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中醫|冬日寒毒沉積,“毒”由淺入深地傷害身體

中醫“毒”歷來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綜合概念。它既是異於六邪的致病因素,又是人體各臟腑陰陽失調的病理產物,它還指藥物的偏倚和對人體的毒性。它也作為疾病的名稱和治療方法出現。

“是藥三分毒”將“藥”和“毒”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使這兩個概念難分難解。

冬日中醫|冬日寒毒沉積,“毒”由淺入深地傷害身體

與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和日益融入現代中醫,中醫“毒”的概念已經發展演變,其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理解“內毒”變得越來越清晰。“毒”概念的演變明顯受到現代醫學對疾病病機的最新認識的影響,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時代的特徵

邪毒的證候特徵

內毒為患,表現出複雜的證候特徵,有助於區分其陰陽屬性。

熱(火)毒

火毒即熱毒,兼有火毒和毒素的致病特性。其特點是熱壓血、熱毒攻心、熱毒攻腦。症狀包括熱、煩躁不安、吐血、便血、便秘、尿赤、舌絳、苔黃燥、脈數等證候。

痰毒

在飲食不規律、脾胃受損的基礎上,長期積存痰液而形成。它具有痰證和毒證兩種病理特徵。其主要特徵是

痰包身,毒攻心,阻脈,舌苔持續模糊油膩

冬日中醫|冬日寒毒沉積,“毒”由淺入深地傷害身體


淤毒

瘀毒是指血液在體內停滯,不能正常遵循。具有瘀和毒兩大病理特徵,氣虛氣滯,血寒血瘀。血瘀可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運動,表現為疼痛、出血、腫塊,並伴有下肢顏色改變,血瘀明顯,許多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屬於瘀毒。身體長時間停滯,氣色就會變黑,皮膚就會幹燥,嘴唇就會變黑,舌下絡脈就會淤積。

寒毒

多見於陽虛體質、無火熱之邪或火熱之邪不甚的情況下, 它是由氣滯、瘀血、痰凝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寒毒侵襲下肢,主要表現為下肢寒冷、疼痛。根據中醫理論,寒毒可分為外寒和內寒。外部寒冷被稱為冷病原體,通常在冬季或氣溫突變時引起疾病。內寒是指身體陽虛,失去正常的溫熱功能,並表現出虛寒的跡象。寒毒會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如果血液是熱的,它就會循環。如果它是冷的,它就會凝結。因此,寒毒容易引起血管堵塞等疾病。

冬日中醫|冬日寒毒沉積,“毒”由淺入深地傷害身體


溼毒

溼毒可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或涉水下雨,外界溼毒侵入人體而引起的。內溼主要是由於脾臟功能喪失所致。脾主要運水、溼。如果脾臟有問題,它就會停止水的積累,形成體內的溼氣。

邪毒治法機制

中醫“毒”的治療方法有排毒、化毒、抗毒、清毒。

排毒

也就是說,為了排除毒物的排出,我們通常採用打開排毒通道、促進氣血循環,即方便排便、排尿等方法來排出毒物。這是中醫常用的方法。

化毒

則是為了抑制或抵消毒性和消除其熱等的特點。熱須寒制, 穢須香消。適用於陽熱毒和部分陰毒。

抗毒

是扶助正氣, 提高人體自身解毒能力, 以抵禦毒邪對人體的損傷, 即扶正以解毒。針對機體氣血陰陽之偏虛, 施以扶補, 以助正氣而解毒。

冬日中醫|冬日寒毒沉積,“毒”由淺入深地傷害身體


清毒

即清熱解毒。屬中醫八大治法之一的清法, 是驅除毒邪的主要治法, 也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治法之一。其適用於外毒及內毒屬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