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上一次《群書治要360》的學習,我們看到第一句,這是在「君道」,修身當中的「戒貪」。

君是主宰,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自己做不做得了主?這一句就在提醒我們不能調伏自己的貪慾,我們就成為慾望的奴隸。

要做得了自己人生的主宰,首先要能夠伏得住自己的習性,能改正自己的壞習慣。諸位學長我們都知道生氣不好,請問大家能不生氣嗎?您看我們做不做得了主?我們真正大自在了嗎?

所以到佛家的正統寺院,一進門先看到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笑口常開,提醒我們不可以生氣,要微笑對人,而且要大肚能容。包含主建築物大雄寶殿,提醒我們今天有多少輝煌的功業,其實都是過眼雲煙。更重要的是這一生有沒有成就自己的慧命,成為自己人生的英雄,就是把壞習性能夠調伏這才是英雄。

我們剛剛讀到這一句:

【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有染上這些慾望,國家沒有不亡的。我們再從治國拉回來齊家,家庭假如放縱了慾望,這個家也會敗。

從齊家再拉回來,人有一個慾望沒有辦法剋制,他的身也修不了。我在紅塵當中打滾二十多年,人生的方向是錯誤的,什麼方向?享樂的方向、縱慾的方向。

大家注意看,現在年輕人很多三十幾歲得怪病的一大堆,那個病從哪裡來的?糟蹋身體、糟蹋福報,福報花完了,成語講的「祿盡人亡」。現在中風的甚至有十幾歲的孩子都有,他放縱他的食慾毫不節制。

《易經》裡面講到「蒙以養正,聖功也」,一個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紮好德行的根基,他的思想都是正知正見,沒有邪念,這是世間最偉大的功業。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所接受的物質享受是最多的。可是,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是最笑不出來的,大家有沒有發現?而且是最容易講:好無聊的。

所以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幸福的人生、正確的價值觀,值得我們思考。從小念念為人想,培福。

現在在功利社會之下,不懂得知恩報恩,不懂得倫常,不懂得向老者、智者請教,反而瞧不起老人,漠視老人,這都是非常扭曲的社會現象。

這也是大大的折損了人的福報,瞧不起老人叫忘恩負義,哪有不折福的。現在天災人禍愈來愈多,是人自己的心感召來的,偏離了道德仁義呈現的現象,所以《左傳》說「棄常則妖興」。

人生大道至簡,人生其實很簡單兩個字感召、招感。我們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來,怨不得任何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現在人問題來了,不明白這個真相,一不順自己意怨天尤人,每天念頭裡都在造業。

所以《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十幾歲考上秀才,文采、學問不得了,可是考進士都考不上,都四十歲了考了七次都沒考上。每年還寫黃疏上奏上天,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滿紙怨尤,整個寫給上天的黃疏全部都抱怨的多。

灶神爺提醒他,意惡太重,意念裡面都是:

惡念、邪念多,貪念,嫉妒念,淫念;

褊急念,褊急就是心胸狹隘,很急促、很容易動火;

高己卑人念,傲慢;

恩仇報復念,心胸小,都記人家這些芝麻蒜皮的事,一看到人家就不高興,甚至還想方法要陷害;

憶往期來唸,都很期望自己以後會很好,那叫做白日夢。

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如何,讀聖賢書讀了一輩子,思想都不是跟著聖賢教誨,這是不對的。

假如我們在學習經典,思想都跟經典不相應,這叫名不符實了。而且是名過其實,人家都說我們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名也是福氣,有了很高的名,結果心念、行為都跟名不符實,那會折很大的福。

「世間享盛名而實不副者」,《了凡四訓》這句話很有味道,多有奇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遇過,小孩子取名字,裡面有取堯、舜,都是這些古聖先賢的名,結果一直生病養不好,最後改個名字沒病了。就是那個名他承受不起,名也要有福報你才消得了這個福,消受得了。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第二句我們也再複習一下。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您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時候,只要能賺錢,很多的人他想不到,正在把整個地球的大自然破壞掉,他沒有這種尊重天地萬物的態度,珍惜寶貴資源的態度。

一有錢人的心境是什麼?我賺的當然是我花。有沒有道理?一點道理都沒有,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今天沒有政府,我們處於戰亂,你怎麼賺錢?你怎麼經營事業?今天各行各業配合,我們的生活才能進行。

怎麼會說都是我們的功勞,都是我們應該賺的錢?所以應該想著社會是個互助之體,這個錢是來自於社會對我的信任,我照顧好自己的家,有餘力了我應該也要去幫助困苦的人,或者是去幫助這個社會現在最需要的,讓這個社會更好。

我們接著來看第三句:

【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成康之治是周朝的一個盛世,周成王跟周康王這個盛世到什麼程度?監獄裡面沒有犯人,然後刑具因為幾十年沒用都生鏽壞掉了。

『幾且千歲』,因為這一段話是在漢朝時候,有一個大臣,叫貢禹勸當時的漢元帝,講的一段話,而在漢朝離成康那個時候已經有千年之久了。

哪個皇帝不想要讓天下大治?都有那個心,『欲為治者甚眾』,有這顆心的皇帝不少。

『然而太平不復興者』,可是卻這千年的時光沒有再出一個這樣的盛世。

為什麼?『何也』?都有那一份心,為什麼做不到?

關鍵這裡點出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捨棄了祖先教誨的法令制度,這些好方法可以讓國家有次序,包含制禮作樂這些好的制度。

不用,「任私意」就放縱自己的私慾那麻煩了,上行下效,皇帝放縱私慾,整個國家的風氣一定敗壞。

『奢侈行』,行就是整個風氣起來。

『而仁義』就廢掉,『廢』就是奢侈的風氣一起來,沒人再談仁義,都在談名利。

我們看到這些「戒貪」裡面,都是在強調要格物的功夫,尤其上位者。

所以《大學》裡面講,「物格而後知至」,要想知至、要想有智慧不去掉慾望是辦不到的。一個人都是在滿足慾望的時候,他提不起誠意正心的,心都偏頗掉,更談不上身能修了。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貢禹(勸諫)當時候是元帝剛帝位,所以這個機會點也很好,慎於始。

而且在問的時候,整個天下是荒年,收成很不好。以前只要收成不好,皇帝都懂得要反省自己,這上天給他的提醒,所以很多地方都非常困窘。

貢禹說到了,在古代這些宮室裡面,它的開銷都是有一個節度的,不能亂揮霍的,所以提到宮女不能超過九個人。大家看古代宮女不超過九個,您看近代皇帝宮女有幾個?所以後面會亂。

養的馬不過八匹,牆壁都不會裝飾得很華麗,這些木製品都不會雕刻得很精緻,因為那都要花很多錢。坐的車子、器物都不用彩繪,都有個節度不會過分彩繪。而且自己的庭院不超過數十里,而且與民共之,有時候還開放庭院讓老百姓來走一走,這是他的生活儉樸。

還能任賢使能,抽稅也很輕,讓老百姓替國家做事,一年不超過三天。所以天下的人都很富足,都非常歌頌皇帝的仁政,這是古代的情況。

當然在三皇五帝那個時候,人口還不是很多。到了漢朝人口是多了一些,所以臣子也要懂得權變,跟現實狀況還是要有一個結合,與時俱進。

他提到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他們能循古代的節儉,宮女不過十餘人,十幾個;養的馬百匹左右,他還是有增加,但是有個度。孝文皇帝穿的衣服是很簡樸的,它所有的器物都沒有刻意在那裡裝飾。反而後世轉成很奢侈,然後臣下、老百姓都在效法這個奢侈。

大夫超過了諸侯的生活享用,諸侯超過了天子的享用,天子超過了天道的享用,整個國家就非常奢侈。

「王者受命於天」,天子是代天來愛護老百姓,受命於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是為民的父母,怎麼可以把國家、把人民搞成這樣子?「天不見耶」,難道上天會沒看到嗎?這些話都是很中肯的。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接著又講到,「武帝時」,提起漢武帝,漢武帝功業也是不得了,但是過失有沒有?有。提到武帝喜歡美女,後宮就有數千人。

然後到了昭帝,武帝之後是昭帝又很奢侈,把很多好的東西都埋到墳墓裡面去。甚至還讓很多女子都去在園陵裡面,守著這些先王的靈柩。

當他講完之後,給了皇帝一些建議,最後皇帝真的照辦,雖然沒有全做,但是很多項都有跟著做了。包含勸皇帝要把他一些土地讓出來給人民耕作,這個漢元帝也不簡單,也做了。

而在這個勸諫的過程當中,很可貴的地方,他不斷的提醒皇帝的正念,而且還期許皇帝要作聖王。

「天生聖人,蓋為萬民」,天生聖人是為了照顧萬民的。「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不是讓這個天子來自己娛樂、享樂的。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而這裡也提到,漢武帝那個時候,因為有功業以後好大喜功,最後整個國家開銷就非常的多。

下了一個政策是什麼?有錢的可以贖罪,有錢的可以買官做。這種政策都不知道慎於一開始,這樣的政策一下去,整個社會的風氣,什麼最尊貴?(錢!)現在什麼人成功?錢多了就成功。

當貢禹之後又升為光祿大夫,再一次勸皇帝,就指出了武帝當時候這些做法,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所以造成百姓都說話了。

百姓說:幹嘛要孝悌?

有錢才光榮,「何以孝弟為」,幹嘛做孝悌?「財多而光榮」。

「何以禮義為」,幹嘛要行禮義?

「史書而仕宦」,就是那個很會寫東西的人,可以瞞天過海那種能力的人,可以把死的講成活的那樣的人,當了官。

「何以謹慎為」,幹嘛要謹言慎行?

「勇猛而臨官」,就是很有武功、很有蠻力的人,甚至仗勢欺人的人反而當官。

這個風氣偏頗掉了,要把它導正回來。所以忠臣在勸諫過程當中,確實都是從整個歷史來提醒皇帝。

(司馬遷《史記》中提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古往今來,人們對名、利的趨之若鶩所採取的“非常手段”會帶來危難而不自知。

所以,以史為鑑,可以反身自省,名、利本無好壞之分,可是偏執的一顆心會讓我們偏離中道,掉入慾望的陷阱。以史為鏡,照見自己的過失,激流勇進,是為真勇猛!)

聲明:本文為木雅的私房筆記,個人觀點用()標註。文章出自《群書治要360》,由蔡禮旭老師講述;配圖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作公益分享。我們尊重原創,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

往期回顧

10篇 《群書治要》| 一個動作、一件物品讀懂一個人

09篇 《群書治要》| 在上位的人“八方來風”中如何高而不危

08篇《群書治要》 | 領導人必讀!修身、建業、治世之寶典——《群書治要》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11篇《群書治要》| 心電感應,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