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周末看完《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以后,我沉默了三个小时。

就好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情节真实的电影,会让人难受和压抑。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热,“校园欺凌”这个词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里。但讽刺的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搜,全是“四字弟弟荧幕初吻”、“周冬雨影后级别演技”之类的,而最应该受到关注的话题,反而榜上无名。

-01-

先说几个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第一个点是,学校里发生跳楼事件以后,警方到实施校园暴力的其中一个学生家里家访的时候,施暴学生的眼神,电影拍到这里还专门给了一个特写镜头。那种眼神,如果不是放在施暴的前提之下,会给人一种美好,纯粹,透彻的质感。

但这个学生,是施暴并且致人死亡的“领头羊”。在这种背景之下的眼神,清冷摄魂,它表面伪无邪的神情之下,潜藏着的是对于校园暴力的嗜爱以及对于违法犯罪的无知,是让人毛骨悚然,并且心生冷意的,很瘆人。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02-

第二个点,是易烊千玺在刚刚结束了一场群架之后,带着浑身的伤回到破烂的住处后,被周冬雨看见了他独自清理伤口,而后画面切到了俩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起躺在床上的场景。

他们似有若无地说着自己的遭遇,尽量平静化和简单化,仿佛经历的所有事情真的没什么大不了。末了的时候,易烊千玺说了一句“陈念,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03-

第三个点,是在那个施暴“领头羊”死了以后,一直对周冬雨心生怜悯和愧疚感情的一位警察,在经过蛛丝马迹的证据比对后,却把矛头指向了周冬雨,并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同时带回了警局,同时开展审讯。

在带回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但为了避免剧透太多,在这里就不说了。重点是审讯,这场审讯我个人认为可以称得上是整部电影的精华所在了。

因为事先对于“认罪”这件事,俩人是有过沟通的,因此在审讯的时候,一开始俩人都是不约而同地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向去走的。

但是警察毕竟是警察,长期积累下来的直觉并不会让他这么轻易就放弃。于是便采用心里战术,在俩人身上都直接说出了最坏最难以承受的结果,希望可以迫使其中的一方松口,承认罪行。

然而俩人,始终始终没有松口,甚至是连眼泪都没有掉,哪怕是一丝的皱眉,都没有出现。没有咬牙切齿,没有情绪上的波动,没有胆怯没有懦弱。导演在两个审讯间来回切换画面,他们默契得让人心疼,但也不得不佩服。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多少犯罪老手,或者第一次犯罪的新人,哪怕扛过了之前一切的问审,但80%都会败在这个环节。

心理战术始终是人类难以攻坚的一道壁垒,所以警察们屡试不爽。这过程当中还有一句台词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同时陷入无边沉默的,是周冬雨对着问审的一名已经怀孕的女警察说的“如果在你眼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话,你还会愿意让你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吗?”

对于从未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幸福的人儿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把多年以来美好生活的表面撕裂开来的工具,所有过往的乌托邦底下潜藏的阴暗都被摆在了台面上来讲,残忍而真实,甚至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这句话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警察的理性,并且开始倾向周冬雨的那一边。就一个旁观者而言,这句话的威力已经很大了,更别说是一个怀着孕的女人。这个世界的灰暗虽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经历过,但是哪怕长期的一个压榨或者不公平都已经能够击垮人的情绪,更何况是阴暗肮脏的事情?


-04-

第四个点,也是我认为属于易烊千玺在这部电影当中的演技高光时刻。陈念(周冬雨饰)最终承认了罪行,这时警察便允许她去探望一直在看守所里的小北(易烊千玺饰)。俩人相对无言,但是眼神坚定。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陈念在对视的过程当中,笑着流泪。而小北因为男生的角色设定,不是轻易落泪的类型,于是会强忍着。我真切地看到他的嘴唇一直在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是眼泪没有往下掉。因为嘴唇抖动连带着面部肌肉也是抽搐的,但是那个时候小北的脸上是带笑的,释怀的笑,欣慰的笑。

失过恋的人应该都经历过,在某个场合突然想到那个人,或者曾经相处的时刻。但因为环境的原因你不能哭,一定得忍着。于是你就会咬嘴唇,但是整个人是在发抖的,因为你在忍着,不能哭,不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情绪上的异常。

这场近距离捕捉易烊千玺忍住不哭嘴唇发抖的画面,真的太戳人心了。

-05-

很多人对于他俩的遭遇,以及在影片当中所表达出来的痛苦和情绪,都是没办法感同身受的。

就好比你让一个从来没吃过苦瓜的人,阐述对于苦瓜的第一印象。他能够描述的只是身边人说法在脑海中稍作整理以后的总结词,他永远没办法将苦瓜的味道以及自己对它真切的感情描述到点子上。因为他没吃过,而这实在为难。

这部电影播出后,“校园欺凌”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其实哪怕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上网搜索关键词,都能够找到一大批案件的新闻稿。“围殴”、“猥亵”、“拍视频发上网”、“凌辱”各种词语,入眼都是刺痛的。

-06-

当年一个“颜色幼儿园”的新闻在得到众多媒体报道甚至事件发酵到了一定高度以后,现在依旧风生水起;什么书院学院的故事微信群都传遍了,依旧“息事宁人”...

负面新闻一直不缺,缺的是一个管控有力约束有效的政策法规,以及铁面无私的执行人和强有力的执行背景机构。太缺了。

而电影永远是电影,即便有人敢把事实拍出来,但还是没太多的人敢去触碰这条界限内的发生的事情。因为你永远没办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会遭遇怎样不测的事情。

-07-

《少年的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将“校园欺凌”这个敏感话题搬上台面来讲,引起社会关注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直接高调折射了社会的阴暗面。

这件事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做,因为要对抗的“神秘力量”实在强大。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做,我相信联动效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做这些事情。重燃希望和抵抗黑暗,不简单,但黑暗都惧怕力量,而人多力量就大,越多越大。

希望不久的将来,每一天都能够更加美好。

我带着纸巾去看这部电影,但一张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