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四重二谛之缘生性空

十二------四重二谛之缘生性空

现在我们开始构建第二重二谛,前面我说到了,第一重的胜义谛,就是第二重的世俗谛。因此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就是“缘生”。

现在我们已经认同了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只不过是“缘生”的存在。如果“世俗谛”是缘生,那么胜义谛就是“性空”。也就是既然我们已经认同了,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只不过是种种条件的临时的聚合升起的,那么我们就没办法把这些条件给讲完。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办法可以把这些聚合的条件一一剥离,是不是到最后还能剩下一个不依靠这些条件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这个物体的本性呢?这个本性,在佛陀看来是不存在的,独立存在的本性是没有的,所以胜义谛是”性空“。

既然这个物体是缘生的,是种种的条件临时聚合而生起的,那就意味着,在佛陀看来,当我们把这些条件都剥离干净之后,这个物体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把这些条件都剥离了,还有一个不依靠这些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一个本性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个事物是彻底的“缘生”。

所以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我们就可以总结为,这个依靠“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独立存在性”,梵文里面叫“个“svabhāva”表示没有,有时候也翻译成“无自性”。我们用一个“性”字表达,独立存在性没有,也就是“性空”。

佛教是一个讲“空”的宗教,如果一个人出家做比丘,我们说他遁入空门了,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讲空的。现在我们说的性空,仅仅指的是“独立存在性”没有。到现在为止,佛陀依然是在解构我们,解构的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那个独立存在性。前面我们讨论了,第一重二谛。第一重的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胜义谛是“缘生”,佛陀首先承认我们凡夫境界上的这个事物的存在,这就是实有,但是佛陀说我存在他实有,但是是有条件的存在,他只不过是种种条件聚合而成的临时性的存在,这就是缘生。在第二重二谛模式里面,我们的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是“性空”,佛陀说,这个由种种条件聚合而成的事物,如果我们把他这些临时聚合的种种条件一一的剥离干净,那么这个事物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事物的独立存在性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性空”。

“性空”的另一个表达方式,一个近似的表达方式就叫“无我”。在第一重二谛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在第二重二谛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无我”。“无常”即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无我”即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就是把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解构了。

我们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是“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所以佛陀这两重二谛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无我”的存在,理解佛陀的教法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无我”。

我们认为外在的物的世界没有“我”的存在,那么作为我们内在的主观心灵世界,有没有我呢,佛陀告诉我们,也是没有“我”的。这个“无我”在凡夫境界上不管是外在物的世界,还是内在主观的心灵的存在,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当这个”我死了再来,我怎么能死了不来“的问题。在这个理论层次上,被佛陀给化解了,佛陀在这个层次上告诉我们”无我“。从这一重教理上,我们可以品出佛陀引领我们去向涅槃,走向解脱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