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上一次《群书治要360》的学习,我们看到第一句,这是在「君道」,修身当中的「戒贪」。

君是主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做不做得了主?这一句就在提醒我们不能调伏自己的贪欲,我们就成为欲望的奴隶。

要做得了自己人生的主宰,首先要能够伏得住自己的习性,能改正自己的坏习惯。诸位学长我们都知道生气不好,请问大家能不生气吗?您看我们做不做得了主?我们真正大自在了吗?

所以到佛家的正统寺院,一进门先看到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笑口常开,提醒我们不可以生气,要微笑对人,而且要大肚能容。包含主建筑物大雄宝殿,提醒我们今天有多少辉煌的功业,其实都是过眼云烟。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自己的慧命,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就是把坏习性能够调伏这才是英雄。

我们刚刚读到这一句: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有染上这些欲望,国家没有不亡的。我们再从治国拉回来齐家,家庭假如放纵了欲望,这个家也会败。

从齐家再拉回来,人有一个欲望没有办法克制,他的身也修不了。我在红尘当中打滚二十多年,人生的方向是错误的,什么方向?享乐的方向、纵欲的方向。

大家注意看,现在年轻人很多三十几岁得怪病的一大堆,那个病从哪里来的?糟蹋身体、糟蹋福报,福报花完了,成语讲的「禄尽人亡」。现在中风的甚至有十几岁的孩子都有,他放纵他的食欲毫不节制。

《易经》里面讲到「蒙以养正,圣功也」,一个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扎好德行的根基,他的思想都是正知正见,没有邪念,这是世间最伟大的功业。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所接受的物质享受是最多的。可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是最笑不出来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而且是最容易讲:好无聊的。

所以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幸福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思考。从小念念为人想,培福。

现在在功利社会之下,不懂得知恩报恩,不懂得伦常,不懂得向老者、智者请教,反而瞧不起老人,漠视老人,这都是非常扭曲的社会现象。

这也是大大的折损了人的福报,瞧不起老人叫忘恩负义,哪有不折福的。现在天灾人祸愈来愈多,是人自己的心感召来的,偏离了道德仁义呈现的现象,所以《左传》说「弃常则妖兴」。

人生大道至简,人生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感召、招感。我们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来,怨不得任何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现在人问题来了,不明白这个真相,一不顺自己意怨天尤人,每天念头里都在造业。

所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十几岁考上秀才,文采、学问不得了,可是考进士都考不上,都四十岁了考了七次都没考上。每年还写黄疏上奏上天,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满纸怨尤,整个写给上天的黄疏全部都抱怨的多。

灶神爷提醒他,意恶太重,意念里面都是:

恶念、邪念多,贪念,嫉妒念,淫念;

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狭隘,很急促、很容易动火;

高己卑人念,傲慢;

恩仇报复念,心胸小,都记人家这些芝麻蒜皮的事,一看到人家就不高兴,甚至还想方法要陷害;

忆往期来念,都很期望自己以后会很好,那叫做白日梦。

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如何,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思想都不是跟著圣贤教诲,这是不对的。

假如我们在学习经典,思想都跟经典不相应,这叫名不符实了。而且是名过其实,人家都说我们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名也是福气,有了很高的名,结果心念、行为都跟名不符实,那会折很大的福。

「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了凡四训》这句话很有味道,多有奇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曾经遇过,小孩子取名字,里面有取尧、舜,都是这些古圣先贤的名,结果一直生病养不好,最后改个名字没病了。就是那个名他承受不起,名也要有福报你才消得了这个福,消受得了。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第二句我们也再复习一下。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您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时候,只要能赚钱,很多的人他想不到,正在把整个地球的大自然破坏掉,他没有这种尊重天地万物的态度,珍惜宝贵资源的态度。

一有钱人的心境是什么?我赚的当然是我花。有没有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今天没有政府,我们处於战乱,你怎么赚钱?你怎么经营事业?今天各行各业配合,我们的生活才能进行。

怎么会说都是我们的功劳,都是我们应该赚的钱?所以应该想著社会是个互助之体,这个钱是来自於社会对我的信任,我照顾好自己的家,有余力了我应该也要去帮助困苦的人,或者是去帮助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让这个社会更好。

我们接著来看第三句: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成康之治是周朝的一个盛世,周成王跟周康王这个盛世到什么程度?监狱里面没有犯人,然后刑具因为几十年没用都生锈坏掉了。

『几且千岁』,因为这一段话是在汉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贡禹劝当时的汉元帝,讲的一段话,而在汉朝离成康那个时候已经有千年之久了。

哪个皇帝不想要让天下大治?都有那个心,『欲为治者甚众』,有这颗心的皇帝不少。

『然而太平不复兴者』,可是却这千年的时光没有再出一个这样的盛世。

为什么?『何也』?都有那一份心,为什么做不到?

关键这里点出来,『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舍弃了祖先教诲的法令制度,这些好方法可以让国家有次序,包含制礼作乐这些好的制度。

不用,「任私意」就放纵自己的私欲那麻烦了,上行下效,皇帝放纵私欲,整个国家的风气一定败坏。

『奢侈行』,行就是整个风气起来。

『而仁义』就废掉,『废』就是奢侈的风气一起来,没人再谈仁义,都在谈名利。

我们看到这些「戒贪」里面,都是在强调要格物的功夫,尤其上位者。

所以《大学》里面讲,「物格而后知至」,要想知至、要想有智慧不去掉欲望是办不到的。一个人都是在满足欲望的时候,他提不起诚意正心的,心都偏颇掉,更谈不上身能修了。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贡禹(劝谏)当时候是元帝刚帝位,所以这个机会点也很好,慎於始。

而且在问的时候,整个天下是荒年,收成很不好。以前只要收成不好,皇帝都懂得要反省自己,这上天给他的提醒,所以很多地方都非常困窘。

贡禹说到了,在古代这些宫室里面,它的开销都是有一个节度的,不能乱挥霍的,所以提到宫女不能超过九个人。大家看古代宫女不超过九个,您看近代皇帝宫女有几个?所以后面会乱。

养的马不过八匹,墙壁都不会装饰得很华丽,这些木制品都不会雕刻得很精致,因为那都要花很多钱。坐的车子、器物都不用彩绘,都有个节度不会过分彩绘。而且自己的庭院不超过数十里,而且与民共之,有时候还开放庭院让老百姓来走一走,这是他的生活俭朴。

还能任贤使能,抽税也很轻,让老百姓替国家做事,一年不超过三天。所以天下的人都很富足,都非常歌颂皇帝的仁政,这是古代的情况。

当然在三皇五帝那个时候,人口还不是很多。到了汉朝人口是多了一些,所以臣子也要懂得权变,跟现实状况还是要有一个结合,与时俱进。

他提到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他们能循古代的节俭,宫女不过十余人,十几个;养的马百匹左右,他还是有增加,但是有个度。孝文皇帝穿的衣服是很简朴的,它所有的器物都没有刻意在那里装饰。反而后世转成很奢侈,然后臣下、老百姓都在效法这个奢侈。

大夫超过了诸侯的生活享用,诸侯超过了天子的享用,天子超过了天道的享用,整个国家就非常奢侈。

「王者受命於天」,天子是代天来爱护老百姓,受命於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是为民的父母,怎么可以把国家、把人民搞成这样子?「天不见耶」,难道上天会没看到吗?这些话都是很中肯的。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接著又讲到,「武帝时」,提起汉武帝,汉武帝功业也是不得了,但是过失有没有?有。提到武帝喜欢美女,后宫就有数千人。

然后到了昭帝,武帝之后是昭帝又很奢侈,把很多好的东西都埋到坟墓里面去。甚至还让很多女子都去在园陵里面,守著这些先王的灵柩。

当他讲完之后,给了皇帝一些建议,最后皇帝真的照办,虽然没有全做,但是很多项都有跟著做了。包含劝皇帝要把他一些土地让出来给人民耕作,这个汉元帝也不简单,也做了。

而在这个劝谏的过程当中,很可贵的地方,他不断的提醒皇帝的正念,而且还期许皇帝要作圣王。

「天生圣人,盖为万民」,天生圣人是为了照顾万民的。「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不是让这个天子来自己娱乐、享乐的。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而这里也提到,汉武帝那个时候,因为有功业以后好大喜功,最后整个国家开销就非常的多。

下了一个政策是什么?有钱的可以赎罪,有钱的可以买官做。这种政策都不知道慎於一开始,这样的政策一下去,整个社会的风气,什么最尊贵?(钱!)现在什么人成功?钱多了就成功。

当贡禹之后又升为光禄大夫,再一次劝皇帝,就指出了武帝当时候这些做法,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造成百姓都说话了。

百姓说:干嘛要孝悌?

有钱才光荣,「何以孝弟为」,干嘛做孝悌?「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干嘛要行礼义?

「史书而仕宦」,就是那个很会写东西的人,可以瞒天过海那种能力的人,可以把死的讲成活的那样的人,当了官。

「何以谨慎为」,干嘛要谨言慎行?

「勇猛而临官」,就是很有武功、很有蛮力的人,甚至仗势欺人的人反而当官。

这个风气偏颇掉了,要把它导正回来。所以忠臣在劝谏过程当中,确实都是从整个历史来提醒皇帝。

(司马迁《史记》中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古往今来,人们对名、利的趋之若鹜所采取的“非常手段”会带来危难而不自知。

所以,以史为鉴,可以反身自省,名、利本无好坏之分,可是偏执的一颗心会让我们偏离中道,掉入欲望的陷阱。以史为镜,照见自己的过失,激流勇进,是为真勇猛!)

声明:本文为木雅的私房笔记,个人观点用()标注。文章出自《群书治要360》,由蔡礼旭老师讲述;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公益分享。我们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

往期回顾

10篇 《群书治要》| 一个动作、一件物品读懂一个人

09篇 《群书治要》| 在上位的人“八方来风”中如何高而不危

08篇《群书治要》 | 领导人必读!修身、建业、治世之宝典——《群书治要》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11篇《群书治要》| 心电感应,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