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前面講了繪畫史上的“元四家”,明朝也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四絕全才”文徵明

明代中前期的畫家,在技法上多以繼承宋元各家,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為主。相對而言,畫風沒有太多的個人特點。

比如文徵明,人稱“四絕全才”,因為他詩、文、書、畫無一不精。

"文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長洲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蘇州人。自幼學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書畫者踏破門坎。與唐伯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

文徵明的傳世作品有《桃園問津圖》、《臨溪幽賞圖》、《雪景》、《惠山茶會圖》等。

把儒家中庸精神畫到了極致

文徵明雖是全才,但他一生都在努力學習前人,以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來學習作畫。

世上什麼事情都怕做到極致,文徵明就在繪畫中把儒家“執其兩端,用其中”的精神畫到了極致。

“執其兩端,用其中”是什麼意思呢?看過這幅《桃源問津圖》大家就明白了。

《桃源問津圖》,縱32釐米,橫713釐米,紙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桃源問津圖》局部

桃花源是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重要題材,“桃源”也是華夏美學的一個源代碼。

古代的文人幾乎都有一個桃源夢,他們或者嚮往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人間桃源,或者嚮往劉義慶《幽明錄》“劉晨阮肇”中的仙境桃源。

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就是以人間景緻來表達桃源的主題。

畫面上,遠山岡巒,疊翠連綿,溪水橫流,樹木蔥鬱,屋舍村宇,掩映其間。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小溪邊,行人在互相打招呼,一隻小狗歡快地奔跑著。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一個婦人站在門簷下,門前,小雞正在吃東西。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端著盤子正要過橋。繼續往左看,三個婦人帶著兩個小孩,站在籬笆院牆外,屋內,四個男子席地而坐、飲酒高談。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山的另一側,一位老者拄著柺杖,獨自一人觀賞瀑布,下面就是驚險的懸崖峭壁。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可以看出,在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中,既有“歸隱桃花源,老死不往來”的隱士理想,又有“三五知己坐,淡茶話家常”的生活氣息。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從技法上來說,既有“點苔法”又有“披麻皴”;既有老於世故的“慎獨”,又有天真爛漫的“童趣”。

所以,我們說文徵明最獨特的地方,正是他的中庸與平衡!這便是儒家的“執其兩端,用其中”。

淡泊名利,恭謙儒雅

我們再來看一幅,文徵明在六十六歲時創作的《滸溪草堂圖》。

《滸溪草堂圖》,紙本設色,縱26.7釐米,橫142.5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滸溪草堂圖》局部

在這幅畫裡,我們既能感受到草堂主人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又看得出主人熱情好客的秉性。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滸溪草堂圖》局部

文徵明是全才,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文徵明尤其擅長行書和小楷,穩重老成,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在詩歌和文學方面,文徵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名副其實的“四絕全才”。

曾孜榮,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有20年藝術普及工作經驗,語言生動易懂,他的講解可以說是欣賞中國畫的入門捷徑。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精彩視頻

曾老師受邀參加今日頭條的“海綿演講”,獲得《2018年度氣質演講》獎,歡迎大家點擊收看→

“四絕全才”文徵明:精通詩文書畫,達到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洛神賦圖》裡的中國美學“源代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