境界。當然,放到我們凡人身上來說,更多是指聽到了高明的意見使人有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之感的意思。

附:其他喻義

醍醐不僅可以與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餅”,還可以做藥引子或直接入藥,醍醐最突出的藥用效果便是清涼去燥熱。對此,唐代詩人顧況有詩云“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根據醍醐的這些特性,後世又生髮出許多引申義來。

A、喻精釀之美酒

由於醍醐精煉的特點,古人又將精釀之美酒也稱作“醍醐”,此說多見於詩中。白居易曾寫《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又有《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B、喻人品之高潔

同樣是借醍醐難得、精粹的特點,古人又用醍醐來代指高潔之士。《新唐書》中有稱讚穆寧四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之言說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贊少俗,然有格,為酪;質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