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玩崩了!

瑞幸不是給財務報表“化妝”,而是直接變戲法了。

美國股市不僅有中概股,也有大量中資甚至國資,到底瑞幸割了誰家韭菜,等美方調查結果再定論。

既然吹牛作妖能在金融市場賺大錢,就要允許職業捉妖人靠揭穿謊言發財,而且是發大財。

瑞幸咖啡這次可能真過不去了。和疫情無關,單純是膽兒太肥,活活撐死了!

瑞幸董事會“自曝”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虛增交易22億元,來個小嶽嶽的經典切口“我的天額”……這不是給財務報表“化妝”,而是直接變戲法了。

終於,玩崩了!

這是什麼概念?2001年出事的安然公司,事由是1997年-2000年財務虛增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為41.3億)。安然是什麼?世界五百強、能源和電信巨頭、1930年創立的老克拉,出事前的2000年營收千億美元。

和安然比,瑞幸就是個小螞蟻。可是安然的財務虛增就是給湯裡撒點胡椒麵,而瑞幸是直接做成了胡辣湯。離著一百米都能聞著胡椒味兒!

讓人驚訝的不是瑞幸出事了,而是瑞幸憑什麼能來事?

01

看得到的數據,看不到的市場

瑞幸的“成功”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的開端叫“中國市場”。

後工業化時代,全球經濟進入豐饒時代,供應豐富、需求不足。中國市場就成了萬眾矚目的舞臺。人口多、購買力上升,僅此兩條,足夠作為金融故事的劇本框架。

“只要中國人養成了XX商品的消費習慣,那麼XX商品的國際市場格局將會為之一變”,基本上可以網羅一切。這個邏輯肯定是沒錯的,但是抽象的邏輯不代表複雜的現實。

對著數據圖表,你看到的永遠是數據,看不到真實的市場。中國人愛喝咖啡嗎?數據可以告訴你愛喝,很多很多人正在皈依“咖啡道”的路上。要增長有增長,要人數有人數,能假嗎?能,因為市場擴容的邊界是無形的,那就是習慣。

終於,玩崩了!

習慣的力量不是數據能體現的。中餐在美國火了多少年,可是真去唐人街試試“宮保雞丁”,能把中國人吃哭。還有傳統熱銷的“中國餃子”,反正在中國是吃不到這種夾著小紙片的奇怪食物。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人民熱愛中餐,如果三億美國人民都養成了吃中餐的習慣,那麼……”?每句話都對,華爾街會信嗎?要是華爾街真信了,中餐企業早就成了大藍籌。

華爾街肯定知道,美國佬吃中餐的習慣也就那樣了,再燒錢也不能燒出對中餐的真愛。

可是,華爾街這次是真信了中國人民愛咖啡的故事。他們忽視了習慣的力量,誤把數據當成了市場。中國人買了多少咖啡很容易數據化的,咖啡是進口的,很容易統計。

但是,中國人消費了多少茶葉、多少枸杞、多少菊花……,只能估算,而且很不準確。多少茶客、多少“枸杞養生黨”能轉成喝咖啡,就遭遇了“數字隔離”——一頭有準確數據,另一頭沒有。這就有了講故事的空間,瑞幸的起家就是靠這個。

其實,回頭再看看,瑞幸的故事多麼荒唐?就和三億美國人都養成吃中餐的習慣一樣,“習慣”就那麼養成嗎?大寫的“呵呵”。

02

不幸的咖啡,遭遇有毒的營銷

投資者一發瘋,商業之神就笑了。瑞幸起步的時候,中國咖啡市場已經疲態盡顯。

上海自貿區咖啡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消費了24.69萬噸咖啡,較上一年度增加了2.1萬噸,同比增加不到10%。較之2014年-2016年期間,每年增加4萬噸的速度,增幅腰斬。

2018年星巴克的中國市場表現糟糕,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增長6%,第二季度是增長4%,第三季度下滑了2%,第四季度微弱增長了1%。呈現出強弩之末的疲態。

終於,玩崩了!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開了第一家門店。很遺憾,她進入中國咖啡市場的時機很不妙。增量好分、存量難奪,瑞幸入局時增量正在消失。中國人民對咖啡已經呈現出審美疲勞。

中國每年銷售咖啡700億元,這個體量看上去不小,然而現磨咖啡的比重僅佔13%-16%,市場的絕對主力是速溶咖啡。都叫咖啡,卻是兩碼事——現磨賣的是咖啡,速溶賣的是咖啡因。

瑞幸要爭奪的其實是咖啡因市場,這就成了一個笑話。每杯平均價格24元的現磨和每杯平均2元的速溶競爭?人家雀巢會當你是競爭對手嗎?在咖啡因市場,“味道好極了”在和“快樂肥宅水”廝殺,哪有功夫理你?瑞幸非要摻和一腳,就成了LV挑戰海寧皮革城的關公戰秦瓊。

於是瑞幸的營銷,一地雞毛。熱鬧是熱鬧,燒錢比燒柴還快。2018年“九個月鉅虧8億”名動江湖,其實瑞幸從頭到底就是在燒錢,而且燒得讓人看不懂。

2017年至今少說也燒了二三十億,整個中國現磨咖啡市場也就一百來億,這是做什麼?“裂變式傳播”、“病毒式營銷”,基本的商業邏輯不就是燒投資人的錢,粉飾企業的業績嗎?好看的PPT、花哨的概念,掩飾不了一個事實——瑞幸的營銷是燒錢上癮的有毒營銷。

補貼換客戶的“暴力營銷”不是不可以,用未來的利潤獲取眼前的客戶可以有。但是,燒錢成癮了就是中毒了。

03

渾水摸瑞幸,江湖事江湖了

瑞幸就是這麼一份昂貴的、有毒的資產,講的是“火車頭大的蟈蟈”的故事,賣的是花裡胡哨的PPT,誰最後接盤誰就倒黴了。

擊鼓傳花的老配方、老味道,包裝了“互聯網思維”、“中國市場潛力”的新故事,割了一輪“美國韭菜”——且慢,這要打個問號。美國股市不僅有中概股,也有大量中資甚至國資,到底瑞幸割了誰家韭菜,等美方調查結果再定論。

瑞幸這把火燒到哪裡,現在還不知道。昔日安然倒灶,其審計機構安達信也一併拖下水,從此全球“五大行”的五臺山變成了“四大行”的四明山。這一次,“小藍杯”的禍水到底衝倒誰,現在還不好說。

但是,為瑞幸美股上市站臺的大摩、花旗、瑞士信貸等等機構名門,已經灰頭土臉。評級機構的“車禍頻發”已經不是新聞,這些“正能量”為主的江湖老字號早就不合時宜了,再這麼透支信用遲早被資本市場掃地出門。

終於,玩崩了!

其實,中國財經界對瑞幸的質疑聲從未停過,分貝之高、分析之細早就起到了警示作用。那些一字千金的評級機構要是能聽進一二,也不至於如此狼狽。他們自以為比中國人更懂中國市場,結果著了另一波中國人的道,能怪誰?

在瑞幸的問題上,監管機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有美國議員趁著這次事件,提出要把中概股企業納入美國政府監管,這就叫趁機裹亂的胡作非為。安然出事時,美國行政監管有效嗎?

兩房和政府不清不楚的“姦情”,監管機構有效嗎?瑞幸的牛吹得比天大,美國行政監管是因為沒有管轄權而失明瞭?不是,對龐大的市場而言,行政監管就是事後追責是有效的。要管流程,那是講笑話。

瑞幸遭遇的最有力監管來自渾水公司。這家做空機構早在1月底給出了長達89頁的報告,從門店經營的基礎入手把瑞幸查了個底朝天。這才是真正的啄木鳥,敲得害蟲暈頭轉向。

92個全職和1400個兼職調查員,收集了25000多張小票,進行了1000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並且收集了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這勁頭比什麼監管衙門都細緻、有力,因為做空機構的動機簡單清晰——做空有錢賺,而且是賺大錢,大到瑞幸之流賄賂不起。行政監管的激勵有什麼?發朵小紅花罷了。

這就是江湖事江湖了,市場的事市場辦。絕大部分中國人對“做空”、“做空機構”都很反感,這是A股特色導致的“死多頭”思維灌輸出來的。其實,既然吹牛作妖能在金融市場賺大錢,就要允許職業捉妖人靠揭穿謊言發財,而且是發大財。

我們要給渾水點贊,而不是吐口水。中概股需要渾水公司來“渾水摸魚”,只有把瑞幸這種“魚妖”摸光了,才能讓優質的中國企業獲得信任和尊重。

那麼我們的A股呢?獐子島們還在歡蹦亂跳,是時候考慮考慮排斥做空、迷信監管究竟在保護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