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這兩週,最火的電影就要屬《少年的你》了。三天兩頭上個熱搜,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大討論。

週二下午,我和班長騎著 ___ 共享單車(此處廣告位招租),也一起去國貿影城看了看。說實話,你要是問我這片子值不值得看?

我的答案是,挺值得一看。

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撕開了校園霸凌的口子。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它就像拿刀劃開了一個膿瘡,讓大家看到本屬花季的少年中竟開著朵美麗的惡毒之花,靠近一聞才發現是多麼惡臭。

到目前為止,圍繞這部片子主要有兩個關鍵點引發大規模討論:

一個是校園霸凌,勾起了很多人在網上回憶被欺負的陳年往事;另一個是小說作者被指抄襲 " 融梗 " 了東野圭吾,引來一批人對電影的抵制。

其中,對於融梗這件事,我覺得是這樣的。

這件事本質跟最近 14 歲殺人那個小孩一樣,都是鑽了法律滯後的空子。

我們是依法治國的國家。依法治國的制度本身很科學。但由於社會變化太快,法律沒有及時跟進調整的話,就會形成法律滯後。

而找不到具體法律條文來制裁的話,喊破了嗓子其實也沒太大用。所以,建議各位大 V 抱團呼籲出臺新法規:抄襲者沒收小 JJ。這問題就解決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長痛不如短痛,建議一 切

回到電影本身。這雖然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片子,但人物和結局都有些理想化。

對我個人而言,我最感興趣的點是:

假如這事兒發生在現實中,女主角陳念懷揣無產階級女孩兒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這種原生家庭,被霸凌的經歷,大概率會是怎樣的結局?

1. 現實裡的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指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性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其最大的特點是具備了時間性和反覆性。

意味著這種欺凌,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像鈍刀子割肉,持續折磨人的事兒。

這倆特點也是校園霸凌跟校園暴力區別定義的地方所在。

最近幾年,網上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有很多。我在網上隨便搜了搜,貼幾個圖大家感受下。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2018年6月 廣西柳州 地上被鐵鎖砸頭的是個女孩兒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2019年1月 西安某初中 4個男生腳踹、棍棒、皮帶毆打一個,最後木棒子斷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2015年10月 河南焦作 女初中生被踩在垃圾桶裡叼棒棒糖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2016年5月 陝西乾縣 一初中生被板凳掄腰,簸箕扇臉

圍觀者喜歡唏噓:現在的小孩子們怎麼變得這麼狠?然後把問題的答案歸結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玄學。

但我特別想問問:以前的小孩不狠嗎?

就說 60 年代的革命小將吧,狠不狠?他們也都是未成年啊,甚至會把自己的老師毆打致死。

我覺得對校園霸凌的研究,還是美國人務實,威廉姆 · 科普蘭有個很現實主義的成果。

研究證明,經常欺負別人的小孩體內 C 反應蛋白更低,更能感受更多的控制力、權力,以及社會地位的提高,生理上往往更健康。

人類對權力爭搶、資源掠奪的本能,是植根在基因裡的。

它可能會受環境、法律等制約,但只要條件合適,就會像觸手般滋生出來,驅使著你做出連自己都驚訝的瘋狂事情。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小律師徐崢踏進無人區,發現這裡還是菜刀、錘子說了算

電影中年輕警察感嘆小孩狠時,黃覺那句臺詞說得好:

你小時候沒被欺負過嗎?

你小時候欺負過別人嗎?!

長大了才學會同情,不好的你都忘了。

霸凌本身就屬於人性的一個灰色地帶。

關於碰到校園霸凌了該怎麼辦。最近看到很多名人出來說教,常見有勇敢者大聲疾呼:

打回去孩子!誰軟弱誰就受霸凌,要勇敢地打回去!

我覺得挺有道理。但別老替別人勇敢。校園霸凌中打回去要比成人視角里難得多。

最容易被忽視的點是,環境對一個人的馴化作用。

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當發生校園霸凌,如果學校、家長不重視,那對受霸凌的學生來說,就是避無可避,每天都要面對。

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就習慣了是個被群體討厭的角色,產生深度自我懷疑。

這就像革命小將天天給彭大將軍開批鬥大會,帶著他遊街,底下人朝他吐唾沫扔臭雞蛋,時間久了,他也頂不住。

久經沙場的彭大將軍都頂不住霸凌,也沒見了小將就打回去,為什麼?是彭大將軍不夠勇敢嗎?

不是,是因為覺得身後沒人唄。打回去,等待他的將是更猛烈的報復。

同樣,如果學生感覺不出老師、家長在時刻關注他的動向,感覺不出自己會被很好保護,那打回去是件挺難抉擇的事情。

嚴重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成年之後也很難再能跟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信賴關係。

如果運氣好,被及時制止,經過一段時間可能緩過來,運氣不好就徹底廢了。

比如電影開頭那個被校園霸凌,最終自殺的胡小蝶,就是現實的映照。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影片中自殺的胡小蝶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有確鑿的數據:2015 年,日本平均每 10 個自殺的未成年中就有 1 個是校園霸凌受害者。

電影是照進現實了,但現實遠比電影殘酷,早就該被全社會照亮了。

2. 當電影照進現實

在學校中,經常受霸凌的群體大概分為這麼幾類。

一類是特別優秀,但家庭條件一般的。

前面不稀奇,成人社會也這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郭德綱有個相聲段子叫《滅高人有罪》。有啥罪啊,憑啥就你比我們能耐大,就顯著你了唄?

同志們,一起幹之。

而家庭條件一般,吃的不好穿的不行,就很容易被找到打擊的點,天天被小碎步跟在後面冷嘲熱諷指指點點。

第二類是成績不好,身體有殘疾、性格內向、不合群那些。

很容易被抓住某一點當小辮子,成為取笑欺負的源頭。

除卻這些之外,根據作家陳嵐 400 多天田野調查,被校園霸凌的學生中,最大的來源是:那些出問題的原生家庭的小孩。

電影中的兩位主人公都是這種情況。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小北:父親走了,小時候跟著媽,後來他媽帶著他嫁不出去,回家打了一頓,扔在橋洞子下面讓他自己住,被拋棄狀態。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陳念:單親家庭,母親幹微商賣假面膜,欠債自己躲起來,讓陳念來面對債主咣咣砸門。其中賣假面膜這事,還被校園霸凌者做成大字報當傳單發。

現實和電影的區別是,現實中的小北可沒易烊千璽那麼帥,陳念也沒周冬雨那麼好的氣質。

當你從現實的 " 小北 " 和 " 陳念 " 身邊走過時,很可能不會多看他們一眼,更別說聊天談心,伸出援手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現實中的“小北”們,很可能被你嫌棄為殺馬特

2018 年,我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將近 700 萬。而退回到 2010 年,我們有 6100 萬。

看看前面動圖那些案子的發生地,再到網上搜一下校園霸凌,你會發現被爆出來的學校多數在經濟不太行的地方。

電影中準備高考的陳念,人生目標就是要從這些地方走出去," 北京 " 是她口中翻來覆去的一個詞。

電影中有一個橋段很打動我。

當警察再次來盤問,陳念感覺擺脫不掉殺人罪名時,她狠狠地甩了警察一個耳光,大哭著說,"我們只想走出去,走出一個也行啊。"



周冬雨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種絕望,讓我眼睛泛酸,特別想抱抱她。

電影中小北這個角色很理想化,他為了讓陳念走出去,甘願替她頂下殺人罪,燃燒自己照亮陳唸的未來。

但即便是少年,這也挺瑪麗蘇的,現實中我沒聽說過這種人。

在現實中,有機會走出去的小孩,在背後扮演小北這個角色的,更多還是那個破爛不堪的原生家庭。

是的,即使這個家庭很破,就像一座老房子,很多父母仍願意把它點著了,照亮陳念們的未來。

但殘酷的是,我發現即使這樣," 想走出去 " 和原生家庭之間也常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3. 挫折越大,越憎恨原生家庭

在現實中,像陳念這種情況的女孩有很多。

她們多數從一個畸形、破碎的原生家庭走出,在成長路上一步一個坎,像陳念一樣,把考取名校作為前 20 年的奮鬥目標,卻在畢業踏入社會後,發現一切才剛剛開始。

社會就像深水炸彈,更加高壓。她們發現自己前面的努力,並沒有讓她跟想贏的那些人拉開差距。

於是在這種時候,少數人會拍打下身上的塵土,告訴自己:

得!又重新開始了,得在社會大學裡再贏你們一把了。

更多人意志力沒這麼堅硬,就選擇頹了下來。

於是曾經希望越大,現在失望就越大。在社會上受的挫折越多,就越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到微博搜索欄打 " 原生家庭 "4 個字,你會發現,時時刻刻都有人在微博上給父母下最後的通牒。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有人曾造過一個詞,叫做無產階級名媛,專門用來描述那群在上海月薪 5000 卻過得像 5 萬的年輕女孩兒。

而這樣的女孩兒中,有一部分就來自於這種家庭。

這種心理的畸形,有時會更加誇張,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

這個女孩兒來自浙江地區的農村。人長得挺漂亮,但原生家庭很不幸。

她的爸爸人長得挺帥,結婚後經常在外面搞點婚外情。媽媽為了逃避,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韓國打工,把她送到舅舅家養。

她的舅舅在城裡,家庭條件不錯。剛剛來到城市上學,女孩兒因為口音穿著之類,經常被同學嘲笑。但是女孩很要強,所以她特別努力學習。

進入大學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寫了一封推薦信,讓她被新加坡國立大學免試錄取。

不管是外形,還是社交溝通能力,這女孩兒都挺不錯。

去新加坡每年學費吃住大約在 20 萬左右,對她父母來說,這是筆挺沉重的開銷。

但讓我驚訝的是,一個偶然機會,我發現她跟父母參加同一場婚禮,都不會主動跟她媽搭一句話。

問了下身邊人,發現其實不止不搭話,偶爾要回次老家,她都不住在自己家了,住到朋友那裡。

而且她畢業找的工作也很有意思。作為一名名校畢業生,她沒再想過要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

她去了一家上海年費在 6 位數的按摩養生會所做翻譯。工資也不高,主要是為了認識有錢人,人變得勢利起來,一心想嫁入豪門,成為鄧文迪式的人物。

目前在那談過倆男朋友了,並未成功嫁入豪門。

我想說的是,這種女孩在受到道德質疑的同時,其實也挺可憐的。

心理的畸形,讓她可能永遠都懂不了啥是幸福了。

人生追求就是北京人王朔說的,成功就是掙倆破錢,讓傻逼們知道。只不過她連自己掙都省了。

田樸裙是初級目標,鄧文迪是進階偶像,江媽媽是終極 idol。跟著慾望的驅使使勁燃燒就完事兒了。

但她沒讀過歷史,不知道這是一條怎樣的路。這是一條:一生要被慾望架在火爐子上烤,直到把自己也點燃了,熔化了,才結束的路。

4. 誰來照亮她們的未來?

陳世驤先生對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有個著名的八字評論: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說實話,對於已經被鑄成的悲劇,沒啥辦法。

有句被說爛的話是,不用考試就可以做父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原生家庭不及格,別人作為旁觀者,很難幫上什麼忙。

身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最理想的答案當然是 " 讓世界充滿愛 ",但人類文明還沒發達到完全不需要互相傷害。針對集體的速效解決方案,一時半會很難尋找。

所以,咱先把個體問題解決好再說。你能管好的就只有你自己。

當你準備為人父為人母時,先問問自己,能不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有沒有能力保護這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不能的話,就別稀裡糊塗生小孩了。

再一個就是,像《少年的你》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一年一部哪夠?

等熱度一過,校園霸凌還是沒有解決。主角們,創作團隊們有了一個沉甸甸的作品,有未來了,但現實中陳念們的未來,依然沒有人照亮。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這樣能夠戳痛我們的電影,讓我們去思考些什麼,想要解決問題的的電影,應該多一些,再多一些。

有關部門也不要懼怕揭開現實的陰暗面。你看去年的《我不是藥神》,今年的《少年的你》,不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嗎?多好。

只有當陰暗被更多人看到,關注到,那些被黑暗包圍的人,才能看到一縷陽光。

就像我們隔壁韓國,就有一部改變法律、改變國家的電影《熔爐》。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熔爐》促成了韓國的 " 性侵害防治修正案 ",又名 " 熔爐法 "

如果一味地對揭露社會陰暗面的作品圍追堵截,只會喊宏大口號讓大家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光明就在前方——

那我們跟電影中信奉高考就能掃除一切矛盾、解決一切問題的班主任、魏萊和陳唸的家長,又有什麼區別?


《少年的你》沒講完的:誰來照亮無產階級名媛的未來?


看電影電視劇時,絕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代入正派的一方,對反派義憤填膺,彷彿自己從來就與錯誤無關。

電影裡班主任還知道說一句,這事我也有責任。但放到現實裡,往往是洪水來臨,卻沒有一滴水覺得自己有什麼責任。

時刻記得提醒自己,別活成打醬油的路人甲,別活成讓人憎惡的反派,更別活成有利於陰暗那一面發展壯大的反動派。

我們活在同一個時代下,同一個世界裡。照亮別人也是照亮自己這句話,不是什麼雞湯,而是真實的邏輯。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