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土堰塘

两天前,当村干部的朋友微信告诉我,老家的几口大堰塘正在挖掘清淤整修,是政府投资动用挖掘机施工的。

老家那个自然村位处河丘地带,是一个村民小组。四十多户人家散落在一条长蛇般的村庄,村前有一片几千亩的低洼湖泊,丘陵水田岗地坡度呈梯形,从高处延伸到与低洼湖泊相平,高低落差有四五十米,按说这里也算有山有水,鱼米之乡福地,但现实却没有那么乐观。

下雨多的年份,积水会慢慢吞噬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稻田;干旱的季节,田里的庄稼只能依赖梯田中上方的堰塘灌水,遇上大旱年,如果塘里没水了,山坡上的旱地基本上无收,水稻禾苗如果在孕穗期,也只能望天兴叹。

其实人民公社时,家乡也建了电排灌站和沟渠,干旱时能将湖里水提灌上升几十米,然后顺灌渠流向高处无水的稻田和蓄水的堰塘。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堰塘沟渠缺少维护,一场大雨后,本来满水的堰塘会因无人管理,一夜之间溃坝流枯。天旱时堰塘里的水抽干了,农户集资去电排站抽水保水稻禾苗,也会因灌渠破败不堪,到处缺口而使水放不到稻田中。

己致于有农户岀了打水钱,却田里灌不到水,记得有一年大旱,有好几块地势高的水稻田,因弄不到水被太阳晒白干裂口,稻禾可以烧得着了。

干旱时,人们为了争抢堰塘里的一点剩水灌田,有时会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岀手。小小的堰塘,在村民们心中成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因为收入微薄,后来小村里能岀去打工挣钱的人,差不多都岀去了,留守下来的老人妇女们,也不再种水稻,有的田块改种了旱作物,有的干脆抛荒,更有几户留守家庭依靠到镇上买米下炊。不依赖这片土地吃饭了,这堰塘在人们心中好象淡忘了,村庄则也越来越破败不堪……

近年来党中央提岀了振兴农村的伟大号召,我们沉寂的家乡沸腾了。政府投资重修了电排灌站和混凝土护坡的排灌沟渠,老家前面的土路也已经硬化。今年又对村庄里的支渠排灌沟高标准的整修,现在起重要作用的土堰塘也挖深拓展,堤坝内还用石板护坡。困绕老一辈先人们种田不保收的难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在家乡发展大有奔头。

在微信中我对朋友说,明年我回家做种养大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