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说到毛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得可能是《月亮与六便士》。那也是我第一次读到毛姆的作品,初读的确惊艳。因为我发现,那个来自上世纪的英国作家,他笔下的世界、人物,于21世纪的我来说,竟是那样亲近。

正如作家刘瑜所说:“读毛姆的书,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读他的书,无疑会让人心醉其中。一方面,你会惊叹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剖析竟是那样深刻,又有点不留情面,但你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人性;另一方面,你会钦佩他笔下那些勇敢、执着的主人公,他们热爱自由、追逐理想,他们就是那些你想要活成却不敢活成的样子。

综合以上两方面,读毛姆的书,是一个压抑但畅快的过程。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毛姆他本身的经历的确足够丰富。

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第一部分:毛姆生平

毛姆187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但不久后父母双亡。他被带回英国,由伯父抚养长大。但由于身材矮小,患有严重口吃,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这也就造就了他敏感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幼年的不幸生活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年后,毛姆先是进入大学,后来又去会计事务所做实习生,后来又转向学医。23岁时,他弃医从文。但最初的小说创作之路并不顺利,在转向戏剧创作后才大获成功。

关于这一段经历,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

一战期间,毛姆在前线救治伤员,后来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后来还出使俄国劝阻战争。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达远东。

1920年时,他也曾来到中国,并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以及以香港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

此后,他又去了拉丁美洲和印度,并最终定居在地中海。

二战期间,他又远赴美国,在当地待了6年。

晚年,毛姆回到法国,继续文学创作。晚年的毛姆享有很高的声誉,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女王亲自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始终拒绝他的皇家文学会终于接纳他。

1959年,他作了人生中最后一次远东旅行。

1965年,他在法国去世,享年91岁。

纵观毛姆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而毛姆本人,跟他书中的主角们一样,总是在尝试不一样的人生,而且他总是在旅行。

在我看来,毛姆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他会告诉你,人生在世,唯有艺术和爱情值得苟且;他也会告诉你,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迷茫的时候,该做些什么?但他的书,不是鸡汤也不是那些所谓的心灵治愈读本。

在他的作品里,你会看到一个你为之憧憬的精神世界。

毛姆的书,适合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阅读。总觉得他写尽了人生,不只是你我的人生,几乎是所有人的人生。

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第二部分:《刀锋》概况

1、写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刀锋》这本书,写于毛姆的晚年。当时作者年过七旬,对小说技巧的掌握已经非常纯熟,内心也到了一个极度平静的状态,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趋于统一完满。所以说,是作者文学技艺以及人生智慧的一个汇集之作。

《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是一个退伍青年,在一战期间作为战斗英雄退伍,战后面对美好的婚姻、远大的前程,却不甘囿于世俗。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对于俗世的安排,他不甘屈从。于是他踏上了自我救赎的漫漫长路,去寻求自己想过的生活。通过阅读、旅行,不断地经历体悟,他最终寻得人生真谛。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当代文艺青年们宣扬的“诗与远方”吗?可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满地的六便士,抬头的月亮。理想与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残酷。

可拉里的确是一个让我们羡慕的人。他的精神困境,我们也曾面临过。我们也想在这纷繁的世间,遵从自己的内心。只是在生活的困顿中,大多数人渐渐失去了自我。而那个爱好“闲逛”的拉里,或许会给你我一点勇气、一些指引。

贫瘠的灵魂需要滋养,空虚的精神需要填充。那就让我们跟随着拉里,从他的人生历程出发,去寻求生命里的感动。

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2、主题思想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也一定问过自己,到底该怎样活着呢?怎样活才能跟别人不一样呢?对于人生,你一定有过自己的设想吧。可是活着活着,你会觉得很多事情并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一不小心,你就活成了一个很庸碌、很平凡的人。起初,你或许会讨厌自己;但渐渐地,你觉得自己麻木了习惯了。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是来这世上一遭,你有没有反思过,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初的那个自己呢?你有没有想过,到底该如何去过身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的人生呢?

毛姆的很多作品,都在探讨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以及解困之道。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不仅可以在毛姆的书中读到,也可以在很多其他的书中读到,甚至于网上也有很多答案。它们会告诉你,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史铁生说:“人生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恐惧。”

这三重人生困境也恰是年轻的拉里试图摆脱的。

第一重,关于孤独。

年轻的拉里在20岁时,第一次问自己,到底该过什么样的人生?可分明已经有人帮他安排好了一切,可他想要成为自己,而不是去过别人心中理想的生活。他的爱人、朋友,都不理解他。

可他明白:“一个人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难免会让旁人不高兴”。他是孤独的,可为了成为他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上路。

第二重,关于欲望或者理想。

20岁的拉里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欲望的人,爱情、金钱、工作,这些似乎他都可以放弃。他也没有什么宏大理想,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他只是喜欢闲逛,因为他迷茫呀。很多人会说,迷茫只是懒惰的借口。金钱、房、车、工作······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是让一个人不再迷茫的目标。

可是拉里懒吗?他并不懒呀。他在煤矿打工,给农场主做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停得看书。他的灵魂和身体,一直都在路上呀。

最终,拉里的愿望是,回到美国,抛弃资产,当一名汽车维修工,然后开卡车跑遍美国,最后定居美国,当一名出租出司机维持开销。最终的他,会隐匿在喧嚣人海,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

这样的人生结局,以世俗来看,其实一点都不成功。他的一生,并没有追名逐利。但他的一生,却让人无比羡慕。因为那是自由无拘的一生。

第三重,关于死亡以及恐惧。

拉里觉悟的源头,也恰是战友的死亡。在死亡面前,拉里第一次开始思索生命的重量。从一开始,他恐惧得或许不是死亡,而是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出悲剧。所以,他选择出走,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在甘乃夏的点拨下,拉里最终参透:“我要做的不应该是远离尘世,在一家修道院中隐居生活,相反,我要做的应该是生活于尘世之中,并去热爱这世间的一切····我希望能轮回于尘世之中,一世又一世地活下去,就算是人生充满苦痛和忧患,我也只想一趟趟地活下去。”

对于死亡以及人世的痛苦,拉里不再害怕了。

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参悟后,拉里回到了俗世,但他已经有了一片精神的圣地。那些追求终极真理的人,或许并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这样看来,拉里其实并不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我们不是拉里,无法像他一样放下一切、周游世界寻找真理。在现实面前,我们有诸多的身不由己。可也正是这样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可以让平凡的我们,来一次放荡的思想旅行,寻找一个属于自我的精神世界。

我们很难评判一个人的人生到底好不好或者对不对,因为很多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旁观别人,我们异常清醒;可当我们自己沉浸在这个浮华的世界的时候,似乎都不可避免得迷失着。

在《刀锋》里,只有拉里完成了这一场自我救赎。在俗世的尘网中,超脱者自然是少数。

作为普通的大多数,我们或许做不到像那里那样抛却一切,追寻极致的自由。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心中修篱种菊,留一片精神圣土,过一段平凡却又充实的人生。

毛姆《刀锋》:我会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经典)

总结

拉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年轻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何方,但他一直在路上,最后找到了他的安身立命之道。

那些追求终极真理的人,或许并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年轻时,我们也会像拉里一样怀疑人生,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人生真的存在什么某种意义,那也需要亲自去探寻。

就如同毛姆或者拉里一样,或许你也可以走遍世间所有的路,只为寻找灵魂中的星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