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今年第一批互聯網公司遺憾退場: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偏偏有幾家互聯網公司,由於自身這樣那樣的原因,在這個互聯網的春天遺憾退場。


1


自打疫情爆發以來,絕大部分的線下教學場所都已關閉,線上成了中國數千萬學生上課的唯一渠道。


釘釘、騰訊課堂、網易雲課堂等網課產品的用戶數量大增,線上教育似乎迎來了春天。


然而,一家名為“明兮大語文”的線上教育公司的倒閉,卻給這個冬天蒙上了一層“寒雪”。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明兮大語文成立於2016年11月,主營6-12歲少兒閱讀在線素質教育,曾於2018年7月獲得來自創新工場的天使輪融資。


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改革和新課改的持續推進,語文學科地位漸漸提升,語文課外輔導的市場逐步擴大,一些針對語文教育的新線上公司也遍地開花,明兮大語文便是其中之一。


由於明兮將公司大部分資源投入到了產品研發中,他們的課程不僅生動有趣,還效果顯著,獲得了家長們的高度認可,新學生如潮水般湧入,一度被譽為大語文賽道的黑馬。


可惜好景不長,明兮的繁華來得快去得也快。2020年2月13日,明兮大語文創始人王嘉樹發佈《致明兮家長的一封信》,宣告公司停止運營。


聽到消息後的明兮家長有如晴天霹靂,因為2月是學期開始,他們剛交的幾千甚至上萬的學費還未使用,而明兮方面竟然表示無法退費,只能按雙倍予以換課,但換課的可選範圍又少之又少。


不僅家長要不回學費,就連員工也被欠工資。有位明兮的老師稱,自己的底薪加課時費有一萬多,而公司有上百名員工,粗略估計也有大幾百萬工資,而一月份的工資卻遲遲未發。


為什麼明兮大語文會落到如此尷尬的境地呢?創始人回應稱,因為發展冒進,在項目初期同時開了4個學年的課程研發,導致投入增速大幅增加。再加上對融資節奏的誤判,造成了運營資金上產生巨大的缺口。最後投資方放棄投資,資金鍊斷裂引發雪崩。


明兮的死因在教育行業並不是個例,這一個多餘的時間裡,還有“兄弟連IT教育”“趣動旅程”兩家教育公司同樣因現金流倒閉。他們用血的教訓給我們上了一課:


不管對未來的預期有多高,兜裡有錢才是最重要的。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要隨時對風險做好準備。


2

Someet:從選擇小眾開始,就註定了要死亡


如果說明兮大語文之死只是一時大意,那麼社交平臺“Someet”的死就命中註定了。


Someet,是成立於2015年的興趣活動社交平臺,秉持著“人人都是主辦方”的理念,針對大城市的年輕人,讓每個用戶都能自由發起並參與線下活動。


與一般的平臺相比,Someet的活動顯得十分小眾,甚至有些“奇葩”。有多奇葩呢?比如曾經有人發起了一個“挑草莓籽”的比賽,內容很簡單,用牙籤挑草莓上的籽,決賽就是看三分鐘之內誰挑的最多。


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除此之外,還有像“讓男生體驗一天大姨媽”“一起斷網 8 小時,只看書”“在醫院的 ICU 病房門口,觀察生死”稀奇古怪的活動。但就是這些活動,為許多年輕人帶來了樂趣,甚至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食糧。


五年時間,Someet共舉辦了上萬場活動,擁有45.7407萬名用戶,活動總參與人數高達 4.6543萬人,活動發起人4172位。對於一個小眾的社交平臺來說,有這樣的成績已實屬不易。


並且,Someet也曾得到過資本的青睞。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Someet共計完成兩輪融資:2016年4月,完成36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雲天使基金;同年11月,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寒武創投。


但就是這樣一家有情懷、有實力的公司,還是在這個春天黯然離場。2020年3月17日,Someet發佈了平臺關閉的公告。


表面上看,Someet的死因是老生常談的現金流問題,但實際上,Someet從創始人到員工都沒搞清楚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他們曾經嘗試過收取會員費,但因為遭到用戶的反感而取消,直到最後也沒能找到變現的方式。


另外,從根本上來說,小眾的活動形式也註定了它的失敗。社交平臺就像一個生態系統,首先要足夠大才能保持穩定性。而Someet的小眾使用戶增長產生了瓶頸,最終因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死亡。


Someet的經歷告訴我們,作為創業者,腦子裡必須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不能走一步是一步。否則只會像它一樣,一切努力化為泡影。


3

美團雲:做不到行業前三,就沒有意義


如果要在三家退場的公司裡選一個最遺憾的,那可能要數美團雲了。


美團雲,是2013年美團推出的公有云平臺,為B端用戶提供穩定的公有云服務。起初是為了美團點評內部的外賣、電影等業務服務,後延伸至於餐飲、酒店、旅遊等領域。


按理說,美團雲的起步並不晚,僅晚於2009年成立的阿里雲,比騰訊雲、百度雲都要早。但由於美團是做本地生活服務的,用戶涉及面過廣,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美團雲發揮不出它應有的實力。


他們沒輸給疫情,卻輸給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雲計算是徹頭徹尾的技術導向型產業,具有“強者恆強”的特點。技術越好,服務器就越穩定,同帶寬價格也越便宜,招攬的用戶越多。


通用電氣前CEO韋爾奇曾說:任何事業部門存在的條件就是在市場上“數一數二”,否則就要被砍掉、整頓、關閉或出售。而現在的雲計算市場上,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佔據了75%的市場,美團雲還排不進前十,因此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十分尷尬。


另外,雲計算盈利週期比較長,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不然很難有成績。但美團的“軍費”主要花在了本地生活的戰場上,分給美團雲的十分有限。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美團雲最終迎來了被“砍掉”的命運。與大多數死於“外因”的公司不同,美團雲的退場要歸咎於“內力不足”。這也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要輕易投入,不然總有一天要面臨“斷臂求生”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