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1月31日,北京電視臺的《養生堂》節目對鍾南山院士進行了一次採訪。當時正是國內疫情最為肆虐的時候,全國人民的心情都很壓抑,剛從一線下來的鐘院士,臉色也顯得十分沉重。

然而在採訪中,該節目的一名女主持人全程面帶歡快的笑容,似乎只是把這次採訪當作一次娛樂。面對這種情景,很多觀眾感覺被深深地冒犯了,而評論區更是清一色的批評和質疑: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快犯了一身雞皮疙瘩,這位真的是記者嗎?”


“全過程都在擺造型微笑合適嗎?”


“採訪全程迷之微笑,臨走還要握手,這幾個問題就夠讓人質疑你的專業性了。”

無獨有偶,3月28日,香港電臺一檔名為《The Pulse》的英語節目連線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幹事布魯斯·艾爾沃德,詢問其全球疫情相關問題。

然而,記者在節目最後兩分鐘夾帶私貨:先是表揚了臺灣疫情防控,之後強行將問題轉向臺灣議題。她直接向艾爾沃德問道,“世衛組織是否會重新考慮臺灣的成員資格?”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艾爾沃德沉默近十秒之久,委婉地表示網絡實在太卡了,沒聽到記者的問題:“對不起,我沒聽清你問的問題。”


而當該香港記者追問是否需要重複問題時,艾爾沃德一口回絕了她:“不,沒關係,我們直接開始下一個問題吧。”

但這位女記者依舊窮追不捨:“我對臺灣的話題很好奇……”這一次,艾爾沃德直接掛斷了電話。等到視頻電話再次撥通,記者仍鍥而不捨地發問:“是否能評價一下臺灣在疫情方面所做的努力?”艾爾沃德回應道:“剛剛我們已經討論過中國了。”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無論是北京臺的女主持人,還是這位心懷鬼胎的香港女記者,之所以被千夫所指,就是因為她們不懂提問。

會提問的人究竟有多厲害呢?

2000年前,陳勝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發問,振奮了千萬勞動中華兒女開始反抗殘暴的統治;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200年前,英國哲學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向世人發問:“盧梭先生所宣揚的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包括占人類一半的女性,還算不算真正的平等?”至此引發了全世界女性意識覺醒的哨音。

100年前,青年毛澤東在離家赴廣州主持農民運動的途中,發出一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許下以天下為己任,創造新中國的豪情壯志。

通過提問,這些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世界!

因此,千萬不要小看提問這件事。真正會溝通的人其實都是提問高手,好的提問不僅能增強人際關係,還能讓對方更清晰的瞭解到你的關注點和思考模式。提問不僅僅是某一個問題的具體語言表達方式,更是藏在你提問背後的視野和格局,包含著事實的準確和思考的深度。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我敢說,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懂得怎樣提問的人,絕對屈指可數,而楊瀾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或者看過楊瀾的訪談錄,這位採訪了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風雲人物的主持人,一出場自帶優雅和知性的氣質,被譽為“中國的華萊士”,上過楊瀾訪談的大人物數不勝數。採訪這樣一些影響世界的名人,楊瀾是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了解信息的?人們為什麼一提起她就想到高情商女人呢?

從最開始的《正大綜藝》到後來的《楊瀾訪談錄》,楊瀾作為主持人的職業生涯裡,採訪和交流了無數國際頂尖的政治家、商人、英雄和文學工作者。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怎樣才能讓這麼多大佬順利地分享見解呢?怎樣才能在深度交流的同時引導談話,讓節目順利進行呢?怎樣才能激發嘉賓,讓他們乘興而來,乘興而歸呢?

看似不同場合、不同人物的採訪問題,其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諸多方法論也可以互通。

2020年3月31日,楊瀾出版了一本名為《提問》的書。可以說,這是一本聚集了楊瀾30年提問生涯的心血之作,在這本書中,楊瀾通過總結歸納的方式揉進了自己上千次深度訪談、數萬次發問,因此,它兼具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乾貨的實用性。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提問時應當如何開場呢?

無論你是日常聊天、電話採訪、還是面對面訪談,破冰的開場白尤為重要,你說的第一句話決定了後續聊天的氛圍。開啟暖場的正確模式,首先是要正確地稱呼對方。所以為了避免尷尬,在正式的社交場合中有關於對方的稱呼最好還是要提前諮詢,以免踩雷。

如果你對記人名字不在行,比較通用的方法是在稱呼別人時加上他的職稱,比如“張部長”、“劉主任”、“李醫生”……還有一個不會踩雷的稱謂,就是叫“老師”。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很多電視節目中,對於年長的嘉賓,主持人都會統稱“老師”。在一些教育類、文化類行業,大家也會互稱“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這個稱呼在大多數場合還是很合適的。

打完招呼之後,兩個人可以進入正式的聊天。有些時候我們聊天會不知道要說什麼,當尬聊成為一種調侃,這其實折射的是現代人溝通能力的退弱。這個我們不妨去問對方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故事。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再比如說,在中國的國畫中有“留白”這一說法。一幅美妙的國畫,它的構圖肯定是有留白的,如果全都填滿了,也就沒了想象空間,那個味也就變了。同樣的,我們也需要給提問留白,停下來去聽。

我們從小就被培養“聽、說、讀、寫”這四種認知自我和世界的能力,其中“聽”被排在了第一位。真正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侃侃而談,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

2001年,楊瀾採訪了著名詩人余光中。餘先生這一生有不少轉折和漂流,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鄉愁》。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在採訪的過程中,當談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時,余光中滿是感慨,說當時自己已經離開大陸20多年,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楊瀾順勢問徐先生能不能現場朗誦這首詩。接下來餘先生靜靜地朗誦了這首《鄉愁》,楊瀾也在靜靜地聽。在訪談進入尾聲的時候,餘先生還主動要求朗誦他的《七十自喻》,整場訪談下來效果非常好。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提問不僅是楊瀾的職業,甚至成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她以提問為生,問什麼,怎麼問,問到何種程度,提問的語氣、語調,拿捏的分寸,都與提問者的審美能力息息相關。上千次的深度採訪,數萬次的提問,讓她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問。

學會提問,問出好的問題,是我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的生存之道。每次提問都是接近他人,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

一本書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壁壘。掌握提問技巧,運用不同的方式,帶來交流與情感的高峰體驗。良好的交流,內心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具有治療的價值。好的提問者,就是釋夢師。如果你也想從提問中看世界,那就趕緊點擊下方鏈接下單購買吧。目前本書正在折扣熱銷,原價68元,現在只需43元,你就可以把這本經典好書帶回家了哦~



女記者採訪鍾南山惹眾怒,香港記者碰瓷被打臉,你們也配當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