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 第四本:讲讲《刀锋》的故事

今天我们讲《刀锋》。

随着作家越来越成熟,从《人性的枷锁》到《月亮和六便士》再到《面纱》,作品的内涵不断丰富,然而篇幅却一再地缩减,对于读者来说,确是幸事,因为阅读体验的快感也在一步步累积,就像我老婆去年看“明日之子”的张钰琪从善于创作的小丫头被养成能唱能跳的准明星时的惊喜一样。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 第四本:讲讲《刀锋》的故事

可这部《刀锋》却一反常态:篇幅再一次被扩大,细节描写再一次不厌其烦,读起来更花时间,相对于《月亮和六便士》和《面纱》可能会稍显滞涩。

但其实追寻终极意义的主题也还在人间,其深刻性我想应该是超越前作了。

看了前三章的你应该能理出来点头绪,我总是先把故事内容交代清楚,再写文本分析和自己思路乱跑的结果。

那么,作为最后一部的开篇,再写一次故事梗概,可能会对我之前关于现实主义的想法造成颠覆,我已经想不到关于现实主义更有意思的诠释,或许我谈的也根本不是现实主义!

但谁又在乎呢?

和毛姆相比,我所写的本就是无稽之谈,能够认认真真地读完四个大长篇,能把真实想法分享给你,虽没有出一身大汗,管他呢,对我来说那就是酣畅淋漓了。

《刀锋》的出版时间是1944年。我读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的本子,译者是林步升。

《刀锋》,嗯,看名字似乎是个硬汉逆袭大boss的故事,像什么《敢死队》《第一滴血》《刀锋战士》《虎胆龙威》《X战警》《机械师》《战狼》《杀破狼》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扉页的引言: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

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伽托·奥义书》

结合邓鸿树的导读可知,书名的大概意思是想要寻求人生意义的终极答案,就得从刀锋上趟过去,芸芸众生都不敢一试,因此只能混沌一生。

开篇的视角是我,我是谁,竟为毛姆本人!

按照前文简化外国名字的习惯,就叫他阿毛。

年轻作家阿毛大方地调侃自己写过的一本《月亮和六便士》,接着便蜻蜓点水地引出本书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刚强与亲和兼具”,随后放了一个关于英国人写美国人不一定写得像的烟雾弹,故事情节开始:

1919年,阿毛到芝加哥玩的时候接到老友艾略特·谭伯顿的电话,于是欣然赴约游玩。这里,基于这位朋友资深的玩票经验和对名利场的无限热衷,我们叫他谭爷。

谭爷快六十岁了,长居法国。

他一辈子干的事就是保持优雅和礼貌地从欧洲落魄贵族那儿收买上等家具或艺术品,再倒手高价卖给新富豪或收藏家。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 第四本:讲讲《刀锋》的故事

他热衷组织附庸风雅的社交聚会,擅长用繁复得体的语言打招呼或是写信,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各个阶层人士采取符合他们身份地位的招待方式,虽让人觉察其区别之处,但因那些面面俱到的小礼物和设身处地的小细节,总不至于心生不悦。

谭爷这次聚会的参加人有谭爷的姐姐路易莎(路姨)、其女儿19岁的伊莎贝尔(伊姐)、装修设计师葛瑞格·布拉巴松(葛爷)、以及伊姐的未婚夫——20岁的拉里,全名劳伦斯·达雷尔(鉴于其主角光环,我们叫他小拉)。宴席上,众人畅谈各种古典洋气的装修风格,尽欢而散。

其后,阿毛继续参加谭爷的聚会,结识了17岁的文静女孩苏菲(苏妹)、高大俊朗的富二代格雷·马图林(格少)。

交谈中阿毛得知了小拉的特殊之处:作为飞行员参加一战归来的他被美国众人所喜爱,他对大家提出的上大学或成为职员博取远大前程的建议充耳不闻,只是简单而礼貌地回答:“没兴趣”。

每个人都好奇他到底想干嘛,但他闭口不谈。

偶然的机会,阿毛发现小拉坐在图书馆里看了一整天书,这使阿毛对小拉的印象略略改观——他不上学不工作,却也没游手好闲。

在这里,阿毛抖露了一个多年后听闻的秘密:

小拉性情大变选择“闲晃”的主要原因是在战争中最好的朋友为了掩护自己牺牲了性命。

这使其未婚妻伊姐焦虑不安:小拉既不工作也不深造,那样的话,恐怕婚都结不成了。但她还是在听了小拉的志向——“去巴黎闲晃”后,怀着极大的勇气等了他两年。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 第四本:讲讲《刀锋》的故事

两年后,伊姐前往巴黎与小拉见面,得知小拉把时间都荒废在读书、学拉丁文、希腊文这些没什么实用价值的事情上,不关心钱,也不关心生活,只想找到心中问题的答案。问题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灭。

小拉不但说不准还要找多少年,而且也暂时不打算回芝加哥。

于是他们和平分手,伊姐转身嫁给了格少,小拉跑到煤矿里体验生活。

小拉的矿工生涯中,跟着一个被赶出军队隐姓埋名避难于此的波兰人到德国闲晃,在找到工作的农场后,却在某夜被农场主守寡的儿媳妇强奸后落荒而逃……

十年后,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美国迎来了大萧条时代。子承父业的格少赔得精光,伊姐的母亲路姨也已去世,于是谭爷把小两口接到巴黎居住,阿毛也有了再会他们一家人的机会。

尽管伊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阿毛还是惊艳于她风韵犹存的盛世美颜,而格少,却被打击成了另一番雄风不振的模样。

好巧不巧,此后不久,阿毛居然又在巴黎碰到了小拉,于是这四个人有了共聚的机会。

他们问起小拉这些年的经历,小拉如实答道自己先后去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可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印度古瑜伽术(冥想)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宾主尽欢后,众人约定长聚。阿毛也就获得了近距离观察小拉的机会。某天,小拉利用催眠术治好了困扰格少的头痛,这让众人刮目相看。

至此,阿毛笔锋一转,又讲起了另一个朋友苏珊·鲁维耶(苏娘)的故事,小拉战友牺牲一节就是她告诉阿毛的。

苏娘17岁那年跟着无名画家来到巴黎,此后就一直过着“安分守己”的情妇生涯:

某一位画家能够提供食宿,她便欣然同居,待到任意主观或客观的变故出现,她便欣然离去、另觅归宿,一边做模特一边做情妇,没想到自己也开始了绘画创作,不为成名不为获利,只是消遣,直到工厂老板亚希尔·葛凡先生(老亚)的出现,苏娘便一直被其包养至今。

苏娘继续向阿毛讲述她与小拉的交集:

六七年前,偶染风寒的苏娘失去了经济来源,却得到了碰巧经过的小拉的照顾。

小拉带苏娘来到乡下养病,小拉读书,苏娘照顾自己的私生子。等小孩睡着后,他们温柔地做爱,但小拉毫无情欲,仿佛只是为了满足苏娘才这么做。待苏娘身体康复,小拉便又踏上了闲晃之路。为此,苏娘常怀感恩之心。

苏娘的故事结束,阿毛继续写他与格少、伊姐、小拉在巴黎的悠闲岁月。在参观声色场所时,他们重逢了苏妹。

彼时的苏妹狼狈不堪,已变成酗酒吸毒的女混混。

原来苏妹婚后原本幸福,但因车祸,丈夫和宝宝惨死当场,苏妹受不了打击,开始堕落,随后被夫家扫地出门,辗转流落到巴黎街头。

不久后,却传来小拉要娶苏妹为妻的消息——小拉仍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难道他想凭一己之力挽救瘾君子?阿毛和伊姐猜测着。

但已婚十年的伊姐仍旧保留着对小拉的爱,她不允许小拉往火坑里跳,设计赶走了苏妹,小拉也就此消失。

一年后,阿毛乘船来到土伦,即科西嘉人拿破仑·波拿巴走向辉煌的起点,才又一次见到了苏妹,她已重回了抽烟酗酒吸毒的生活里。

与苏妹分别后,阿毛前去探望生病的谭爷。

即使病重,谭爷也不愿错过每一个新旧贵族的盛情邀约,他气恼于别人发请帖时故意将自己忽略。

于是,出于好意,也明白谭爷连下床都困难的阿毛为他搞来了伪造的请帖,希望使他略略宽慰。

激动的老人明确表示自己必将赴约,措手不及的阿毛还来不及圆谎,谭爷就于盛宴当天撒手人寰,于是继承遗产的伊姐有了足够的能力支援格少重返商场收回名利。

两月后,阿毛在法兰西剧院巧遇小拉,经过一夜促膝长谈,得知小拉逃离农场后,在德国波恩以及阿尔萨斯修道院呆了半年,又返回巴黎,前往西班牙,再往印度。

我读毛姆的四大名篇 第四本:讲讲《刀锋》的故事

也知道了小拉在象神大师那里静修两年,在梵天那里获得了关于上帝、人生以及灵魂的终极答案——世界在轮回中循环往复,“只要了结今生业报,就不会再入轮回……我想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投胎转世,也愿意接受形形色色的人生,不怕任何忧伤痛苦,唯有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

小拉计划回到美国,从洗车工和机械修理工做起,然后找机会跑遍美国,经历人生百态。

六个月后,阿毛被警官传讯——原来苏妹遇害了。“凶手可能是某个心生妒忌的水手,不过船只已经离岗;也可能是当地歹徒劫财杀人,毕竟她身上带了不少钱,容易引人觊觎”。

小拉也来停尸房看苏妹了,却一直保持沉默。架不住阿毛撺掇,他咕哝道:“象神大师常说沉默也是种对话”。

后来,小拉去了纽约,消失在茫茫人海,格少和伊姐也离开巴黎。

没想到两年后,苏娘也将离开巴黎——老亚妻子故去,苏娘熬成了正统——老亚怕人嚼舌根,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因此在与苏娘结婚前,不惜花重金将其捧为了“知名画家”。

故事到此结束。

在解读中,我已想到:除了文本分析,除了再一次重申小拉的伟大,我可能要对自己保守的现实主义观点开展听风就是雨的反思和并不系统的重构了。

未完待续……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