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闺阁女子,出现在词作中往往是充满伤春情感或怨妇情怀,冯延已笔下的女子形象却并未仅仅止步于此,其中的女性当然也具有一定传统女子愁怨、哀伤、无奈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词的意境里却表现出女性对于青春生命的向往。她们的悲伤愁绪往往来源于一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人生在世时间不能久长的感叹,对于现实生活的探寻。如其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探问性的语句:

烦恼韶光能几许?......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鹊踏枝》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

——《酒泉子》

的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虞美人》

加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

——《更漏子》

......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据笔者统计,包含类似疑问的语句在三十处以上,这种情况在以往词人的词作里并不常见。这种疑问的根源是对于生命的思考,这是冯延巳词中女性形象的一个特征。冯延巳笔下的女性不是一味地自伤自怜,她们对于自己的境遇是有所思考的,她们思考自己如同花朵一般韶华易逝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境地,同时也参见别人的生活境遇。如《虞美人》:

玉钩鸾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
搴帘燕子低飞去,拂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想留住春天,想挽回冷落的空堂,想看花重放,可是时间的流逝就如同燕子穿帘飞去一般无可挽回,镜子中的自己也终于无可奈何,却仍要试问一句“谁佩同心双结”来表达一种希望。有疑问是因为主人公不甘于逆来顺受,并且对改变自己的境地仍抱有希望。另外,冯延巳在描写“痴心女子负心郎”这一传统题材时,也充分地突出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比较代表性的有三首,分别是:

《鹊踏枝》

叵耐为人情太薄,几度思量,真拟浑抛却。新结同心香未落,怎生负得当初约。
休向尊前情索莫,手举金□,凭仗深深酌。莫作等闲相斗作,与君保取长欢乐。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鹊踏枝》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虞美人》

玉钩鸾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
搴帘燕子低飞去,拂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第一首《鹊踏枝》先写女主人公“几度思量”之后对于现实情况的认识,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香还未尽,人心已变?之后又表达了

“莫作等闲相斗作,与君保取长欢乐”的强烈愿望。并没有书写自己被抛弃之后是如何的绝望,神色如何憔悴,自怜命运如何多舛,这里的女子坚强而不屈,并且有着无怨无悔的意味。在冯延已词中有三十四首涉及了楼阁意象。《花间集》中的“楼”是女子圈禁的空间,将其限定在“束置高阁”的情调里,突出了女性被动的地位。冯延已词中的“楼”往往用于凭阑远眺以表现一种孤单、伶仃又略带苍茫的感觉。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冯词中的楼通常是与外在的远山、碧天、暮色等广阔的外在意象联系在一起:“荫花楼阁漫斜晖”、“去岁迎春楼上月”“楼上重檐山隐隐”、“落日高楼酒旆悬”、“水阔天遥肠欲断,倚楼情绪懒”等等。花间词中多用“小楼”、“玉楼”、“红楼”,而冯词中多用“高楼”、“重楼”,只出现过一次“玉楼”,两次“红楼”,“小楼”则一次未被用到,因为冯词中的楼意象创造出广阔而孤高的意境空间,已不再是花间词那种幽闭狭隘的情调,而是通过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增加了一分文人化的孤独。

冯延已词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

总体上看,冯延已词中的女性形象有淡化外貌描写超越男女情爱的内容,是含蓄优雅并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加之其对人生、对情感的反思与追问,涉及诗歌社会性功能的一面。王国维评论冯延词“堂庑特大”,即是指其词内容在男女情感题材之外的拓展,如其词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的人生悲慨,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苑囿,带有文人的特征,体现了女性与文人形象合二为一的意味。

我是“爱尚关注”,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