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尋找抗疫英雄

《石油商報》記者 殷林峰


採訪手記:尋找抗疫英雄

採訪手記:尋找抗疫英雄

真沒想到,還有緣能重操舊業。2020年農曆新年前,我有幸從基層企業宣傳幹部,華麗轉身到帝都《石油商報》幹起了外派記者。真的是激動又興奮,想著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表現,不能辜負老東家和報社兩家領導的關愛和器重。

誰知首接任務,就——

出師不利

1月28日,大年初四一大早,社長來電安排採訪:“……石油商報要有態度和發聲,馬上聯繫採訪,必須挖出好稿子來……”

編輯老師提供了湖北銷售公司黨群處王小玲電話後,我就聯繫上了她。王小玲問我:“你想採訪誰?想報道什麼?”“當然是你們的典型代表、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了。”我回複道。此時,我心潮澎湃,腦海中浮現出基層一線可歌可泣的湖北銷售人。

王小玲說,現在封城封路,我被困在老家回不了武漢,給你幾個電話,你自個兒採訪吧。

一翻周折,我先後連線了漢蔡片區的經理、黨支部書記徐雙祥,與武漢金銀灘醫院毗鄰的宏圖加油站經理馬婷,以及石嶺加油站經理王向陽、機關幹部孫文科等,他們中有的因為手頭事多忙得顧不過來,有的要迎接市上檢查,有的電話接不通。而接通電話的,也沒挖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典型事蹟或者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大半天時間一晃而過。這可咋整?人到不了現場,電話採訪也找不到新聞點,挖不出有價值的故事,怎麼交差呢?我懵了!

反覆回放採訪錄音,當我冷靜下來後,知道問題出現在採訪環節。我登錄中國石油內網查找資料沒成功後,就再次連線王小玲,跟她瞭解了一些面上的情況,拿到了一些稿件和素材,又耐心地搜索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湖北銷售公司和武漢分公司的各類信息。大量佔有消化素材資料後,我重新設計採訪提綱,從之前的7個問題擴充到了21個。

當晚22時半,我又連線徐雙祥,累了一天的他,硬撐著跟我聊了起來了。雖意猶未盡,但考慮第二天一大早他還要早起去裝車,再趕往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送油,凌點前我掛斷電話,結束了採訪。

1月29日一天,我通過微信和語音留言,持續瞭解徐雙祥的行程和工作內容。20時多,還電話採訪了馬婷,聊了一個多小時。

我想,我要報道的抗疫英雄,找到了——

英雄應在身邊

記得一位美國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人人都有好故事。如果你跟他們交談的時間足夠長,你就會發現他們身上那些有意思的事情。沒有一個人過著完全平淡無味的生活。

和徐雙祥、馬婷這些一線員工們聊得越多,我的認識越深刻:把他們說的話、做的事簡單記錄下來,把他們最樸實、最真誠的一面展示出來,就夠了。不華麗、不拔高、不煽情,哪怕記成一篇“流水賬”、記成一篇“小學”作文,也行。

1月28日,大眾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防治,沒有像今天這樣明確和清晰。當時的人們對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是一種未知的恐懼,談之色變,人人自危。杜絕外出、居家隔離,是最安全、最有效的防護措施。

而徐雙祥、馬婷這些一線的員工們,卻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走出家門、走向街頭,選擇堅守崗位、堅守加油站。

他們沒講出什麼大道理,只是告訴我,自己心裡也很害怕,也猶豫過,但有職責在身、有崗位要堅守,這個時候,作為片區經理不站出來,作為加油站經理不頂上去,手下的員工們會怎麼想?這個片區怎麼運行?這座加油站怎麼運轉?不斷貨、不漲價的保供承諾怎麼履行?中國石油的牌子怎麼樹立起來?國有企業的擔當責任怎麼體現?

他們認為,自己沒幹什麼轟轟烈烈的事,乾的都是些日常工作作,是手下的夥伴們——員工們支持他們,他們最辛苦。而且,比起醫護人員,他們根本就不算啥!

在這個特殊時期,這些一線員工放下個人安危和家人的擔憂,想得最多的是職責、崗位、使命和他人。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危難之際見本性。徐雙祥和馬婷們展現的是挺身而出、忠於職守、迎難而上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力量,他們在用生命和美德詮釋忠誠與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彰顯了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這正是我要挖掘的抗疫新聞點,要報道的最有價值的新聞主題,要宣揚的抗疫英雄。

《人民日報》在2月5日的一篇評論文章——《頂樑柱,頂得住》中指出:雖然這些領域(能源、交通、通信等國有行業)的企業沒有像一線醫務工作者那樣治病救人,但他們同樣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在很多人在家休息的時候,是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保障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推進。我們應當向他們致敬!

英雄,有相同的品質,都是——

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我以徐雙祥、馬婷的故事為主線,將武漢石油人的抗疫故事,寫成了上下兩篇新聞通訊,經編輯老師妙手剪裁潤色,在《石油商報》的微信公眾號發佈。

讀者粉絲們也給足了面子,留言眾多;社長更給力:老鷹,繼續挖。

1月31日到2月4日,在王小玲幫助下,我先後採訪了疫情重災區孝感分公司的彭巍、熊傑、吳驍風,黃岡分公司的黨委書記劉正權,以及朱明、胡莘、胡芳凱、王琴等抗疫一線的領導幹部和員工。

第一次打交道的王小玲、吳驍風、朱明,都是負責黨群及宣傳工作的機關幹部,我在他們公司的微信和網頁上,看到了他們採寫編髮的幾十篇消息、通訊和新聞故事。稿件鮮活、生動,極具感染力,每一篇稿件都讓我心潮起伏,很多細節讓我鼻子酸酸、視線模糊。短短的十幾天能採寫出這麼多稿件很不容易,付出的辛勞和煎熬超過常人。同樣來自基層宣傳幹部的我,感同身受,他們是最可敬的宣傳幹部。

劉正權書記,是我採訪的唯一一名領導幹部和分公司的主要領導,他從1月23日起,每天24小時值守崗位,重擔一肩挑,一直堅守到2月10日,才得以換崗輪休。他說,可以給你介紹情況,但請不要寫我,就寫我們的加油員,他們最辛苦……

彭巍、熊傑、胡莘、胡芳凱、王琴,他們或是片區經理、委託站經理,或是加油站經理,都是負責一方的“芝麻官”。為了肩上那份職責,在病毒肆虐、人人自危的特殊時期,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挺身而出,擔起職責、堅守崗位,給他們的夥伴和團隊,一種信心、一種力量。

他們中有人,在我反覆追問中詞窮墨盡,直接懟我:記者老師,你想得太多了,我沒那麼想過,也沒那麼高大上,這是我的工作,我的崗位,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大家都這樣,我要掛了……!

樸實的話語中,透出的是那種善良與友愛、忠誠與勇敢,閃耀的是人性的光芒。

他們都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在他們看來,是很普通的小事兒,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但在我看來,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石油人,面對病毒,義無反顧地逆向前行,“忙的都顧不上‘恐懼’了”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2018年5月,一篇曾刷爆朋友圈的推文這樣描述“英雄”:

當意外來臨,總有人默默出手,護你周全。

戰爭年代流血犧牲的是英雄,

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是英雄,

平常日子裡無私奉獻的也是英雄;

其實,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只要,在被需要的那一刻能站出來;

你,就是英雄。


記得第一次採訪不順利時,我曾向王小玲抱怨:你們宣傳工作也太紮實了,我採訪的人,好像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說的話和講的故事,幾乎都一樣啊?!

王小玲楞了一下說,我們都是湖北銷售人,是中國石油人,難道你不是嗎?

現在,我想對未曾謀面的王小玲說:我當然是中國石油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