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延續千年,竟對宋朝的影響源遠流長

宋朝推行文官治國思想,資政規勸逐漸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歷代的興衰。先秦儒家榮辱觀主張以仁為本,以知恥、求榮、避恥為基本內容,強調道德價值的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具有十分積極的道德價值取向。

宋初,統治者採取"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及時調整戰略,逐步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宋代全面貫徹節儉頌揚的思想,調整現實的規章制度,宣傳"文景之治"的思想,這無疑是正確的做法。

一,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統治理念,奉行節儉、歌功頌德之舉,無疑是穩定了社會走勢

在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國家長期混亂。歷代統治者大力提倡的"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不斷減刑,注重節儉,穩定社會經濟。宋朝時燕雲十六國屬於遼代勢力範圍,而北伐是當時的主流。隨著北伐的相繼失敗,雙方力量如火如荼,宋朝統一計劃擱淺,重心逐漸轉向內地。

由於統一非常困難,所以他們集中精力治理內務,內務以穩定為主。戰後,宋朝顯然需要恢復國力以穩定國家,那麼如何恢復王朝的權力呢?朝臣們注意到,漢文帝和景帝在長期休養生息後實現霸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也許是新的突破口。

事實上,黃老思想早在宋初就出現了,宋太宗前期,以北伐為中心,不重視呂端思想。而北伐失敗後,宋太宗卻是以內務為中心,以"黃老之道"和"休養生息"為主要內容。呂端受到高度重視,成為朝廷的大臣。宋太宗此舉是繼續實施"黃老之道",維護政治穩定。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黃老思想為宋代統治策略的調整提供了實踐經驗。漢文帝、景帝關注農業生產、恢復社會經濟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宋人。

二, 約束宗室 借鑑歷朝治亂興衰經驗,防患於未然

宋朝朝廷在總結歷代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了多種措施防患於未然。

漢景帝時期,出現了劉氏家族的"七國之亂"。漢武帝登基後,他選擇了七國的後代繼承諸侯,延續世系。宋代哲學家王巖叟把當朝的皇帝與漢武帝相比,強調漢武帝的仁義之名,認為沒有七國之亂,就不能與哲帝的仁義之名相結合。

縱觀史料,宗族鬥爭的案例不勝枚舉,其背後充斥著以各自為榮的血腥殘酷。唐宋時期也不例外,遇到宗族造反的大案要案,寧可誤殺百人,也不願一人同歸於盡。而宋朝局勢穩定時,就很容易做到,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宗族團結,另一方面是為了樹立當朝統治者的仁義形象。

在宋人眼中,高祖皇帝和光武皇帝享有第一位的待遇,而文帝次之,著名的漢武帝和景帝享有同樣的待遇。這樣,文帝和景帝對漢代穩定的主要貢獻,也就是代表了宋朝皇帝的榮譽了,而禮儀等級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榮譽。

宋寧宗登基後,太廟上訪,漢文帝登基拜祭,向先祖和全國宣佈繼承大一統。其實是意在提醒宋寧宗,以漢文帝的故事為參照,講廟行禮,這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和孝道的傳承,也是宋朝宗法制建立的最後程序。可見,它是宋代歷代帝王的祖先經驗,宋代延續了以往的做法,而根據宋代的觀念重新界定了祭祀的層次,並保留了祭祀制度。

三, 討論刑罰 ,德政為先,保存民力,穩定時局

漢文帝、漢景帝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減刑。對文景之治的讚譽,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此。如此根深蒂固的民心,而在宋代就產生了爭議,文景之治以後,恢復體罰的思想在宋神宗時期繼續盛行。主張恢復體罰的官員認為,漢文帝廢除體罰,主要是出於對道德和政治的考慮,以及對人民力量的維護。如今,普通刑罰已不適應實際需要,而刑罰的不嚴其實是導致了犯罪成本的降低,經濟發展導致人口流動的加速。東漢以來,恢復體罰的聲音一直存在,可是從人性的社會發展來看,廢除體罰確實是仁政的重要表現,這與儒家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宋人並沒有無條件地讚美文帝和景帝,其實他們討論了具體文景之治的問題。宋人王安國回朝報到,而作為王安石的弟弟,宋聖宗主動召見他,問他如何評價漢文帝。王安國回答說:"三代以後未有",這也許就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所想的。

這是宋代士大夫治天下的獨特理念,而治諫的理念尤為突出。綜上所述,太宗後期,內憂外患的政策逐漸定型,而宋朝對於內務的關注逐漸增加。面對新形勢,宋朝積極尋求對策。文景之治的時期與此情況相同,成為治國理政的關鍵和規勸,故成就了宋朝輝煌。

四,崇文抑武理念,奉行內修政理、外患漸彌。雖戰事頻繁,卻能相對穩定

但北伐失敗後,宋朝廷放棄了復興計劃,改變了內政,逐漸形成了崇文抑武的理念,奉行政治原則內化、外患補救的政策。整個宋朝頻繁的對外戰爭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這與宋人的實際職能態度有很大關係。

漢文帝時期,南粵的威脅不足以令人畏懼。正是大仁政,漢文帝對其首領尉佗的優待,使戰爭變成了交流,導致了南粵向漢代的轉移。如今,契丹的權力相對於宋朝,宋朝的戰爭只會傷害到雙方。而和平政策不僅可以避免戰爭的痛苦,而且可以傳播仁政,這是一個互利互惠的問題。可見,宋人雖然勝負未定,但取得的並不是對敵作戰的勇敢,而實際上是近距離制衡的結果,這無疑是對百姓有利的。

南宋文帝的邊防戰略則被視為一種典型,南宋面臨著嚴重的邊疆威脅,可人們遵守祖傳的戒律,必須先安頓下來。而屬於和平的戰爭其實是取決於敵人的情況,另一方則以唐太宗為故,希望和平,利用漢文帝的武力侵略策略。宋代的治國思想其實並不是由漢文化的故事所決定的。

文景之治的療養為皇帝回擊匈奴奠定了基礎。而宋廷意正在穩定統治,保持低調,在有利時機實現團結。

然而,長期的和平狀態在同盟後逐漸成為一種定勢。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思想很難實現統一,祖法也很難實施。靖康之難來了,宋朝廷只能收復殘兵,奮力維護半壁江山,這也許是一種悲哀。

宋真宗以後的皇帝,雖然內務穩定,辦事有方,但由於外敵入侵,故土失守。所以收復北方失地,實現統一,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總的來說,宋朝對"文景之治"的治國方略和治國理念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貼近實際,實事求是,資本治理的實用主義和勸誡精神突出"文景之治"提倡黃老之道。而面對難以取勝的現實,宋朝希望模仿漢文帝、漢景帝的故事,積蓄力量,恢復社會秩序,逐步形成"事為之制,曲 為之防"的執政理念和內外兼備的方針。

在漢代,孝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宋代朝廷嚴格遵守祖法,是孝道的現實體現。宋人多次引用文景之治的故事,這也許是宣傳孝道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維護家國同一結構的統治秩序的必要手段。

唐宋之際,這是一場從經濟層面逐漸打開的社會大變革,人們認為這是一場難以改變的變革。自信的唐人在學習文化景觀的故事時,希望給自己增添光彩,但實際功能卻很弱。宋人有依附的嫌疑,但他們需要歷代的經驗應用到實際的統治中來解決這一困境。

文景之治在宋代的運用,反映了人們探索統治秩序的熱情。後世隨著"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成熟,並稱為治國之典範。

參考文獻: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